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P4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经?

   答:我觉得念《心经》最好,因为「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想这是最重要的。这不只是口头上念了二百多字就有功德,最重要的是要用得上,我们用上了,天天都能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所以,真正的要用得上,要不然对往生者来说,他看到家属们那样的苦,那样的悲恸,他的灵也不安。

   有人往生了就哭哭啼啼,这边(这一世的亲人)在哭,其实那边(下一世)已经在欢喜的说:「恭喜,你又生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世时彼此如何互爱互动,互相的照顾,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祝福,互相的成就,这是最重要的。等到死了以后才来呼天抢地,这就有些多余,反而让往生者心不忍,而且挂碍更多。

   问: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到底我们要如何学习呢?

   答:学佛就是要学得「生死自在」,人生本来就是「来就来,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过是熟睡了,也睡得长久些,所以说长眠。长眠应该是很轻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的睡一觉,只不过最后这一觉睡得长一点罢了。

   以我们的立场看往生的人,认为他是永不复见了。但就他个人而言,是进入轻飘飘的境界,随着心灵的轻安寻找有缘的父母,又会再到下一世去。

   问:何谓「人身难得」的真义?

   答:生为人身,非常难得,必须具足很多因缘。佛教说的六道轮回,是生命结束后,舍此身又投彼身,但是否投为人身,真的很难把握。即使投生到「天道」,那里只知享受天福,不知人间疾苦,既无追求真理的心,也无造福的机会,一旦福报享尽,还是要再堕落。若是到畜生道、地狱道或饿鬼道,真是苦不堪言,除了苦之外,也没有时间或环境能听闻佛法,体会真理。而在人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所以,学佛者要把握难得的人身,珍惜世间缘,来时善尽本分,去时了无遗憾,这样的人生就有价值。

   问:我这一生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生病?

   答:这不是此生的问题,说不定是在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也说不定是这一生中不知不觉埋下的病因。不管是前世因或是今世果,总是要泰然接受。有病时,要看医生接受正确的治疗,假如还不见效,尽人事后就听天命。但病重时不能想要自己了断,人本来就是不断受业,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又再造业,这样的业可能会重得足以堕入地狱。人与人之间需要圆满的缘,不管是好缘或坏缘,总是要好好接受,等到该报的恩都报了,该还的债也还了,再安心的离开人间。假如一味逃债会更还不清,业拖得愈多,果报就愈可怕。生病也是一样,欢喜接受就不会有那么多埋怨与不安。

   问:未进入慈济前,一心修持净土,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加入慈济后,很赞同慈济的精神,但听说师父不鼓励大家到极乐世界,这让我感到进退两难?

   答:不是不鼓励,反而更希望生活中每个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有资源——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心净即土净,欢喜心就是净土,以佛心为人群奉献,为社会服务: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则处处是浮土。家庭净土、生活净土、人间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反之,如果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只一心想往极乐世界去,这是消极的信佛,这才是我所不鼓励的。

   问:因幼儿园交通车起火而丧生的幼童家属,前来请问上人孩子们往生的去处?

   答:十多年前,我俗家的弟弟在军中遭人误杀往生,家人原谅对方,并以爱化解心中悲愤:数年前遭人绑架撕票的陆正,他的父母放下怨尤,以健康积极的行动纪念爱子。所以,别让一桩无法改变、已经过去的事实,使整个家庭深陷在愁云惨雾的苦境中,要早日打开心结,迎接亮丽的阳光。

   孩子们纯净如一张白纸,他们是集体菩萨的示现,因为他们遭受的苦难,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让有关单位重新检讨,许多孩子将因他们而获得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孩子们的生命虽短暂,却牺牲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他们绝对会往生到好的地方。假如想念孩子就念佛号,将念孩子的心,化成念阿弥陀佛救人的心。

   问:九二一地震后,罹难者家属请问上人:「我们能为往生的家属做些什么?」

   答:家属能为往生者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因烦恼而伤了身体,尤其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在了解人生无常之后,要为人群多做好事,让社会多些好人,这样家人的牺牲,所换来的是社会一股好的力量,这对往生者而言就是很好的功德。

   天灾是很无奈的,一般人说「命运」,佛法是说「业力」,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人本来就是来来去去,有人先来后走,也有人后来先定,我们要接受这是自然的事。

   如果找不到亲人的遗体,也不要那么挂碍和遗憾,他们的意识(灵魂)既然已经脱体,生者就不要再挂心,要虔诚祝福他。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身体,没有了身体,就一点苦都没有了。父母不要为了往生的孩子而心痛,如果孩子很孝顺,那样他会很不安。

   问:有位会员的儿子,因车祸往生,双方因赔偿问题悬宕未决,而无法让死者入土为安?

