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
答:放下現在的煩惱,就是最大的解脫。面對煩惱時能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如此自然遠離煩惱,而得歡喜自在。
問:我們何時才能解脫,往生淨上?
答:學佛就是要學「當下就是淨土」,現在能解脫,現在就是淨土!《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缺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無法生在淨土,則因緣就在我們面前,不好好把握,卻使其空過,如此要往生淨土怎有可能?
問: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裏是否會不吉祥?爲祖先超度消災是否有效?一般寺廟的點燈及點眼是什麼意義?
答:往生親人的相片是一種紀念,也有慎終追遠的意義,當然可以放在屋內。對祖先要尊重,不要迷信,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夠了,爲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災也是讓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內,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靈魂不會一直停在那裏等你超度,所以心要定,心定才能選擇正確的信仰。
人生就像一個舞臺,業力是自己的導演,每個人都依自己的腳本來演自己的人生。戲演完了,也就下臺了,不要再去執著舞臺上的角色,要舍此投彼,因爲還有下一場的戲等著你。把握當下好好的去做好事,業力將隨著你的善惡而變化。
點燈是因爲佛陀時代沒有電,點燈才能看得見佛陀,道場有燈才會莊嚴,所以才有貧婆點燈供佛的故事,表示她無比的虔誠。至于點眼那就真奇怪啊!凡夫如何替何點眼呢?信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
神鬼同道,神又稱福德鬼,等于現代的官與流氓。只要你正正當當,就不會去與流氓勾結,他也不會找你麻煩:只要你堂堂正正,也不用去求官府。胡塗人都是迷失在先,之後才覺悟,貪得一時的快樂,待失意時才來後悔,真覺悟的人則是當下就能覺悟。
凡夫迷失于現在,又後悔過去:聖人則覺悟現在,解脫未來。
人常是處在困境時才懂得反省,才知要惜福,但境界消失後,這分警覺心也隨之消失,內心時時又爲外境所轉。我常說要「定」,定不是指打坐的時候沒有聽到任何聲音,要不被境轉才是真定。
問:人往生應以何種方式處理後事?
答: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儀式。其實,人死已矣,儀式不過是讓在世者追思,在安在世者的心而已。至于喪葬日期,也無須執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不要忌諱時間犯沖這類的事,所說的犯沖,也不過是心理作祟,根本無有此事。
問:佛教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常要我們發願,到底是要隨緣還是隨願?我兩、叁年前發願,此生結束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近又想去彌勒淨土,可是想到自己習氣很多,可能還沒度別人,自己就先到地獄了,所以很困惑。
答:怎麼這麼想不開呢?發願就是立志,人一定要立志,修行一定要發願,至于發什麼願,必須多用心。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只在于「心」,彌勒菩薩的「菩薩訓練場」即在人間,只要用心,當下就是西方:只要立志去做救人的工作,慈濟就是菩薩訓練場。
問:人將往生時,如何才能心無惶恐,很自在的談論死亡?
答:逃避談論死亡議題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爲什麼一般人怕談死,是因爲不明白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不過,要對生死很自在,書面理論是一回事,真正的體會又是一回事。一般人常有一種恒常的習慣,以爲眼前所見水遠都會如此,其實世間萬物都不斷在變遷中,只是有的變化很細微,難以察覺罷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不可能停頓不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
已往生的慈誠隊長林徽堂,他在生病時,仍不放棄生命的使用權,不只口頭上說說,是真正身體力行。當人家問他:「你以後要去哪裏?」他說:「回來慈濟!」他說得很輕松,一點都不挂礙。這就是佛經裏說的「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活著時盡力付出,到了最後該走就走,沒有惶恐,這樣的生命多有價值!
問:上人往生後,慈濟怎麼辦?
答:人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大限將至似的。其實每個人都會定到人生終點,但是不要去想什麼時候會死,而是要常警覺人生無常,隨時都可能會死,所以要警惕自己,時時刻刻將生命良能充分發揮。
問:「舍利」到底是什麼?
答:「舍利」其實就是骨頭。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體質不同于常人,故在火化後會遺下不同形狀的骨頭。
問:一位資深老師姊的老伴往生了,她極力爲他誦經做法事,但不知這樣是否就已足夠,內心實在淒惶不安。
答:一句佛號徹底不斷,如此簡單就好了。事實上,你心安,他就靈安,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啊!你們夫妻倆生活了大半輩子,長久以來你一直柔順夫婿,在他臥病期間,始終悉心陪伴照顧,可說已盡人事,而今先生先走一步,就祝福他快去快回吧!
