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慈济要赶快办教育,尤其是推动文化工作。人的聪明才智力量很大,但往往缺少那分清净的智慧,如能把聪明转成智慧,就能造福人群。

  老:温柔、感恩,尊敬相待

   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家?有些老人比较多心,听了一句话就想成另一个意思,沟通上有点困难,相处起来也不容易。

   答:老人家的心态往往像幼儿一样:我们用温柔的心去爱孩子,也要用同样的心去爱老人。常有人建议慈济兴建养老院,但我比较希望推动「日间照护」的风气,例如慈济医院的「轻安居」,就提供日间的老人照护服务,白天分担小家庭夫妻因上班而无法照顾年老父母的辛劳,而晚上把父母接回家后,一家人还是能团聚在一起。

   我真心期待每个人都能克尽孝道,老人家也都能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一种教育——夫妻做好榜样给儿女看,儿女才会懂得孝顺。

   问:老人家有时候想法、做法和时代有很大差距,也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容忍他们吗?

   答:时代变得太快了,有时老人会停滞在过去,守着他们那一代的观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认为父母亲说的就是对的。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不能顶撞,尽管如何不愿意,还是要逆来顺受,委婉的说明。看看我这一代的人,还是这样讲求长幼有序,哪像现代老人事事都要听从晚辈,真的很辛苦。我们对老人必须抱持感恩心,如果没有老人们奉献一生心力,哪有今天富裕的社会!所以对老人家一定要尊敬,要有感恩心。

   问:动作迟缓、病痛不断,很多事情想做都不能做……「老」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答:不要害怕,要警惕——有朝一日我也会老,今天若没有好好对待父母,将来我的孩子也会这样对我。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伦理美德,其实就是这样在家庭中培养出来,再一代代传承下去。

   病:如何面对病苦?

   问:人都会生病,有病就会有痛,因此很多人觉得病此死还可怕。如果自己身边的人或是别人有病庸时,应如何帮助他们?

   答:亲情或友情是凡人最难割舍的,有情有爱就有烦恼,所以人一遇到自己的亲友发生了什么事,往往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宗教的目标就是引导人看透生命的真谛,把爱的范围扩大,以平等心及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众生,遇到无奈的事要看淡一点,面对人生的无常就不会那么挣扎、痛苦了。

   问:这会不会很难做到?

   答:是很难做到。「体会」生老病死不难,「说」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简单了:一般人总是想得通比较快,行得通比较慢。比如曾经有一位慈济委员打电话给我,说她父亲病危,在加护病房昏迷了好几天,醒来之后就一直念着要跟我说话,要向我发愿,祈求他的病能好起来。他将近八十岁了,虽然平常自己会说:「年纪这么大也够了。」但是处在生死边缘时还是会恐惧。

   所以人对于生命,不论是自己或家属,都难以真正割舍。我还听到电话中女儿、儿子对他说:「你赶快发愿,爸!你赶快对师父说你要做什么事!」虽然女儿是委员,儿子是慈诚队,都很孝顺,也明知父亲已将近八十岁了,生命中总有这段路,应该要看得很自在。但实际面临亲人的生死关头,还是会有这种祈求,希望亲人能再好起来。所以说亲人也好,自己也好,总是在生死道路上生离死别,都会很挣扎。

   问:这是人性吗?

   答:是的,这是人性!

   问: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比较能看得透?

   答:应该是。譬如有一位慈济委员罹患肺癌,还不知道自己得病时,天天都去当志工,只是常常咳嗽,后来检查才知道是肺癌末期,住进慈济医院后,他还是天天当志工辅导别的病人。有一次他两、三天都无法起身,他的儿子很孝顺请假陪他,他就交代:「你不要让师父知道我的身体状况。」

   但是再经过两、三天,他病得很严重,就对志工说:「我很想见师父。」志工在早会时告诉我,我也答应去看他。志工到了医院就告诉他:「师父今天会来看你。」他就赶快起来沭浴,穿戴整齐,他说不要让师父看到他有病容。

   谈话之间他一直说:「很高兴此生能遇见师父,使我的生命能真正为社会付出,也充分发挥生命的使用权。该我使用的时候,我会尽量用,时间到了就放下,师父不要为我担心,我会快去快回。」他很乐观,还去跟其它病人分享。

   最后那一天他很平静,对儿子说:「你不一定要常常陪我,但是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愿。」儿子问:「你希望我做什么?」他说:「你要加入慈诚队,也要当委员,代替我帮助师父。」这是他唯一希望儿子做的事,儿子也很孝顺的答应了,他就安心的走了。没有任何牵挂!他看得开,也真的发挥生命的使用权。

   问:如果去探望病重的人,要跟他说些什么?

