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山佛學院,來的年輕出家人,調皮搗蛋的開始沒有,後來才有個別的,一般都非常聽話。後來受清定上師委托,辦昭覺寺佛學院,來的人也是聽話的,不過已經差了一點。前幾年在湖北辦清涼山佛學苑,不聽話的就多了。
依人不依法是錯的,
偏偏那些不尊重出家人的地方,人特別多
現在有些出家人不管你講的是不是正法,只要是居士講法,一律不聽。當然把法說成非法,你不應該聽,講的是釋迦佛的正法,你爲什麼不聽啊?難道你能比釋迦佛的正法還要高?我講的是正法呀,我一向贊歎出家功德,從未講過:“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偏偏講這種話的地方,出家人去聽的特別多,釋迦佛教導要“依法不依人”。“依人不依法”是錯的!
在原始佛教的經文裏,居士爲比丘說法,
還受到了比丘的贊歎
甚至有些人還說:居士不能說法。從前我們在福鼎學習過《大般涅槃經》,有的同學說:正法時期有居士說法,像法時期也有居士說法,末法時期居士怎麼不能說法?
這一段經書就說明居士完全可以說法,而且還教育了比丘,受到比丘們的贊歎,釋迦佛的佛法就應該如此。
今天從好的風氣來說,我這個居士說法,出家人能夠對此贊歎的也還是很多。當年你們跟我到湖北的四祖寺、五祖寺,這些有名望的法師就稱我是“老維摩”,我當時是大吃一驚啊!雖然僅是一種贊歎,但也是出于“依法不依人”的正知正見啊。還有一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各地送去的佛教刊物,桌子上有的是,他都不要看,只看我們編的雜志。所以如果居士說的是釋迦佛的正法,是有智慧的法,應該受比丘贊歎,應該歡喜接受。
衆生從愚癡中産生欲,所以就離不開生死流轉,
聲聞緣覺都能脫離生死,因爲他們都能悟到緣起的智慧
人就是從欲來的,一切衆生都離不開欲,所以一切衆生都離不開生死流轉,生死流轉就是一個欲。聲聞跟緣覺都能了脫生死,區別就是聲聞是聽了佛講法以後,照佛的話去修,修到了脫生死的。聲,就是佛講法的話,聞,就是聽在耳朵裏,我們也是聲聞。緣覺呢?他是無佛出世時自己悟到緣起的真理,從而得到了緣起的智慧,脫離生死的。
要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薩道
緣覺還有一個名稱,叫辟支佛。“佛”這個字,翻譯成漢文就是“覺悟者”,當年在印度,只要你有所覺悟、有所成就,旁人就稱你“佛”。所以“佛”並不一定是指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區別是:只有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才真正達到了究竟徹底的圓滿,要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薩道,比如釋迦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佛行菩薩道的事迹,在《阿含經》、《本生經》裏都有很多的記載。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7) <總第183>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
所造成的愚,並非智慧比不上愚
本次提要:
■ 佛法的根本就是緣起論,能從實證中了脫生死,你就解了縛
■ 先世煩惱,今世果熟,總謂無明
■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並非智慧比不上愚
■ 前世就種下了煩惱種子,今世果熟,就發生作用了
■ 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
■ 于母胎正結生時,刹那五蘊名識
■ 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
■ 六處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長成了,生下後與環境一接觸,他就有
感觸,叫“觸”,由觸産生了受
佛法的根本就是緣起論,
能從實證中了脫生死,你就解了縛
