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懂吧,真正的佛法他又不懂的,那種人經常會說“苦惱”,而且“苦惱人”這句話很時髦,有的來信,落款是“苦惱人,某某”。如果你問他,“苦惱什麼?”他會回答你,“我煩惱重啊,業障重啊。”難道你沒有辦法啊?“我是沒得法呀。”所以進了佛門,不學釋迦佛的法,不肯聽法,沒得到法,就變成苦惱人了。如果普遍地不想學佛法,進了佛門普遍地都變成了苦惱人,那就不好了。自稱“慚愧人”的也很多,有的信上就是寫“慚愧人,某某”,出家人也喜歡寫“慚愧僧,某某”,既然慚愧那爲什麼不多學點智慧呢。
社會上聽課花好幾萬,比不上這裏聽課發大歡喜心
前幾天過春節時,有客人從蘇州來,是我上海的一個學生介紹來的,據說她爲了學習一點怎麼樣做個好人,在蘇州的一個學習班聽講怎樣提高人的修養品德。她帶了公司裏幾個人一起去聽,學費一共付了好幾萬。你們在這兒學習也是教你們學習做好人啊,而且智慧更大,又不要你學費,還不高興?所以她春節來聽了幾天,就發大歡喜心。“在這兒聽了幾堂課卻遠遠超過社會上所講的”。她現在整天想到我們這裏來,因爲歡喜啊。
慚愧而不改,甯做“老慚愧”
其中有這麼件事情,我說:“我上海這個學生跟你做生意,他怎麼春節不到我這兒來?”我就向她訴苦:“我辦學苦啊。來跟我學的人,聰明能幹一點的脾氣壞;有脾氣好的,卻沒能力;那些能力好脾氣又好的,全給老板抓走了,我抓不著,這個辦學多難啊!”有一次在車上,忽然她手機響了,她拿起來聽,是我上海這個學生打來的,她說,“老師盼望你來,你怎麼不來?”對方說:“我真慚愧。”“老師說光慚愧不解決問題的。”你既然知道慚愧了,你把毛病改一改呢,不改,甯願做個老慚愧。
十年無知成慚愧,廿年無知成愚人
十年前無知得很,因爲沒有學多少佛法,“慚愧、慚愧”,十年後仍然無知,結果成了一個愚人。而且愚者還會養成愚者的習氣,這更可怕。從前我寫了一句,“無慧之人多苦惱”,愚者猶如盲人,從來也沒有一個人說,“我真正的快樂是從昨天開始的,因爲昨天我眼睛瞎了。”總是說:“我從眼睛瞎了這一天起我是夠苦的了。”
瞎子名再高財再大,也見不到光明世界
沒有眼睛的人,前面是一片黑暗,好像進入了幽冥世界,還會養成對黑暗挺適應的習氣。如果在佛門裏不懂佛法,嘴上說度衆生,也不知道是度了活人還是度了死人。沒有佛法的智慧,也會養成習氣,喜歡跟幽冥世界來往,習氣一養成,死了就很容易到幽冥世界去,因爲你不親近智慧,不親近解脫。即使你名氣再大錢再多,你沒有智慧,修行也修不起來,哪來解脫?連煩惱都解脫不了,還解脫生死?
得解脫,能放下全靠智慧
“有慧之人自解脫。”要想解脫,要想放得下,全靠智慧。佛是以法度衆生,解脫衆生的方法就是智慧的法。放不下,到最後思想上鬧矛盾,慢慢會變成一個瘋子。我年輕時在上海,聽說淮海路上有一個父親,已經瘋了,看見一個年輕人走過來,就跟他說,“你是我兒子”。因爲他兒子死了,他心裏的悲痛放不下,總以爲兒子還沒有死,所以盡到外面去找兒子,瘋瘋癫癫的。
有的人煩惱放不下,心裏怄氣,會氣個好幾天。從佛法方面給他開導開導,勸說勸說,他慢慢想通了,心情開朗了,就放得下了,就從煩惱中解放出來了。我的學生中常有人告訴我,“在起煩惱的時候,拿出聽經的筆記看一會煩惱就沒了。”那是靠什麼?是靠智慧的語言。
喜(48)
———————— 傅味琴 2002.3.14 ————————
有慧之人自解脫
提要:
·佛叫我們求智慧,並沒有要我們去學愚
·智者一個小小的指點,也會給愚者一個啓發,一個開朗
·丟棄樹根搞枝葉,豈不大愚也
·圓滿的智慧是從圓滿的佛法中産生的
·可不能提倡愚,愚者容易受騙上當
·愚者天天自得其樂,也不會變聰明人
佛叫我們求智慧,並沒有要我們去學愚
佛叫我們求智慧,可佛門裏很多很多年來,有人扯起了一面“愚”字大旗,“愚”字旗下的人整天講愚,而且愚字第一號的人物從不講經,也不主張學佛法。這個風一刮,所以佛門受了很大的影響。如今稍微有點好轉,總算各地在辦佛學院。但有的還是辦不長,因爲大家受了影響都不想學了,也不想聽法,以爲愚才頂事。而且有的人只想學愚不想學智,看見愚字就歡喜,聽得進去,看見智字就害怕,唯恐自己得到了智慧丟掉了愚,“丟掉了愚我不是變了一個可憐蟲了嗎?”你看看這種知見顛倒不顛倒,所以如今釋迦佛在他們那裏只能靠邊站。
智者一個小小的指點,也會給愚者一個啓發,一個開朗
人們遇到了困難去求人,總是說,“我實在沒辦法,實在苦惱,希望你給我想想辦法,因爲你智慧比我大嘛。”總不會這麼說。“因爲我沒智慧,苦得很,所以求你替我想想辦法,因爲你比我更沒智慧。”有這種事情嗎?
