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4) <總第180>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愛的時候離不開,恨的時候
就要離開,都是被欲綁住了
本次提要:
■ 愛的時候離不開,恨的時候就要離開,都是被欲綁住了
■ 有了欲望,自然就會産生執著,明明頭上有根繩索,也不肯脫掉,執著了
這一面,就沒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 小孩大了,不要媽媽抱,成年人卻偏愛女人抱,臨死還說我在黃泉路上等你
■ 眼耳鼻舌身意針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兩者都不是枷鎖,因爲它們相互
配合而激起的欲望與執著才是真正的枷鎖
■ 佛法進不去,是因爲你過去學的東西太多了,産生了障礙,這個障礙屬于
所知障
■ 所知障加上煩惱障,執著得更厲害
愛的時候離不開,恨的時候就要離開,
都是被欲綁住了
年輕時吸引力最大的就是男女相愛,一旦相愛,很多時候都不自在,就像被根繩索套住那樣。年輕人常說:“我被你抓住了,我只好做你的俘虜了。”是不是男的被女的綁住了,或者女的被男的綁住了?實際上男的沒有把女的綁住,女的也沒有把男的綁住,是愛欲把他綁住了。很簡單的事實,如果是男的把女的綁住,女的把男的綁住,那怎麼會離婚呢?愛的時候離不開,恨的時候就要離開,還不是被欲綁住了?愛有愛的欲,恨有恨的欲。
有了欲望,自然就會産生執著,明明頭上有根繩索,
也不肯脫掉,執著了這一面,就沒有那一面的自由了
一個人有了欲望,自然就會産生執著,明明頭上有根繩索,也不肯脫掉。爲什麼衆生不肯轉變?爲什麼衆生不肯斷愛?爲什麼衆生恨一個人要恨到底?爲什麼衆生明知道叁惡道不能去,偏要去?全是因爲執著。一個人執著了這一面,就沒有那一面的自由了;並不是那一面的自由拒絕了你,而是你執著了,不想要了。
小孩大了,不要媽媽抱,成年人卻偏愛女人抱,
臨死還說我在黃泉路上等你
成年人所作所爲,往往還比不上小孩。媽喜歡小孩,就把他抱在懷裏,可是要不了多久,小孩就在媽媽懷抱裏掙紮:“我要下去,我自己走。”到了成年,假如他所愛的人把他抱在懷裏,他卻不肯走了,巴不得再多抱一會兒呢。
咱們隨便說說笑話,要死還是死得早一點,做小孩時死了可能還不一定有執著,成年人死了,執著得厲害!有人臨死還說:“我在黃泉路上等你。”所以生活中每一句話,都會給我們啓發,都會使我們覺悟。
眼耳鼻舌身意針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兩者都不是枷鎖,
因爲它們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與執著才是真正的枷鎖
“耳根與聲音、鼻根與氣味、舌根與味道、心與念頭等都不是枷鎖。”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針對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兩者都不是枷鎖,“因爲它們相互配合而激起的欲望與執著才是真正的枷鎖。”拿法來說,你執著于法,你就起了枷鎖;執著于法,你就不可能成就,因爲你産生了障礙,不可能自在了。障礙就是枷鎖,枷鎖就是障礙。
佛法進不去,是因爲你過去學的東西太多了,
産生了障礙,這個障礙屬于所知障
我年輕時就看過尤智表寫的《一個科學工作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他本是研究科學的,把佛教看成迷信。他家裏一位長輩是信佛的,家裏總有點佛教的書,他偶然拿起來看看,覺得是有道理,就問這位長輩,“我也想研究研究,你看我先看哪一部經比較合適?”長輩說:“你就看《楞嚴經》吧。”可是他看來看去沒什麼收獲,就問長輩是啥道理,長輩告訴他:“爲什麼你看《楞嚴經》走不進去?因爲門口有東西把你障礙住了,你過去學的東西太多了,這些世間上的學問都堆在你門口,産生了障礙。”這個障礙就叫所知障。你一執著法,還能深入進去嗎?
所知障加上煩惱障,執著得更厲害
有時候本來所知障還比較輕,結果又從煩惱中添油加醋,所知障加上煩惱障,執著得更厲害!有人聽佛法,或者看佛經,似懂非懂,起了所知障,“這句話讓我再研究研究,考慮考慮,到底對不對?”你怎麼研究,怎麼考慮啊?就是根據你所知道的去研究考慮,還不是被你所知道的障礙了?因爲你知道的都是世間法呀。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5) <總第181>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關鍵,修行不離開
貪嗔癡的欲,只不過是空架子,裝模作樣罷了
本次提要:
■ 很多人的一門深入,也往往成了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鑽牛角尖
■ 一執著就成障礙,有老太太說:“只看了幾本書,也不知道天高地厚,
在我面前說不完的說”
■ 修行人執著,就等于在修執著,執著于“只要一句”的人,會說學戒定慧的
可憐
■ 有人執著學愚,你門口有愚的障礙,佛陀的智慧還學得進去嗎?
