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4) <总第180>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
就要离开,都是被欲绑住了
本次提要:
■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都是被欲绑住了
■ 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也不肯脱掉,执著了
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 小孩大了,不要妈妈抱,成年人却偏爱女人抱,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 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相互
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
■ 佛法进不去,是因为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属于
所知障
■ 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
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
都是被欲绑住了
年轻时吸引力最大的就是男女相爱,一旦相爱,很多时候都不自在,就像被根绳索套住那样。年轻人常说:“我被你抓住了,我只好做你的俘虏了。”是不是男的被女的绑住了,或者女的被男的绑住了?实际上男的没有把女的绑住,女的也没有把男的绑住,是爱欲把他绑住了。很简单的事实,如果是男的把女的绑住,女的把男的绑住,那怎么会离婚呢?爱的时候离不开,恨的时候就要离开,还不是被欲绑住了?爱有爱的欲,恨有恨的欲。
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
也不肯脱掉,执著了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一个人有了欲望,自然就会产生执著,明明头上有根绳索,也不肯脱掉。为什么众生不肯转变?为什么众生不肯断爱?为什么众生恨一个人要恨到底?为什么众生明知道三恶道不能去,偏要去?全是因为执著。一个人执著了这一面,就没有那一面的自由了;并不是那一面的自由拒绝了你,而是你执著了,不想要了。
小孩大了,不要妈妈抱,成年人却偏爱女人抱,
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
成年人所作所为,往往还比不上小孩。妈喜欢小孩,就把他抱在怀里,可是要不了多久,小孩就在妈妈怀抱里挣扎:“我要下去,我自己走。”到了成年,假如他所爱的人把他抱在怀里,他却不肯走了,巴不得再多抱一会儿呢。
咱们随便说说笑话,要死还是死得早一点,做小孩时死了可能还不一定有执著,成年人死了,执著得厉害!有人临死还说:“我在黄泉路上等你。”所以生活中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们启发,都会使我们觉悟。
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
因为它们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
“耳根与声音、鼻根与气味、舌根与味道、心与念头等都不是枷锁。”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针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两者都不是枷锁,“因为它们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与执著才是真正的枷锁。”拿法来说,你执著于法,你就起了枷锁;执著于法,你就不可能成就,因为你产生了障碍,不可能自在了。障碍就是枷锁,枷锁就是障碍。
佛法进不去,是因为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
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属于所知障
我年轻时就看过尤智表写的《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他本是研究科学的,把佛教看成迷信。他家里一位长辈是信佛的,家里总有点佛教的书,他偶然拿起来看看,觉得是有道理,就问这位长辈,“我也想研究研究,你看我先看哪一部经比较合适?”长辈说:“你就看《楞严经》吧。”可是他看来看去没什么收获,就问长辈是啥道理,长辈告诉他:“为什么你看《楞严经》走不进去?因为门口有东西把你障碍住了,你过去学的东西太多了,这些世间上的学问都堆在你门口,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就叫所知障。你一执著法,还能深入进去吗?
