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 德行
2002年7月19日,福鼎市佛教協會會長德行法師來到九峰寺禅定靜修苑,探望暑假期間正在度假避暑進行叁周禅定學修的全體同學,有閩東佛學苑男衆班和女衆專修班師生,佛協文教部人員和來自各地的小住居士們,德行法師爲大家講了開示,下面是法師所講全文(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這幾年,大家對佛教有了深刻認識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大家好。今天我是第一次到九峰寺來,這個地方是一個修行的好道場,山青水秀啊,實實在在我覺得在我們福鼎可能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在這個地方靜修是非常之好。佛教協會文教部的各位老師同學,來到我們福鼎已經有好幾年了,這幾年來在傅老師的領導下,大家在弘法利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這幾年,還爲閩東佛學苑教課,辦《音聲海》,每逢佛菩薩聖誕作一些表演等等,爲福鼎的佛教作了很多貢獻,我代表福鼎佛教界表示感謝,希望文教部今後再爲佛教事業多作貢獻。昨天文教部小林叫我來這裏和大家見見面,和各位師生談談學佛的一些心得。我感覺到這幾年來,福鼎的佛教啊,特別是對于初學這方面,在傅老師和各位師生的努力下,大家對于佛教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學佛總算有一個目的。我看文教部他們也不是平常的人,幾乎都是大學畢業,他們爲了佛教舍棄了一切,也不拿什麼工資,真心真意爲佛教事業作貢獻,這種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我表示非常地感謝。
錯了叫迷,破迷要覺悟
學佛的目的呢就是有八個字,是爲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什麼叫迷什麼叫悟,這點我們一定要認清楚。迷就是我們凡夫的看法,看錯了,這就叫作迷;我們思想裏面的想法,想錯了這也叫作迷;我們日常這個身體的造作,做錯了,你不懂得這就叫迷;我們的言語方面,說話說錯了,你不懂得這就叫作迷。佛經裏面,無論佛說什麼法,他的目的就是指出我們思想上的錯誤,見解方面的錯誤,行爲方面的錯誤,希望我們要改正,這才叫修行、破迷啊,覺悟了就不會再做這些錯誤的事情。
爲了身子的享受,去造種種業
我們日常第一個錯誤嘛就認爲這身體是我,應該要把這個身體看作怎麼樣的享受好啊,就做出種種的業來。因爲這個身體是我,用盡辦法要把這個身體享受好,就用種種的方法去外面殺、盜、淫、妄,做這些事情都是爲了這個身體,所以這是身見的一種錯誤。
要大徹大悟,才和佛一樣
我們有一個真正的真我。這個假我和真我,我們要弄清楚。《華嚴經》裏講,佛開悟的時候講了一句話:“奇哉奇哉,原來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智、無上智、自然智,我們的自性裏面和佛的本性是一樣的,但是要通過修行才能證得,你不通過修行是沒辦法證得的。雖然佛經裏面經常有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跟佛,衆生,這叁種說到不差別是講我們的自性,我們的佛性和佛是一樣的。你迷的時候叫作衆生,你大徹大悟的時候那就和佛一樣,就沒有兩樣,但是你要開悟啊才能夠叁無差別。你聽了這句話,認爲佛與我一樣,沒有差別,那就錯了,要等到你大徹大悟的時候才沒有差別,我們現在差別的太多了。
覺悟了,就不會犯錯誤
所以破迷開悟是目的,佛目的是要我們樣樣都要覺悟。無論是想法方面,我這種想法有沒有錯誤啊,時時刻刻要覺悟;我這種看法對不對呢,要覺悟;我一天到晚這個身體有沒有犯過失呢,要覺悟;我的言語,講出來的話有沒有錯誤呢,都要覺悟,不覺悟就犯錯誤。所有犯過失犯錯誤的都是因爲你不覺悟,你覺悟了就不會犯錯誤了。
不管你是各界人士中哪一個,學佛都非常重要。學佛是學覺悟,迷是苦的因,因爲迷惑才會造作不善的惡業,將來隨著你的業,隨業各自受報。
任何事都沒有生死事大
我們從無始以來舍身受身,生死輪回沒完沒了,所以這個生死事大啊。過去有的人皇帝不做,舍掉,出家去修道;有的當官的官不做;有大富翁,舍掉去修道;有的年紀輕輕舍掉一切享受去修道,目的也是爲了這生死大事。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舍身受身生死輪回,沒完沒了,因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沒有生死大事這麼大。
離苦得樂要通過修行才能證得
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什麼苦呢?離生死的苦,得到涅槃的快樂,就是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標,要通過修行才能證得。
改掉錯誤就叫修行
修行這兩字嘛,修就是修正,爲什麼要修正呢?因爲我們有錯誤要改正,我們照佛所講的所指出的,改正我們錯誤的想法和看法、做法、說法,改掉了就叫修行,你沒有改掉等于沒有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爲,修行不分出家在家,每個人都要修行,任何人都要修行,不一定是出家了叫修行,我們在家就不是修行,不是這個意思。
