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P3

  ..续本文上一页入思考这个问题。

   即使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所爱所奉献的对象也只不过是少数人,有情有爱又是这么痛苦,谈情更是何其短!父亲往生时才五十一岁,从我懂事到他往生的这段岁月何其短,因为父亲很疼爱我,所以他往生了,我好几天都哭不出来,苦到极点,心都是空的。等到静下来后,看到什么都想哭,听到什么都觉得很痛苦。所以说谈爱何其苦?假如一个家庭给我很多的爱,可能最后我还是会很痛苦,因为再亲密的家人,也终有分离的一天。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虽然付出这么多的爱,也得到这么多的爱,但是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因此我认为,与其把爱局限在小小的范围里,不如把爱扩大付诸于大地众生,才能真正轻安自在。父亲往生这件事,对我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深远。

   问:曾有修女来拜访师父,表示佛教是独善其身的宗教?

   答:一般人都以为是独善其身,其实佛陀的教义是兼善天下。独善其身应该解说为自爱,自爱以外其实可以兼爱别人,所以佛法真正的精神,除了信佛,最重要的是要学佛,学佛陀的爱与智慧。

   问:当时修女这么说时,您如何回答?

   答:当然我很赞同他们的博爱精神,但是我知道佛法的慈悲是普爱天地万物,不只是爱人类。博爱是爱人,当然我很敬佩以人为本,不过慈悲是无微不至的爱万物,不忍众生苦,不忍吃众生肉,这就是一种慈悲的表达。

   问:当亲人临终时,我们如何跟他说法?或是要做些什么事?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这样会让他更挂碍,更难舍更挣扎。要勇敢面对他,虽然自己心里也很难舍,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让他挂碍。所以佛教徒为临终者念佛,就是为了营造安详平和的气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临终者也能安心的走。

   问:念佛也可以转移自己当时的情绪。不过好像很难做到?

   答:如果没有念佛,大家就会哭哭啼啼,让家里弥漫伤心的气息。面对亲人临终时,应该是哀而不伤,虽然哀痛,但是不要感伤,要保持祥和。让临终的人安安心心的走,那么他会很轻安而自在。如果临终时有挂碍,舍不得,他就会很痛苦。

   问:家中的子女有不同信仰,面对父母临终有不同的意见而起争执,这要如何处理?

   答:这就是刚才所说的,不要让临终的人有挂碍,要让生者心安,亡者才能灵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会不安,会很挣扎、很挂碍。所以念佛的好处就是大家一起念,即使有至亲至爱的人来了,就不会打扰往生者,可以让他安心的离开。

  灭苦之「道」

   问:医院是最多病苦及生死交集的地方,师父是不是用这样的地方做道场,让志工及所有人见识到苦、集、灭、道,体会人生的道理?

   答:的确是如此,医院就是观生死的道场,可以让人明了生死的真谛。有很多看不开想不透的人,只要来医院当志工,就会知道生老病死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化解了烦恼。每位病人都是一本曲折感人的剧本,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其实不只医院是道场,生活中无处不是道场,只要时时多用心,就能体会生老病死的真谛。

   有一位海外的慈青分享他的心得:「在解剖大体时,我看到人的内脏跟动物一模一样。」他说在国外看到的解剖是不尊重,剖开了看一看有什么,就扔在一边。而在慈济,大体解剖完很细心,看了之后再把它放好缝合,让人觉得很温柔、很有爱心。他说本来一开始很害怕,念头一转,后来就觉得很美,还说回去就要填写器官捐赠及大体捐赠表。

   问:国内、外从事大体解剖课程的差别在哪里?

   答:观念想法不同。在国外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具没有用的废物,反正是要烧掉的,所以缺乏那分尊重与爱的观念。在慈济,除了爱之外,还有尊重及感恩,我们把大体当成老师,所以解剖时很温柔、很尊重。教育就要像这样,这真是一个道场。

   问:师父当初创办医院时,是否就是如此规画?

   答:很久以前我就说「医院即道场」,然而有人说我只盖医院和学校却不盖庙,是修福不修慧,其实,医院就是观生死的道场。从前一些老修行人拿着人的骷髅天天看,作白骨观——人死了只剩一堆白骨,没有什么。

   我们在医院里就能做生死观,盖医院就是让大家一起来投入,从工作中学到生命的价值观,生与死的真谛。成立医学院及护理系也是一样,希望启发这些孩子把内心的爱表现出来,将来当一位如白衣大士的护士,或是看病救苦的大医王。

   佛陀被称为大医王,因为他能治疗众生的心病,所以对医学系或护理系的学生,我们要启发他们用爱来看待生命,使他们将来面对身心的病都能治疗。所以说,学校也应该是一个道场。(摘自一九九九年《证严法师衲履足迹·春之卷》)

  《生死问答之二》

  正确的认知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人最惶恐的就是这件事,所以「死」才真正要用心学习。如果对死亡有透彻、正确的认知,知道死后灵魂脱离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问:佛教教义中,是否有往生八个钟头内因尚有意识存在,所以绝对不能移动遗体的说法?若有,在什么情境下可以移动?

