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經?
答:我覺得念《心經》最好,因爲「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想這是最重要的。這不只是口頭上念了二百多字就有功德,最重要的是要用得上,我們用上了,天天都能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所以,真正的要用得上,要不然對往生者來說,他看到家屬們那樣的苦,那樣的悲恸,他的靈也不安。
有人往生了就哭哭啼啼,這邊(這一世的親人)在哭,其實那邊(下一世)已經在歡喜的說:「恭喜,你又生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世時彼此如何互愛互動,互相的照顧,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祝福,互相的成就,這是最重要的。等到死了以後才來呼天搶地,這就有些多余,反而讓往生者心不忍,而且挂礙更多。
問: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到底我們要如何學習呢?
答:學佛就是要學得「生死自在」,人生本來就是「來就來,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過是熟睡了,也睡得長久些,所以說長眠。長眠應該是很輕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的睡一覺,只不過最後這一覺睡得長一點罷了。
以我們的立場看往生的人,認爲他是永不複見了。但就他個人而言,是進入輕飄飄的境界,隨著心靈的輕安尋找有緣的父母,又會再到下一世去。
問:何謂「人身難得」的真義?
答:生爲人身,非常難得,必須具足很多因緣。佛教說的六道輪回,是生命結束後,舍此身又投彼身,但是否投爲人身,真的很難把握。即使投生到「天道」,那裏只知享受天福,不知人間疾苦,既無追求真理的心,也無造福的機會,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再墮落。若是到畜生道、地獄道或餓鬼道,真是苦不堪言,除了苦之外,也沒有時間或環境能聽聞佛法,體會真理。而在人間,可以看盡人生的苦相,啓發我們的道心,所以,學佛者要把握難得的人身,珍惜世間緣,來時善盡本分,去時了無遺憾,這樣的人生就有價值。
問:我這一生沒有做虧心事,爲什麼會生病?
答:這不是此生的問題,說不定是在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也說不定是這一生中不知不覺埋下的病因。不管是前世因或是今世果,總是要泰然接受。有病時,要看醫生接受正確的治療,假如還不見效,盡人事後就聽天命。但病重時不能想要自己了斷,人本來就是不斷受業,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又再造業,這樣的業可能會重得足以墮入地獄。人與人之間需要圓滿的緣,不管是好緣或壞緣,總是要好好接受,等到該報的恩都報了,該還的債也還了,再安心的離開人間。假如一味逃債會更還不清,業拖得愈多,果報就愈可怕。生病也是一樣,歡喜接受就不會有那麼多埋怨與不安。
問:未進入慈濟前,一心修持淨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加入慈濟後,很贊同慈濟的精神,但聽說師父不鼓勵大家到極樂世界,這讓我感到進退兩難?
答:不是不鼓勵,反而更希望生活中每個當下就是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有資源——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心淨即土淨,歡喜心就是淨土,以佛心爲人群奉獻,爲社會服務: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則處處是浮土。家庭淨土、生活淨土、人間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反之,如果放下一切,什麼都不做,只一心想往極樂世界去,這是消極的信佛,這才是我所不鼓勵的。
問:因幼兒園交通車起火而喪生的幼童家屬,前來請問上人孩子們往生的去處?
答:十多年前,我俗家的弟弟在軍中遭人誤殺往生,家人原諒對方,並以愛化解心中悲憤:數年前遭人綁架撕票的陸正,他的父母放下怨尤,以健康積極的行動紀念愛子。所以,別讓一樁無法改變、已經過去的事實,使整個家庭深陷在愁雲慘霧的苦境中,要早日打開心結,迎接亮麗的陽光。
孩子們純淨如一張白紙,他們是集體菩薩的示現,因爲他們遭受的苦難,引起社會大衆的重視,讓有關單位重新檢討,許多孩子將因他們而獲得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間。「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孩子們的生命雖短暫,卻犧牲得有價值、有意義,所以,他們絕對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假如想念孩子就念佛號,將念孩子的心,化成念阿彌陀佛救人的心。
問:九二一地震後,罹難者家屬請問上人:「我們能爲往生的家屬做些什麼?」
答:家屬能爲往生者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因煩惱而傷了身體,尤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在了解人生無常之後,要爲人群多做好事,讓社會多些好人,這樣家人的犧牲,所換來的是社會一股好的力量,這對往生者而言就是很好的功德。
天災是很無奈的,一般人說「命運」,佛法是說「業力」,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本來就是來來去去,有人先來後走,也有人後來先定,我們要接受這是自然的事。
如果找不到親人的遺體,也不要那麼挂礙和遺憾,他們的意識(靈魂)既然已經脫體,生者就不要再挂心,要虔誠祝福他。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身體,沒有了身體,就一點苦都沒有了。父母不要爲了往生的孩子而心痛,如果孩子很孝順,那樣他會很不安。
問:有位會員的兒子,因車禍往生,雙方因賠償問題懸宕未決,而無法讓死者入土爲安?