我們今天能知道十二因緣,這也是釋迦佛講出來的,所以我們雖是聲聞,除了四谛法以外,也應該修十二緣起。佛法的根本就是緣起論,所謂因緣而起。如果你從十二因緣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並從實證中了脫生死,你就解了縛。
先世煩惱,今世果熟,總謂無明
十二因緣第一個是無明,人就是從無明開始的。根據能海上師編的《基本叁學》上的解說,“先世煩惱,今世果熟,總謂無明”,過去世起了一個煩惱,就下了一個種子,這些煩惱種子今世像果子那樣熟了,它所起的作用就叫無明。
“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並非智慧比不上愚
最開始,這種無明很細很細。說明白一點,所謂無明就是“智不及愚”及“煩惱愚”。“智不及愚”,由于你智慧不及所造成的愚。曾有人說:“小智不及愚”,現在想想,可能他把“智不及愚”解說成“智慧比不上愚”,這真是弄錯了。不是說“智慧比不上愚”,是說因爲你智慧不夠而産生的愚。所以一個人不肯廣學多聞,不肯深入經藏,他肯定是個“智不及愚”的人。
前世就種下了煩惱種子,
今世果熟,就發生作用了
還有“煩惱愚”,一起煩惱了,你就是愚。這個愚是從煩惱來,我們前世就種下了煩惱種子,今世果熟,就發生作用了。
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
第二位就是“行”,由無明而緣行,行就是“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過去世你有“福”,或者“非福”,就是能感樂報或者苦報的業,“不動業”,修行人的心能夠達到不動,能感得四禅天、四空天果報的業,這些業到今世成熟了,總名爲行。
于母胎正結生時,刹那五蘊名識
第叁個“識”,“于母胎等,正結生時,刹那五蘊”。一個人要去投胎了,中陰身有神通一下子就進了母胎,結生時的刹那五蘊就是識。
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
第四位是“名色”,結生就入胎了,現在叫懷孕,“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進了母胎之後,開始的時候很小很小,像綠豆那麼一粒,慢慢變黃豆大小,再逐漸長大,“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還沒有長全的時候,這個過程裏都叫名色。
六處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長成了,生下後與環境一接觸,
他就有感觸,叫“觸”,由觸産生了受
名色之後,進入第五位是“六處”,六處就是六根,胎兒眼耳鼻舌身意都長成了。
長成了就生下來了,跟外面環境一接觸,他就有感觸,這個時候叫“觸”。譬如說嬰兒的皮膚碰到外面的風,像針刺一樣痛;嬰兒的眼睛看見亮光也是非常疼,所以他會哭。
觸以後就産生了“受”,就是接受外界的刺激而産生了感受。他舒服了,就有舒服的感受,一舒服就笑;不舒服了,有不舒服的感受,不舒服就要哭。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8) <總第184>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愛發生了變化,就會恨,衆生就是
被貪嗔癡的欲所縛,所以要先斷愛
本次提要:
■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産生了愛,男女産生了愛慕心,還愛名愛利
■ 愛了以後必然會去取,忙了一輩子就有老,有老就有死,死後又去投生,
又進入了下一個生老病死
■ 十二因緣反過來轉就能切斷生死流轉
■ 要切斷生死流,入手處是斷愛,不管對人對物,都不能起愛心
■ 愛發生了變化,就會恨,衆生就是被貪嗔癡的欲所縛,所以要先斷愛
■ 何故又說“無縛可解”?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産生了愛,
男女産生了愛慕心,還愛名愛利
有了舒服的感受就産生了愛,因爲他喜歡舒服。真正說起來,小孩生下來就有欲、有愛,因爲他有感受,現在研究心理學的,就一直研究到嬰兒時代。
