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思考這個問題。
即使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所愛所奉獻的對象也只不過是少數人,有情有愛又是這麼痛苦,談情更是何其短!父親往生時才五十一歲,從我懂事到他往生的這段歲月何其短,因爲父親很疼愛我,所以他往生了,我好幾天都哭不出來,苦到極點,心都是空的。等到靜下來後,看到什麼都想哭,聽到什麼都覺得很痛苦。所以說談愛何其苦?假如一個家庭給我很多的愛,可能最後我還是會很痛苦,因爲再親密的家人,也終有分離的一天。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雖然付出這麼多的愛,也得到這麼多的愛,但是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因此我認爲,與其把愛局限在小小的範圍裏,不如把愛擴大付諸于大地衆生,才能真正輕安自在。父親往生這件事,對我的「生命價值觀」影響很深遠。
問:曾有修女來拜訪師父,表示佛教是獨善其身的宗教?
答:一般人都以爲是獨善其身,其實佛陀的教義是兼善天下。獨善其身應該解說爲自愛,自愛以外其實可以兼愛別人,所以佛法真正的精神,除了信佛,最重要的是要學佛,學佛陀的愛與智慧。
問:當時修女這麼說時,您如何回答?
答:當然我很贊同他們的博愛精神,但是我知道佛法的慈悲是普愛天地萬物,不只是愛人類。博愛是愛人,當然我很敬佩以人爲本,不過慈悲是無微不至的愛萬物,不忍衆生苦,不忍吃衆生肉,這就是一種慈悲的表達。
問:當親人臨終時,我們如何跟他說法?或是要做些什麼事?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這樣會讓他更挂礙,更難舍更掙紮。要勇敢面對他,雖然自己心裏也很難舍,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讓他挂礙。所以佛教徒爲臨終者念佛,就是爲了營造安詳平和的氣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臨終者也能安心的走。
問:念佛也可以轉移自己當時的情緒。不過好像很難做到?
答:如果沒有念佛,大家就會哭哭啼啼,讓家裏彌漫傷心的氣息。面對親人臨終時,應該是哀而不傷,雖然哀痛,但是不要感傷,要保持祥和。讓臨終的人安安心心的走,那麼他會很輕安而自在。如果臨終時有挂礙,舍不得,他就會很痛苦。
問:家中的子女有不同信仰,面對父母臨終有不同的意見而起爭執,這要如何處理?
答: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不要讓臨終的人有挂礙,要讓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會不安,會很掙紮、很挂礙。所以念佛的好處就是大家一起念,即使有至親至愛的人來了,就不會打擾往生者,可以讓他安心的離開。
滅苦之「道」
問:醫院是最多病苦及生死交集的地方,師父是不是用這樣的地方做道場,讓志工及所有人見識到苦、集、滅、道,體會人生的道理?
答:的確是如此,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可以讓人明了生死的真谛。有很多看不開想不透的人,只要來醫院當志工,就會知道生老病死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化解了煩惱。每位病人都是一本曲折感人的劇本,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其實不只醫院是道場,生活中無處不是道場,只要時時多用心,就能體會生老病死的真谛。
有一位海外的慈青分享他的心得:「在解剖大體時,我看到人的內髒跟動物一模一樣。」他說在國外看到的解剖是不尊重,剖開了看一看有什麼,就扔在一邊。而在慈濟,大體解剖完很細心,看了之後再把它放好縫合,讓人覺得很溫柔、很有愛心。他說本來一開始很害怕,念頭一轉,後來就覺得很美,還說回去就要填寫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表。
問:國內、外從事大體解剖課程的差別在哪裏?
答:觀念想法不同。在國外認爲人死了就是一具沒有用的廢物,反正是要燒掉的,所以缺乏那分尊重與愛的觀念。在慈濟,除了愛之外,還有尊重及感恩,我們把大體當成老師,所以解剖時很溫柔、很尊重。教育就要像這樣,這真是一個道場。
問:師父當初創辦醫院時,是否就是如此規畫?
答:很久以前我就說「醫院即道場」,然而有人說我只蓋醫院和學校卻不蓋廟,是修福不修慧,其實,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從前一些老修行人拿著人的骷髅天天看,作白骨觀——人死了只剩一堆白骨,沒有什麼。
我們在醫院裏就能做生死觀,蓋醫院就是讓大家一起來投入,從工作中學到生命的價值觀,生與死的真谛。成立醫學院及護理系也是一樣,希望啓發這些孩子把內心的愛表現出來,將來當一位如白衣大士的護士,或是看病救苦的大醫王。
佛陀被稱爲大醫王,因爲他能治療衆生的心病,所以對醫學系或護理系的學生,我們要啓發他們用愛來看待生命,使他們將來面對身心的病都能治療。所以說,學校也應該是一個道場。(摘自一九九九年《證嚴法師衲履足迹·春之卷》)
《生死問答之二》
正確的認知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所以「死」才真正要用心學習。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脫離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問:佛教教義中,是否有往生八個鍾頭內因尚有意識存在,所以絕對不能移動遺體的說法?若有,在什麼情境下可以移動?