所以這兩句就是,“無慧之人多苦惱,有慧之人自解脫”。非但自己能夠解脫,還能夠幫助別人解脫,有智慧的人哪怕一個小小的指點,也會給愚者思想上一個啓發、一個開朗。
丟棄樹根搞枝葉,豈不大愚也
“有愚者自得其樂,知見顛倒成大愚。”小愚已經不好了,大愚不是更糟糕了嘛。從前有個出家人在練只站不坐的功夫,後來遍體水腫昏倒了。因爲他的名字叫“大愚”,所以有位法師提起他的時候就說,“大愚者可真是大愚也。”佛弟子不學禅定,去練什麼站功,好比一棵樹最最寶貴的是樹根,你丟棄了樹根,專門搞一個樹葉,那豈不是大愚嗎?
圓滿的智慧是從圓滿的佛法中産生的
我們講的智慧,是要從圓滿的佛法中産生的智慧。學佛法不能光抓一點枝葉,就以爲可以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麼說:“我學了這麼一點,夠了,可以了。”佛法猶如大海,你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學了這麼一點點就認爲可以了,那佛何必講那麼多?即使你學不了那麼多,49年的法歸納在戒定慧裏,那你戒定慧總要好好地學。他連戒定慧也只學了一點點,就認爲“可以了”。不求提高,不求深入,不求廣大,得到一點點就自得其樂,滿足了,這不是愚又是什麼?
可不能提倡愚,愚者容易受騙上當
佛門裏可不能提倡愚啊,如果愚普及了,那可不得了啊,就會有人就在這個愚的基礎上來行騙,因爲你愚,騙騙你容易,愚者容易上當。我們進佛門是學智慧,可不是學愚呢。
愚者天天自得其樂,也不會變聰明人
國外有“愚人節”,那一天大家都做一件愚蠢的事情,引人發笑,但是開玩笑也得有分寸啊,總不能超過範圍,把大便當飯吃。(衆笑)也不會這麼愚吧。“愚人節”也只不過一天呀,花了錢做一件愚事,哈哈笑笑,調劑調劑精神。可是現在,有的人天天過愚人節,天天花錢,盡做愚事,他靠這種愚事來快樂快樂。就算是你每天自得其樂,你也不會變聰明人。
喜(49)
———————— 傅味琴 2002.3.14 ————————
不能學愚者的快樂,也不能學愚者的苦惱
提要:
·抽煙是愚者所爲,是無聊人幹無聊事
·吸煙者不知慚愧,供煙于人令生肺癌
·愚人做了不該做的事還特別高興
·喝酒的人說酒的好處,結果因酒中風的特別多
·不能學愚者的快樂,也不能學愚者的苦惱
·常與愚者在一起,不學也會受感染
·見釋迦佛不歡喜不親近,像釋迦佛弟子嗎
·寺院大殿把釋迦佛供在當中,他家小佛堂讓釋迦佛靠邊站
·要從佛法的覺悟中,把偏見、倒見糾正過來
抽煙是愚者所爲,是無聊人幹無聊事
以前廠裏有個師傅不許徒弟抽煙,年輕人心不服,“你自己怎麼抽煙?”師傅說,“因爲我抽煙,所以我不許你抽煙。”這啥個道理啊?“因爲我年輕時候幹了一件愚事,就是抽煙,到現在累計起來抽煙花的錢少說也有好幾千元,現在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要戒都很困難,養成習慣了。”
我年輕時在上海醫院裏講心理課,聽課的都是病人。有一次休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病人學生在抽煙,我過去問他,“你爲什麼要抽煙啊?”“無聊呗。”“那麼抽煙有什麼好處?”“哎呀,抽煙還有什麼好處?無聊呗。”我就在講臺上講,“抽煙的人自己說,抽煙是無聊的人幹無聊的事。”佛門裏就更不能抽煙了,居士尚且不能抽煙,何況出家人。
吸煙者不知慚愧,供煙于人令生肺癌
出家人爲什麼要剃頭啊,因爲釋迦佛剃頭,所以出家人也剃頭,爲什麼要披袈裟啊?因爲如來披袈裟,所以出家人也披袈裟,代表如來的身相。每個寺院的大雄寶殿,供的釋迦佛有沒有叼支煙啊?(衆笑)有的居士實在不像話,自己抽煙不知慚愧,看見出家師父,“師父,你也抽一支。”意思是說,我供養你煙,祝你快快生肺癌。