這種愛到了十五六歲以後,就非常強烈,非常廣大,不論是吃的、穿的、用的,都會産生愛。打個比方,十五六歲以後的女孩子非常愛自己的頭發,什麼長波浪、短波浪,還有像油條那樣,辮子梳一根兩根,新疆人有十八根辮子,現在辮子要翹起來算時髦,叫“翹辮子”,還有“愛司頭”、“螺絲頭”。男孩子對頭發也很注意,有的男孩子挺可怕的,頭發一根根豎起來,我頭一次看到,嚇壞了,旁人朝我笑笑:這是最流行的發型,叫爆破式。我們年輕時沒有什麼爆破式,最多頭發有個油餃子,所有這一切都是愛。
青春時期男女愛慕的力量很活躍。年輕人一看見情人來了,聲音都會變掉,不是故意變的,是自然變的。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氣發動了,說明這個愛很厲害啊!還愛名愛利。
愛了以後必然會去取,忙了一輩子就有老,
有老就有死,死後又去投生,又進入了下一個生老病死
愛了以後必然會去取,比方說你愛這個姑娘,必然會娶她做老婆。
取了就有“有”了,一有“有”一連串都有。有了老婆,一天老婆推推老公,老公:“啥呀?”“有了。”老公也高興:“有了?”所以有了老婆就有了孩子。辛辛苦苦忙了一輩子,就有了老,越是愛取越是辛苦,越是老得快。老了以後必然有死,死了以後又去投生。所以“有”後面就是“生”,生了下來,必有“老死”,死了以後又去投胎,又進入了下一個生老病死,又是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直到老死,又是一個輪回。佛教對人怎麼來的,解說得清清楚楚,一切衆生,狗啊、牛啊、馬啊,都是這麼來的。
十二因緣反過來轉就能切斷生死流轉
怎麼樣把這個縛解開?很簡單,譬如說這根繩子把這樣東西綁住了,你反過來轉就解開了嘛。怎麼樣切斷生死流轉?十二因緣反過來轉嘛:你沒有老就沒有死,沒有生就沒有老,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取就沒有有,沒有愛就沒有取……,一直到沒有無明,生死就了脫了。緣覺就是從這裏悟的,從這裏切斷生死縛的。
要切斷生死流,入手處是斷愛,
不管對人對物,都不能起愛心
可是怎麼修啊?從哪下手呢?比如要斷掉老,“我老還沒有來,即使老來了,已經老了還怎麼斷?”從頭上來看,由識而起名色,“我那時還沒生下來,在母胎裏我又沒有聽到佛法,我咋斷?”所以要現實一點,許多問題即使解答清楚了,人家不好修啊。你說了脫生死要斷無明,這無明找也找不到,人家不知從何入手,咋斷啊?所以一切都要從現實入手。如果入手的地方是關鍵點,你從這兒入手,確實能抓得住,並有親身體會,那豈不更好?
對我們來說,我們的入手處是愛。佛經上也是這樣講,要想了脫生死必須斷愛,不管對人還是對物。
舉個例子,從前我們在福鼎的時候,女衆部有人講了一個故事,“我在家時養了一只小黃莺,我對它非常愛呀,後來它死掉了,我心裏一直難過,到今天還難過。”這個難過從哪裏來?就是從愛來,對鳥也不應該起愛心,對狗對貓也不應該起愛心,對人也不應該起愛心,連對朵花也不要起愛心。
世間上人愛得厲害呀,從前人抽煙用煙鬥,抽了幾十年,對煙鬥執著得厲害啊,因爲有感情了。他死了以後,這只煙鬥假如被某個人拿到了,他高興啊,“這是某某名人一直用的煙鬥,無價寶啊!”他的煙鬥跟你有啥關系?說句笑話,人家愛這只煙鬥,他死了你拿到了,你也愛這只煙鬥,這不是奪人所愛嗎?
愛發生了變化,就會恨,
衆生就是被貪嗔癡的欲所縛,所以要先斷愛
青年人心裏所想的可是不好意思說,姑娘想:最好這個英俊少年也愛我,那個帥哥也愛我,那個人也愛我。這麼貪著了!也不想想這麼多人都愛你,你應付得了啊?有一天愛發生變化了,愛變成了恨,這麼多的愛,變成這麼多的恨,你到底生了多少顆牙齒啊? “啪”一個耳光打掉一個,你有二十六個愛,就算你長了二十六顆牙齒,全打光。
說到底,衆生是被欲所縛。流轉生死的欲就是貪嗔癡,以貪爲首,貪就是貪愛,只有從這兒下手!你即使切斷不了無明,你先切斷愛。斷一切愛,你就不會有取,沒有取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生老病死。
何故又說“無縛可解”?
下面一句,“無縛可解”,上面一句明明有縛可解,下面一句卻說“無縛可解”,這不是矛盾嗎?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到底怎麼說?那麼明天再說。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80~18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