信解行證是學佛四個階段
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信,“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首先要這個信。我們不是盲目的信,我們所信的是佛經真理,不是信這個泥土塑的,也不是那個木頭雕刻的,也不是信神,也不是信人,更不是信這些邪教,我們所信的乃是佛經真理,這個非常重要。
信了以後,你單單知道這部經的名字還不行。比如說這部是《金剛經》,你首先要了解《金剛經》裏面講的內容是什麼,好比單單知道這個人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他的來曆、他的曆史,你對這個人也沒有了解。我們單單一個信也不行,信了以後要進一步了解佛經裏面講的什麼,每一部經裏面都有它真實的道理,信了要解,信解。
然後呢,知道了修行的方法、經驗,那就要靠你自己去修行了。修行就是要按照佛經裏面,佛在經裏怎麼樣指導我們去修,我們要照做。
信解行證,證就是證果啦,你最終達到你的目的地。如法修行,最終就成道,成道就是證悟,成就。
不懂佛法,盲修瞎練,危險
單單一個行,也不行,很多人就是盲目修行,佛經的內容、方法、經驗都不懂。有的在家的居士從家裏一跑出去,也不經過叁皈依就跑到山林裏面蓋一個小茅篷,他自己住在裏面就叫修行,自己做自己吃。我們福鼎經常有人弄個小茅篷在裏面,這樣叫盲修瞎練,也不行。比如有腳,沒有眼睛,這個人亂走路,就會走到哪個深坑掉下去,很危險哪。
沒照佛法做,當然不能證悟
有的人也知道一點佛法道理,修行的方法、經驗,但是他做不到,不照做。不照做也不行啊,比如說我們來這個九峰山,這條路我已經知道了,我就站在福鼎城關底下,九峰山就在上面,但兩個腳不走路,就永遠不能到達九峰山,這就叫作沒有照做。沒有照做當然不能證悟了。
要解行並重,才能成就
要想證悟,解行兩種都不能缺少,缺少一個,你都不能成就,所以說解行並重,同樣的重要。比如眼睛和腳,你說我很需要眼睛,不需要腳,那不行;我需要腳不需要眼睛,那也不行,兩種都需要。解行並重你才能成就。
如果說我學佛不經過這信解行證四個階段,那你學佛就學錯掉了。
戒的性質是防非止惡
學佛的總歸納爲戒定慧叁學,叁藏十二部包括起來也不超過戒定慧。第一個佛給我們講戒律,戒律它的性質就是防非止惡,它目的就是把不對的地方止掉,要防,不讓它以後再犯。
戒的範圍很大,法律製度都要遵守
戒的範圍包括很廣,不止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佛經的教訓,我們都要遵守,都要照做,這是教誡。除這戒律以外,國家的法律規章,我們也要遵守,不遵守你就犯法了。還有地方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也要遵守,才會受這地方人的歡迎。你這個守法的人到任何一個國家,到任何一個地方,人們都歡迎。比如到新加坡、香港,那邊的什麼規矩,我們也要遵守。他們那邊把口水吐在地上還要罰款幾十塊,你不遵守,你自己吃虧啊。每一個單位裏面都有它的規章製度,這也是個戒律,都要遵守。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叫定
進一步,有戒肯定你內心裏就有定了,守法的人他這個心很靜啊,心靜下來慢慢你就得定了。《圓覺經》裏說:“屍羅不清淨,禅定不現前,無量清淨慧,皆從禅定生。”這句話就把戒定慧這叁種聯帶起來,好像寶鼎一樣,離開了一個,這個寶鼎會倒下。戒定慧叁學很重要,第二個就是定,這個定功你們做得比我好,我講不來,講到禅定傅老師講得很好。你們這一段時間都是聽講禅定方面,你們聽的也比我多,各方面的知識也比我廣。真正講到禅定這兩個字就是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樣的定才是真正的定。外面所有的種種境界,我們不執著,這就是禅;內心裏面見到外面種種的境界,內心裏面不會動,那就叫作定。
禅定內容很廣,有深有淺
禅定如果能做到這個地步,這是很不簡單的事。過去有很多的大德,有的菩薩故意到這個城市鬧市裏面,在熱熱鬧鬧的地方修禅定,不管什麼境界現前,在他的面前財、色、名聞、利養等等,他根本不會動心,他要做到這樣的程度。禅定是很深很廣的,有淺有深,但基本內容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如果做到這幾個字,那你這個禅定的功夫是很深。
分別邪正、是非,就是有智慧
智慧的“慧”,是說能分別邪正,決定是非,哪種是邪的,哪種是正的,哪個是是的,哪個是非的,這個人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就能分別得出來,這種是邪教,這種是正教,這種行爲是正的,那種行爲是邪的。是非、邪正他看得清楚,這人就有智慧,所以我們學佛要學這個智慧。
內心煩惱伏下去叫“伏煩惱”
我上次到福鼎城關,有個居士問:“我們佛教裏面什麼叫伏煩惱?”他有看到這樣的書,但是他不懂伏煩惱和斷煩惱。伏煩惱就像一桶泥水,很髒,泥沙一大堆,這堆泥沙就是我們的煩惱,要過一段時間,這泥沙慢慢就沈下去了。我們內心裏面…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德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