我曾看過一位大姊頭似的老婦人,在她七十多歲時,先生離開人間,喪事期間她就戴上紅花,既不請法師誦經,也對前來的客人說:「他時候已到,向我們說再見,我們就對他說好好的走,快點去啊!不要吵吵鬧鬧的吵死人,要讓他安靜的走。」老婦人的潇灑,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是對恩愛夫妻,感情很好,當時她已七十多歲,又是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保守社會,這位老婦人能對至親的死看得那麼開,這使我十分敬佩。
人天兩隔時,各人走各人的路就是了。他生前的作爲,決定他的去處,我們自己的心要看得開,舍不得之類的各種煩惱都要放下。倘若你的心一直放不下,嘴裏念的經卻都是教你要放下,這樣的矛盾,如同你一直教他放心、好好的走,但同時卻又用線拉住他,這到底要教他如何是好?因此,不要沈浸在愛別離的痛苦中,應該出于理智之愛,好好看待、處理夫婿辭世之事,這才是學佛本色。
問:泰國師兄師姊因有一會員在普吉島往生,慈濟人前往助念後得到很大的回響,並經由當地一家報社大幅報導,所以很多人認識了慈濟,成爲慈濟會員。故此師姊請示上人:不知助念的方式是否可行?
答:助念可以,但是要懂得如何做,不能沒有原則。助念最重要的涵意是彼此的情感關懷,而且大家要了解念佛的意義,在啓發人人的悲心,體會世間的苦。
問:聽人說必須求生淨土,才不會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現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無退轉。據《阿彌陀經》所說,要往生淨土,必須七日之間心無雜念,但這談何容易!
所謂「心淨即土淨」,淨土就在我們心中,離開心並無淨土可言。學佛不離世間法,離世如何覓菩提?苦難的衆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將內心的汙染去除,沒有貪瞋癡慢疑,如此心就清淨,心淨則無處不淨土。
問:人將往生的那一剎那,會見到許多親人及冤親債主,或變爲菩薩的形象來接引他,到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辨別,是否真是菩薩來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剛經」中,明白的開示我們「不要著相」。人在臨終時會見到一些境界,那都是因爲內心不自在的緣故。但是,有時候我們會遇見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況下自言自語:「某某人來接我……。」等一類的話,這並不代表真的有什麼樣的境界出現,只是因爲他本身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使得身心處在遊離的空間中,而有幻相産生。只要心中沒有雜念和執著,人的往生應該是件很自然的事,唯有自己在內心惶恐的情況下,才會因此感到痛苦。
問:涅槃是指人已經往生了嗎?
答:涅槃是寂靜光明的意思。我常說「靜寂清澄」,靜寂就是寂然無聲,心很靜的境界。就像一面很清楚的鏡子,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影響到這面鏡子,都是一樣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永遠明明白白,這就叫做「靜寂清澄」。
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安然自在、光明的境界,不受煩惱所困擾,就叫「寂光」,也可以說是涅槃的境界,不受世間種種來影響我們的心態和生活,是一種解脫的境界。
問:守孝期可否剪指甲、頭發或刮胡子?爲什麼爲亡者助念後,亡者臉部的表隋會改變?
答:在守孝期間可以修剪胡子、指甲和頭發。民間會有這種習俗,主要是以前的人,將父母往生的憂傷表現在外表,以此不修邊幅來讓人知道自己的傷痛,表達出對父母的報恩之心。守孝或守墓叁年,都是表達孝思的一種方式,不過基本上是著眼于從前的農業社會,生活較悠閑。
生活在現在,應依著現代的生活型態而有所演變,如果只執著過去,社會的運轉可能就無法順暢。佛教是正知正見的宗教信仰,引導人走向積極的人生。現代宗教強調哀思,哀思是用虔誠的心,積極安慰往生者的意識靈魂,稱爲安靈。至于往生者臉上表情難看或是身體僵硬,這是由于心裏害怕,因爲舍不去愛別離、貪、瞋、癡、埋怨、疑惑和惶恐,這些習氣一下子表達在往生後的剎那,因此內心呈現複雜的意識,所以身體會僵硬。
如果在這個時候爲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它聲音吵他,就能使往生者慢慢進入狀況,此時他的意識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有人對往生者說眼睛閉上,往生者就真的閉上,嘴巴要合起比較莊嚴,他也會慢慢合起來,因爲他心安自在,全身就會軟軟的像睡著一樣,安詳長眠。 問:有人說除了吃齋念佛,還要多了解《無量壽經》,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答:一般佛教徒都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覺得要等到往生就太遲了,我們現在就可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人間,只要你所聽所看到的都是法,這就是極樂世界。在慈濟世界裏,所看到的哪一件不是法,哪一件不是讓我們很歡喜的事情,此即「立地是佛」。
佛法裏所說的「念佛」,其實是念佛的法門,並非所有佛教徒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是要看他的根機、根性,是不…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