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
有时候本来所知障还比较轻,结果又从烦恼中添油加醋,所知障加上烦恼障,执著得更厉害!有人听佛法,或者看佛经,似懂非懂,起了所知障,“这句话让我再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到底对不对?”你怎么研究,怎么考虑啊?就是根据你所知道的去研究考虑,还不是被你所知道的障碍了?因为你知道的都是世间法呀。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5) <总第181>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
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本次提要:
■ 很多人的一门深入,也往往成了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钻牛角尖
■ 一执著就成障碍,有老太太说:“只看了几本书,也不知道天高地厚,
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执著于“只要一句”的人,会说学戒定慧的
可怜
■ 有人执著学愚,你门口有愚的障碍,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
作样罢了
很多人的一门深入,也往往成了
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钻牛角尖
如今佛门里,所知障也很严重,其实你对自己学修的是否圆满也不见得完全了解,可是没学多少就产生了所知障,不想再学别的法门。即使没有邪师邪说来引错路,也会这样,这是众生的习气。
再比方说你过去听过某人讲的话,先入为主,以后再有人跟你讲,你就被先入为主的知见障碍了:从前我听其他人讲法不是这么说的。本来有点进步、有点收获是好事情,可是由于愚昧无知,知道的太少,结果他只要自己所学到的这一点一滴,再叫他扩大一点,他不要了,还说“我要一门深入”。你这个门也太小了,这种深入往往成了钻牛角尖。很多的错见、邪见,包括修行人修到半路里拐弯了,都离不开所知障。
一执著就成障碍,有老太太说:“只看了几本书,
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现在很多人即使心地很好,很想修行,可是执著得厉害啊!一执著就成障碍。有些老太太年轻时也常听法,对现在的年轻人真是看不惯,这些年轻人看见老太太总是这句话:老太太懂啥呀?她懂也不会告诉你,她不懂也不会告诉你。所以老太太就说了一句话:只看了几本书,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说不完的说。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执著于
“只要一句”的人,会说学戒定慧的可怜
修行人执著,就等于在修执著。当年咱们在九子岩的时候,有一天山顶上下来一位年轻的出家人,看样子是修苦行的,衣服都是坏色衣。他说:“听说傅老师讲法很好,我今天下山,特地来听法。”咱们对他很恭敬,安排他休息,供应他茶水、糕点,对他非常尊重。
讲法要下午一点半,结果中午他看到墙上贴的《律海十门》里的偈颂,就问旁边同学:“你们修什么宗派?”同学说:“咱们无宗无派,咱们学的是戒定慧。”他就走了,法也不要听,临走时说了一句:“你们学戒定慧,可怜哪!”因为他误认为修行是不要戒定慧的,所以执著“只要一句,样样不要”。
有人执著学愚,你门口有愚的障碍,
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有人执著学愚而不学智慧。你门口有愚的障碍,佛陀的智慧还学得进去吗?
从前有个出家女众对佛说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难以接受,就说:“我就是要学愚,我要一辈子做愚人。”执著得这么坚固,就等于要生生世世学愚。还从她的背包拿出一本不是佛说的经书,而是人写的一本语录,翻开语录指着说:“你看,书上不是写着吗?学愚的人容易往生。”如果你真的往生了,也会说:“阿弥陀佛,我是来学愚的。”是佛叫你学愚的吗?说这话的人还像佛弟子吗?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关键,修行不离开
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后面一段,比丘们说:“善哉!居士,你说得好。你具备了与佛陀精湛的教诲相一致的慧眼。”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如果你不抓住欲这个关键,很多时候都是瞎忙,仅仅是搞了一个形式。例如受戒的时候仪式非常庄严,可是你心里有持戒的欲望吗?反过来说,不好的欲要离开,修行不离开贪嗔痴的欲,只不过是空架子,装模作样罢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7-6) <总第182>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在原始佛教的经文里,居士为
比丘说法,还受到了比丘的赞叹
本次提要:
■ 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
■ 只讲法而不管修行,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如今办学,来学的人也越来越不听
话了
■ 依人不依法是错的,偏偏那些不尊重出家人的地方,人特别多
■ 在原始佛教的经文里,居士为比丘说法,还受到了比丘的赞叹
■ 众生从愚痴中产生欲,所以就离不开生死流转,声闻缘觉都能脱离生死,
因为他们都能悟到缘起的智慧
■ 要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萨道
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
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
修禅定的人要得初禅,就要离欲恶不善法,离不开欲,哪能离得开昏沉、掉举?怎能得定?不清净的欲都离不开,佛陀所讲的清净的法,对你有什么作用?如今有些修行人,模样很庄严,却离不开财色的贪欲,离不开贪欲,你这个庄严仅仅是包装而已,还是修行人吗?
只讲法而不管修行,就培养不出人才来,
如今办学,来学的人也越来越不听话了
现在真正善知识已经不多了,即使有善知识,可能也只是给你讲法,至于你这个人修得怎么样,就不管了,也许这种方式在古代还行得通。别说古代,就说我这十几年办学,我头一次办佛学院,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办九华…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80~18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