   答:如果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最重要的是安慰他放宽心,劝他放轻松,对生死要看得开。告诉他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让他知道人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死也就有生,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要只是说些「加油!你一定会好起来」这样的话,让他抱着希望反而挂碍更多。

   问:志工早会时,您对大家说「有病痛时要欢喜承受」,可是病痛实在很难受,怎么可能欢喜承受呢?

   答:是很难受,但是不接受又能如何?假如不顺从,逆着走不是更辛苦吗?很多人的疾病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他心里抗拒不接受,这种抗拒使心情不顺畅,反而增加了痛苦。

   我常常说「甘愿做,欢喜受」就对了,如果是「欢喜做,甘愿受」就辛苦了,只要你欢喜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受苦,你也要甘愿去受,谁能帮助你呢?「甘愿做」则是心甘情愿去做,虽然是很辛苦的事,但却做得很欢喜。

   所以病了,不情愿接受就会很烦恼、很辛苦,往往容易发脾气而使人不愿亲近。有的病人则很可爱,他会说:「师父说,笑是一种表情,皱眉头也是一种表情:呻吟是一种声音,笑也是一种声音。」他一笑,人家看了就很欢喜,就会很喜欢接近。人缘好,朋友就多,在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情况下,自然就会把病苦慢慢忘掉,纾解了病痛。

  死:有生就有「死」

   问:要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

   答:死亡,就像一个人每天做完该做的事要休息。但是人常苦于执着不休,如果白天做了某些事有点心不安,或是还有未了的事情,晚上常常就会睡不着,睡不着当然很痛苦,这就是挂碍。

   要没有挂碍就要注意当下,事事做得清楚、说得清楚,到了休息的时间,就心无挂碍睡觉了!所以我常说人每天睡觉就像「小死」,而死亡只像进入深沉的睡眠,所以说「长眠」,而再醒来时,就是一段新的人生。

   其实,真正的死亡——灵魂脱体的时候,应该是很飘然的境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会有病痛和心灵的挂碍不舍,这种身心的挣扎之苦。其实死亡时,身体的六识神经都败坏了,连痛也不知其痛,灵魂是很飘然的。

   我有一位弟子,他是荣董也是慈诚队、委员,他有心脏病。有一次夫妻俩去收功德款,回家后觉得胸闷,感觉跟以前不太一样,他就对太太说:「我很不舒服,心脏好像有问题,可能要去看医师。」太大就叫儿子开车一起送他去。儿子刚从美国回来,对台北的交通路况不熟悉,他还指挥儿子要怎么转弯,一直到达医院附近,他就不省人事了。

   急救后,医师跟太太说:「很危险,好像不太行了。」于是又转送另一家大医院,医师帮他急救后又做心导管,但还是发出病危通知。当时我正好行脚到了那里,就到医院去看他,他太太在加护病房外流着泪,我进去看他、叫他,一会儿他醒来了,就对我说:「感恩师父叫我回来。」

   听他的描述,当时他觉得自己很轻,飘浮在半空中,好像快到天花板了,看到很多人在做急救,他觉得很奇怪,又听到很多人在叫他。他看了后说:「那不是我吗?」后来感觉有人叫他,他看到他的父母亲还有亲戚,都是已经往生好几年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觉得那个境界很美,正想要跟过去,就在这个时候,他听到师父的声音在叫他:「你要回来,慈济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想:「对啊!我还有事没做完。」他立即回过头来,然后就醒了。他常常跟别人分享说:「经过这一次经验,已经不怕死了。」

   《梁皇宝忏》里面有一段文章描述,人的第八识脱离身体之后,业道就会现前,必须注意不要轻易被境界吸引。当你的意识离开身体之后,会看到你所爱的人、你的亲人在呼唤你,倘若跟着他去,就随业而转了。

   经由这位弟子从死神手中又回来的分享,更让我印证佛经里的道理。所以业识脱离身体,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利用有形的身体,尽本分真正做一些该做的事,活出生命的价值。

   问:您在养父往生时如何看待生命?  

   答:这件事情,促使我认清生命的价值。我的童年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吃饭只能拌盐巴,几乎天天躲空袭,我深刻感到人类相互残杀的悲哀,心中充满疑问,有很多的「为什么?」光复之后,民生经济渐趋繁荣。就在这种平安稳定的日子,父亲突然间发生脑溢血,一个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倒了下去,二十四小时后宣布往生,同时也在二十四小时内就出殡了。虽然送葬的队伍颇风光,但是送出去、埋葬好大家就回来了,使我惊觉人的生命是这么危脆短促,一口气不来,什么也没交代,就这样走了。到底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我开始去追寻生命的源头,因此走入了宗教。参访天主教,也参访基督教,然后一位朋友带我去寺院,为父亲举办七天的法会。这七天中法师在前面诵经,我在后面跟着读经,每一句都打动我的心,使我明了世事皆无常,这种无常更让我深深觉得生命很宝贵,要好好把握珍惜。至于该用什么态度在人间生活,要用什么方式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开始深…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