答:一般人只曉得人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其實,還有第七識及第八識。
第六識就是意,也就是想。「想」字爲「心」及「相」的組合,當身體和外境接觸後,「心」會與「相」應合,所以稱爲「想」。但是離開外境之後,心中還是留有記憶,會不斷的造作念頭,名爲「思」,這是第七識。「思」字爲「心」上有「田」,即心靈上的耕耘,也就是有所造作之意。第八識,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佛教中稱爲「業識」,醫學上則稱爲「基因」。
人往生之後,雖然六識已經不起作用,但是第七識仍然還在,約于八個小時內會漸漸退去。所以,人往生之後,應該避免「哭路頭」的民俗,親屬們最好不要在亡者周圍哭哭啼啼的,要盡量讓他保持安詳才是。有的人往生之前,心中挂念著未見到某個親人,當親人趕回來時,有時亡者會因此而流下淚來,這是因爲人往生後,第七識尚存之際,雖然身體已經無法動彈,但因爲見到親人而心生激動,散發出最後的能源,所以産生流淚、流血的現象。
有時亡者七識雖然已經消退,但是第八識仍留在身軀。在這個階段,亡者尚未投胎,也因執著身軀不願離開,名爲「中陰身」,即平常所言的「靈魂」。例如,街頭的無名屍一旦被親人所認,有時會出現七孔流血的現象,由此可以推測他的第八識還存在。因此,中國人有做「頭七」的習俗。
人往生後,六識已不起作用,只存第七、八意識。假如捐贈大體或器官是出于亡者自願,那麼爲了醫學上的需要而爲亡者身軀做處理時,亡者的意識不會覺得難過,肉體上也不會感到痛苦。甚至處理的人也可以一邊這麼說:「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也可以救人……」讓亡者的意識更增歡喜。
假若捐贈大體或器官不是出于自願,那麼處理過程中,他多少會有所掙紮,因爲人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死了之後,還是同樣的執著。當然願力會提升意識,自願捐贈大體或器官的人,在往生之後,就會因爲自己的願望圓滿而心生歡喜。
問:大體捐贈者往生後,遺體需爭取時效進行防腐處理,但常有家屬要求把遺體運送回家,讓他們做告別式。請問在佛教上「告別式」的作用是什麼?可以用相片代替遺體嗎?另外,「頭七」時也可以用相片代替嗎?
答:告別式的作用,是讓往生者的親人及朋友瞻禮、追思,對于進行告別式或頭七是否一定要有遺體,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挂礙。
問:遺體火化是否需要整個遺體一起燒?因爲解剖課程長達四個多月,先解剖下來的部分,是否可以先火化?還是要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
答:第八識一旦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已經沒有什麼了。所以,是不是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並不是很重要。「大舍無求」,既然捐贈者都已做出了大舍,必定是無所求的。
問:捐遺體或器官有沒有違背佛教的教理?
答:佛教的流傳源遠流長,經典、文字等等,曆代難免都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我們離佛陀時代已經兩千多年,其實並沒有看到往生後多久不能移動的記載。
在佛陀「本生經」裏,記載他過去如何獻身救度衆生,甚至投崖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他的心願。如何達成心願是最重要的,有心願就是歡喜,能達成心願時更是歡喜。
問:請教上人對遺體捐贈的見解?剛往生時神識還在,往生者不會感到痛苦和害怕嗎?
答:一人的器官可捐給很多人繼續使用,對己身無損,又可利益他人,何樂而不爲?「發願圓願」,只要有願就不苦不怕。
問:人往生八小時內不宜觸動,如要捐贈器官有無沖突?
答:不沖突。因爲發願捐贈器官的人,在往生後知道自己的器官又發揮功能會很高興,不能移動是對大部分沒有「願」的人而言,目的在讓他們能安靜聽佛號而不起瞋心。
問:信仰是讓我們心中有所皈依,信佛就要對教主有尊重、謹慎、虔誠的心,「信爲道元功德母」,但要如何生起信心呢?
答:就是要對教主相當相信,不只是相信,還要作爲心靈的依靠,依靠佛陀所說,人往生後心靈便有所皈依。譬如我們相信人死之後有靈魂,靈魂隨著平常的業障輪轉,我常說生不帶來,死下帶去,唯有業隨身。
日常中有謹慎的信仰,就會自我約束,這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人生最後時也就不會惶恐。假如在身體健康時不懂得接觸宗教,也不認識宗教,那他的身心往往是迷失的。面臨生死關頭時如果有信仰,及時有善因種子種在意識中,旁邊又有很多助緣去培養這顆善良的種子,臨終時就不會惶恐。
問:有人往生了,要爲他念…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