   答:一般人只晓得人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其实,还有第七识及第八识。

   第六识就是意,也就是想。「想」字为「心」及「相」的组合,当身体和外境接触后,「心」会与「相」应合,所以称为「想」。但是离开外境之后,心中还是留有记忆,会不断的造作念头,名为「思」,这是第七识。「思」字为「心」上有「田」,即心灵上的耕耘,也就是有所造作之意。第八识,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佛教中称为「业识」,医学上则称为「基因」。

   人往生之后,虽然六识已经不起作用,但是第七识仍然还在,约于八个小时内会渐渐退去。所以,人往生之后,应该避免「哭路头」的民俗,亲属们最好不要在亡者周围哭哭啼啼的,要尽量让他保持安详才是。有的人往生之前,心中挂念着未见到某个亲人,当亲人赶回来时,有时亡者会因此而流下泪来,这是因为人往生后,第七识尚存之际,虽然身体已经无法动弹,但因为见到亲人而心生激动,散发出最后的能源,所以产生流泪、流血的现象。

   有时亡者七识虽然已经消退,但是第八识仍留在身躯。在这个阶段,亡者尚未投胎,也因执着身躯不愿离开,名为「中阴身」,即平常所言的「灵魂」。例如,街头的无名尸一旦被亲人所认,有时会出现七孔流血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他的第八识还存在。因此,中国人有做「头七」的习俗。

   人往生后,六识已不起作用,只存第七、八意识。假如捐赠大体或器官是出于亡者自愿,那么为了医学上的需要而为亡者身躯做处理时,亡者的意识不会觉得难过,肉体上也不会感到痛苦。甚至处理的人也可以一边这么说:「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也可以救人……」让亡者的意识更增欢喜。

   假若捐赠大体或器官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处理过程中,他多少会有所挣扎,因为人最执着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死了之后,还是同样的执着。当然愿力会提升意识,自愿捐赠大体或器官的人,在往生之后,就会因为自己的愿望圆满而心生欢喜。

   问:大体捐赠者往生后,遗体需争取时效进行防腐处理,但常有家属要求把遗体运送回家,让他们做告别式。请问在佛教上「告别式」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相片代替遗体吗?另外,「头七」时也可以用相片代替吗?

   答:告别式的作用,是让往生者的亲人及朋友瞻礼、追思,对于进行告别式或头七是否一定要有遗体,正信的佛教徒并不挂碍。

   问:遗体火化是否需要整个遗体一起烧?因为解剖课程长达四个多月,先解剖下来的部分,是否可以先火化?还是要等到课程结束后再一起火化?

   答:第八识一旦离开身体,这个身体已经没有什么了。所以,是不是等到课程结束后再一起火化,并不是很重要。「大舍无求」,既然捐赠者都已做出了大舍,必定是无所求的。

   问:捐遗体或器官有没有违背佛教的教理?

   答:佛教的流传源远流长,经典、文字等等,历代难免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我们离佛陀时代已经两千多年,其实并没有看到往生后多久不能移动的记载。

   在佛陀「本生经」里,记载他过去如何献身救度众生,甚至投崖饲虎、割肉喂鹰,这就是他的心愿。如何达成心愿是最重要的,有心愿就是欢喜,能达成心愿时更是欢喜。

   问:请教上人对遗体捐赠的见解?刚往生时神识还在,往生者不会感到痛苦和害怕吗?

   答:一人的器官可捐给很多人继续使用,对己身无损,又可利益他人,何乐而不为?「发愿圆愿」,只要有愿就不苦不怕。

   问:人往生八小时内不宜触动,如要捐赠器官有无冲突?

   答:不冲突。因为发愿捐赠器官的人,在往生后知道自己的器官又发挥功能会很高兴,不能移动是对大部分没有「愿」的人而言,目的在让他们能安静听佛号而不起瞋心。

   问:信仰是让我们心中有所皈依,信佛就要对教主有尊重、谨慎、虔诚的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但要如何生起信心呢?

   答:就是要对教主相当相信,不只是相信,还要作为心灵的依靠,依靠佛陀所说,人往生后心灵便有所皈依。譬如我们相信人死之后有灵魂,灵魂随着平常的业障轮转,我常说生不带来,死下带去,唯有业随身。

   日常中有谨慎的信仰,就会自我约束,这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人生最后时也就不会惶恐。假如在身体健康时不懂得接触宗教,也不认识宗教,那他的身心往往是迷失的。面临生死关头时如果有信仰,及时有善因种子种在意识中,旁边又有很多助缘去培养这颗善良的种子,临终时就不会惶恐。

   问:有人往生了,要为他念…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