■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關鍵,修行不離開貪嗔癡的欲,只不過是空架子,裝模
作樣罷了
很多人的一門深入,也往往成了
修行路上的所知障,成了鑽牛角尖
如今佛門裏,所知障也很嚴重,其實你對自己學修的是否圓滿也不見得完全了解,可是沒學多少就産生了所知障,不想再學別的法門。即使沒有邪師邪說來引錯路,也會這樣,這是衆生的習氣。
再比方說你過去聽過某人講的話,先入爲主,以後再有人跟你講,你就被先入爲主的知見障礙了:從前我聽其他人講法不是這麼說的。本來有點進步、有點收獲是好事情,可是由于愚昧無知,知道的太少,結果他只要自己所學到的這一點一滴,再叫他擴大一點,他不要了,還說“我要一門深入”。你這個門也太小了,這種深入往往成了鑽牛角尖。很多的錯見、邪見,包括修行人修到半路裏拐彎了,都離不開所知障。
一執著就成障礙,有老太太說:“只看了幾本書,
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說不完的說”
現在很多人即使心地很好,很想修行,可是執著得厲害啊!一執著就成障礙。有些老太太年輕時也常聽法,對現在的年輕人真是看不慣,這些年輕人看見老太太總是這句話:老太太懂啥呀?她懂也不會告訴你,她不懂也不會告訴你。所以老太太就說了一句話:只看了幾本書,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面前說不完的說。
修行人執著,就等于在修執著,執著于
“只要一句”的人,會說學戒定慧的可憐
修行人執著,就等于在修執著。當年咱們在九子岩的時候,有一天山頂上下來一位年輕的出家人,看樣子是修苦行的,衣服都是壞色衣。他說:“聽說傅老師講法很好,我今天下山,特地來聽法。”咱們對他很恭敬,安排他休息,供應他茶水、糕點,對他非常尊重。
講法要下午一點半,結果中午他看到牆上貼的《律海十門》裏的偈頌,就問旁邊同學:“你們修什麼宗派?”同學說:“咱們無宗無派,咱們學的是戒定慧。”他就走了,法也不要聽,臨走時說了一句:“你們學戒定慧,可憐哪!”因爲他誤認爲修行是不要戒定慧的,所以執著“只要一句,樣樣不要”。
有人執著學愚,你門口有愚的障礙,
佛陀的智慧還學得進去嗎?
有人執著學愚而不學智慧。你門口有愚的障礙,佛陀的智慧還學得進去嗎?
從前有個出家女衆對佛說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就難以接受,就說:“我就是要學愚,我要一輩子做愚人。”執著得這麼堅固,就等于要生生世世學愚。還從她的背包拿出一本不是佛說的經書,而是人寫的一本語錄,翻開語錄指著說:“你看,書上不是寫著嗎?學愚的人容易往生。”如果你真的往生了,也會說:“阿彌陀佛,我是來學愚的。”是佛叫你學愚的嗎?說這話的人還像佛弟子嗎?
修行的欲是成就的關鍵,修行不離開
貪嗔癡的欲,只不過是空架子,裝模作樣罷了
後面一段,比丘們說:“善哉!居士,你說得好。你具備了與佛陀精湛的教誨相一致的慧眼。”從這一段經文來看,如果你不抓住欲這個關鍵,很多時候都是瞎忙,僅僅是搞了一個形式。例如受戒的時候儀式非常莊嚴,可是你心裏有持戒的欲望嗎?反過來說,不好的欲要離開,修行不離開貪嗔癡的欲,只不過是空架子,裝模作樣罷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27-6) <總第182>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3月11日
在原始佛教的經文裏,居士爲
比丘說法,還受到了比丘的贊歎
本次提要:
■ 不清淨的欲都離不開,佛陀所講的清淨的法,對你有什麼作用
■ 只講法而不管修行,就培養不出人才來,如今辦學,來學的人也越來越不聽
話了
■ 依人不依法是錯的,偏偏那些不尊重出家人的地方,人特別多
■ 在原始佛教的經文裏,居士爲比丘說法,還受到了比丘的贊歎
■ 衆生從愚癡中産生欲,所以就離不開生死流轉,聲聞緣覺都能脫離生死,
因爲他們都能悟到緣起的智慧
■ 要證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就要世世行菩薩道
不清淨的欲都離不開,佛陀所講的
清淨的法,對你有什麼作用
修禅定的人要得初禅,就要離欲惡不善法,離不開欲,哪能離得開昏沈、掉舉?怎能得定?不清淨的欲都離不開,佛陀所講的清淨的法,對你有什麼作用?如今有些修行人,模樣很莊嚴,卻離不開財色的貪欲,離不開貪欲,你這個莊嚴僅僅是包裝而已,還是修行人嗎?
只講法而不管修行,就培養不出人才來,
如今辦學,來學的人也越來越不聽話了
現在真正善知識已經不多了,即使有善知識,可能也只是給你講法,至于你這個人修得怎麼樣,就不管了,也許這種方式在古代還行得通。別說古代,就說我這十幾年辦學,我頭一次辦佛學院,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創辦九華…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80~18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