愚人做了不該做的事還特別高興
有一年我到杭州,那是我第二次到靈隱寺,靈隱寺的路上有一尊石刻的彌勒菩薩。我看到彌勒菩薩的嘴巴裏有一根白乎乎的東西,我好奇心過去一看,彌勒菩薩嘴裏不知誰給他插了一支煙(衆笑)。你們想想看,是誰插的?肯定是社會上這些流裏流氣的人幹的,自己抽煙還給別人抽!錢花在不正當的地方就是愚癡,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也是愚癡,而做的人還特別高興。
喝酒的人說酒的好處,結果因酒中風的特別多
還有一次我去飯館吃飯,那一年在講艱苦樸素,我跟同桌的人講喝酒的壞處:喝酒使血輪暴轉,容易中風,容易車禍,容易做壞事。旁邊小桌子上,兩個人卻在大講特講喝酒的好處(衆笑),我一看,原來他們兩個人都在喝酒。說喝酒可以活血,你要活血嘛,那你做做操喝喝茶不是更好嘛,喝茶還能防止癌症,還可以提精神,還不會中風呢。
不能學愚者的快樂,也不能學愚者的苦惱
愚人幹愚事,有的越愚越是苦惱,有的越愚越自得其樂。有智慧的人要有判斷,這個人的快樂來自愚就不能學,這個人的苦惱來自愚,自己就應該警惕,可別讓自己從小愚變成中愚,中愚變成大愚,高等愚學校畢業的人,會把一切都顛倒了(衆笑)。
常與愚者在一起,不學也會受感染
愚的心態,愚的行爲可不能多做,多做了養成習慣,人們看起來,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顛顛倒倒的。有的人不想學愚,但常與愚人在一起,要不了多少天,也會變成愚的,這在心理學上,叫精神感染。有這麼一件好笑的事,兩個朋友,其中一個有個毫無意義的習慣,他每說幾句話,就要縮一下鼻子,他不是因爲流鼻涕縮鼻子,是因爲習慣了就這麼來一下子(衆笑)。他一點不討厭自己的習慣,好像這麼來一下子還很痛快似的(衆笑)。這二個朋友相處在一起要不了兩叁天,另一個說,“哎,怎麼我也來了?我沒學嘛。”沒學也要感染的,這就叫精神感染。
所以愚人的地方可別去親近。佛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可沒有叫我們親近愚知識,愚還有什麼知識,就是有知識也是愚的知識,這種習氣養成了不得了。
見釋迦佛不歡喜不親近,像釋迦佛弟子嗎
唸佛的人,心中對阿彌陀佛歡喜,這很好,可是愚人往往會引出不好的一面來,他們看見釋迦佛就不喜歡,看見藥師佛也不喜歡,也親近不起來。有個初進佛門的老太太,被一個進佛門很久的老太太帶著進寺廟去,那個初進佛門的看見大殿裏的釋迦佛剛要拜,另一個拖拖她袖子,“走走走。阿彌陀佛在那邊,先拜阿彌陀佛。”看見釋迦佛不喜歡,親也親不起來。像釋迦佛的弟子嗎?
寺院大殿把釋迦佛供在當中,他家小佛堂讓釋迦佛靠邊站
每個寺院的大殿都把釋迦佛供在當中,有的居士請我到他家裏去看他家的小佛堂,我一看,看不到釋迦佛,我說:“你忘了供釋迦佛。”他說:“我供的供的,在那邊。”我頭伸進去,哦,靠邊站了。(衆笑)
要從佛法的覺悟中,把偏見、倒見糾正過來
愚人不聽佛法,不學戒定慧,發不起菩提心,煩惱重,妄想多,在佛門盡做錯事,即使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子進蓮花也是下品下生,要過12大劫才開花,也就是說要一百六十一億七千萬年才開花見佛。從心理學上來說愚人的心態屬于心理病態(衆笑)。所以希望大家要學佛法的智慧,要從智慧中産生覺悟,把過去的偏見,倒見,全都糾正過來,那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今天講到這兒。(第12講完)
《心理導引——喜(40~4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