答:何妨息事甯人,這並非在賣兒子的命,應該以德報怨,才能將功德回向子孫。
問:有位先生的父母在叁年內相繼往生,此後,他不時夢見父母,心中不免懷疑——如今父母是否過得不好?能否爲父母做些什麼?又如何解衆生苦?
答:何不從自己做起,自身之苦不能超脫,如何能心系衆生呢?世間事純屬外境,是用來自我警惕,非用于牽絆己心。以夢境來說,夢就是夢,醒來時,所面對的就是真實的人事,若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夢中,就失去了現在。欲解衆生苦,猶如失火時,快去救火最要緊,一瓢水或許無濟于事,但已盡了一分心。
問:癌症病人要求幫他們早日離開人間,以解脫煩惱,這時該如何是好?
答:會要求解脫的病人,當時可能有著面對死亡的掙紮心態,我們能做的是讓對方把心放下,得到心無牽挂的自在。可以告訴他們,佛教稱死爲「往生」——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會往其它地方展開一段新的旅程。希望病患在面對死亡時,可以安然無懼。
問:爲什麼經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體由僵硬變柔軟?
答:生死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臨命終時,多數人因牽挂太多而心生隍惑,內心也充滿對未知的憂怖畏懼,所以全身肌肉緊繃僵硬。
輕柔的佛號就像一股清涼劑,能撫慰臨終者的心靈,使他們內心産生平靜安詳之感,因而舍去挂礙、放下緊張,安然的離開人間,身體面貌自然因全身放松而柔軟、安詳。
答:最重要的是安撫臨終人的心靈,不是佛教徒也沒有關系,只要能讓臨終人安詳的離開即可。
問: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時因地製宜,無須執著特別的模式,只要做到「壯嚴、整齊、誠懇」就可以了。例如,有位慈濟委員的父親往生時,沒有誦經,只是將慈濟歌選唱得很莊嚴,那種肅穆慎重的氣氛就讓人很感動。在喪葬法事中誦經,最重要的是亡者家屬要用心了解經文的意義,若是唱慈濟歌選或佛教歌曲,以莊嚴的氣氛來啓發亡者家屬虔誠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又如慈濟醫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往生後,有位基督徒爲他做了一首曲子,再由杜院長的一位朋友譜上詞——「佛光無邊」,這首曲子非常好聽,告別式時大家清唱這首歌曲,氣氛也非常莊嚴,杜院長的臉上還帶著微笑,家屬都很欣慰。而後,慈誠隊員身著整齊製服,莊重肅穆地擡著棺木繞行臺大醫院一周(編按:杜院長曾任臺大醫院副院長),很多醫師們看了,都覺得很感動。
問:爲什麼死前會有痛苦感?
答:痛苦是心的掙紮。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離開人間,最怕的就是死。
問:助念能否爲人超度?
答: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業,行爲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說的話別人是否相信。若是平日的言行,活的人都不相信,如何讓亡者信服,況且,並非助念就能讓亡者解脫。
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平日自己造作什麼樣的業,往生時就帶著這些業到來生。若此人在世時做盡惡業,至死都無悔意即使爲他念佛也無濟于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無人助念,也會帶著自己累積的福緣而去。
問: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這是中國人表達孝思的方式之一。父母親辛苦地撫養子女長大,當他們過世一段時日後,子女因對父母仍是離情依依,自然就衍生出一番追思的儀式。當然,並非一定要用什麼儀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問:「超度」的意義爲何?
答:眼睛閉上以後,由不得自己決定要到哪裏去,一切都是隨著「業」力流轉。業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後就隨個人所造作之業而去。即使佛陀也無法扭轉衆生業,所以,何人能爲誰超度?
問:人死後火化,身體既然不存在了,則「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如何解釋?
答:佛教中有所謂「八識」,識,無形無色,所以火燒不掉,風吹不動。八識的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起的分別。第七識,是「思」的作用,輾轉起心動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論行善或造惡,最後盡皆收入第八識中。第八識又名藏識,也稱業識,業識是無形的力量,牽引人在六道中輪回不息,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問:人死之後,到哪裏去?
答:「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現在最重要。睡眠即小死,在每個小死之間,發揮活著的使用權,才是最真實的。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後,這種人生太空洞了。
問:何謂解脫…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