   答:何妨息事宁人,这并非在卖儿子的命,应该以德报怨,才能将功德回向子孙。

   问:有位先生的父母在三年内相继往生,此后,他不时梦见父母,心中不免怀疑——如今父母是否过得不好?能否为父母做些什么?又如何解众生苦?

   答:何不从自己做起,自身之苦不能超脱,如何能心系众生呢?世间事纯属外境,是用来自我警惕,非用于牵绊己心。以梦境来说,梦就是梦,醒来时,所面对的就是真实的人事,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梦中,就失去了现在。欲解众生苦,犹如失火时,快去救火最要紧,一瓢水或许无济于事,但已尽了一分心。

   问:癌症病人要求帮他们早日离开人间,以解脱烦恼,这时该如何是好?

   答:会要求解脱的病人,当时可能有着面对死亡的挣扎心态,我们能做的是让对方把心放下,得到心无牵挂的自在。可以告诉他们,佛教称死为「往生」——生是死的开头,死是生的起点,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会往其它地方展开一段新的旅程。希望病患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安然无惧。

   问:为什么经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体由僵硬变柔软?

   答:生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临命终时,多数人因牵挂太多而心生隍惑,内心也充满对未知的忧怖畏惧,所以全身肌肉紧绷僵硬。

   轻柔的佛号就像一股清凉剂,能抚慰临终者的心灵,使他们内心产生平静安详之感,因而舍去挂碍、放下紧张,安然的离开人间,身体面貌自然因全身放松而柔软、安详。

   答:最重要的是安抚临终人的心灵,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关系,只要能让临终人安详的离开即可。

   问: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时因地制宜,无须执着特别的模式,只要做到「壮严、整齐、诚恳」就可以了。例如,有位慈济委员的父亲往生时,没有诵经,只是将慈济歌选唱得很庄严,那种肃穆慎重的气氛就让人很感动。在丧葬法事中诵经,最重要的是亡者家属要用心了解经文的意义,若是唱慈济歌选或佛教歌曲,以庄严的气氛来启发亡者家属虔诚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又如慈济医院第一任院长杜诗绵往生后,有位基督徒为他做了一首曲子,再由杜院长的一位朋友谱上词——「佛光无边」,这首曲子非常好听,告别式时大家清唱这首歌曲,气氛也非常庄严,杜院长的脸上还带着微笑,家属都很欣慰。而后,慈诚队员身着整齐制服,庄重肃穆地抬着棺木绕行台大医院一周(编按:杜院长曾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很多医师们看了,都觉得很感动。

   问:为什么死前会有痛苦感?

   答:痛苦是心的挣扎。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离开人间,最怕的就是死。

   问:助念能否为人超度?

   答: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业,行为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说的话别人是否相信。若是平日的言行,活的人都不相信,如何让亡者信服,况且,并非助念就能让亡者解脱。

   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平日自己造作什么样的业,往生时就带着这些业到来生。若此人在世时做尽恶业,至死都无悔意即使为他念佛也无济于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无人助念,也会带着自己累积的福缘而去。

   问: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这是中国人表达孝思的方式之一。父母亲辛苦地抚养子女长大,当他们过世一段时日后,子女因对父母仍是离情依依,自然就衍生出一番追思的仪式。当然,并非一定要用什么仪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问:「超度」的意义为何?

   答:眼睛闭上以后,由不得自己决定要到哪里去,一切都是随着「业」力流转。业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后就随个人所造作之业而去。即使佛陀也无法扭转众生业,所以,何人能为谁超度?

   问:人死后火化,身体既然不存在了,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要如何解释?

   答:佛教中有所谓「八识」,识,无形无色,所以火烧不掉,风吹不动。八识的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起的分别。第七识,是「思」的作用,辗转起心动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论行善或造恶,最后尽皆收入第八识中。第八识又名藏识,也称业识,业识是无形的力量,牵引人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问:人死之后,到哪里去?

   答:「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现在最重要。睡眠即小死,在每个小死之间,发挥活着的使用权,才是最真实的。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后,这种人生太空洞了。

   问:何谓解脱…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