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聖圓融觀▪P15

  ..續本文上一頁綱領,像我們端午節包粽子那樣,一串有那麼多個,上面有個結,你抓起來,整串就都抓起來了。那個總綱領能夠抓住,六度萬行也全部拉住了,否則的話,你抓到這個就顧不到那個,經常顧此失彼。所以你會發現,菩薩修行,好難啊!慈悲一點,人家就說你是假慈悲、濫慈悲;理智一點,多用點智慧,人家又說你不慈悲了。到底是吃的杯還是慈悲啊?真是菩薩難做,動辄得咎啊!這到底怎麼辦呢?因爲你只抓了一個枝微末節,沒有抓到真正的要領,沒有辦法舉一全收。

  修行的法門抓住一個要領,就全部都抓住了。這個總綱領,在「華嚴」裏面展開,稱之爲「十大願王」,有十個條目,每一條都可以讓你成就。所以「萬行披敷」,我們也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很複雜的東西。在「華嚴」裏面,你一旦可以抓住那個總綱領來修行,一次契入,立刻登地成就。

  前面講信、智、解、行等等,皆是因華。既然說「文殊、普賢二俱華嚴」,所以就文章的結構而言,信解智屬文殊的部分,行屬普賢的領域,是這樣區分的;而兩者皆屬因華。接下來:

  舍那是「佛」,通圓諸因,證上體用故。

  「用嚴本寂故」,意即「用來做爲莊嚴、嚴飾本來的寂體、法界的本然現象。」「舍那是佛」,意指他所莊嚴的佛國。佛「通圓諸因」,佛是什麼?你把前面那個信心具足、依然了解,並且馬上下手,把顛倒的、不正常的意識形態和生活形態轉過來,變成正常的理念,你所獲得的結果,就是佛。而你證得的部分,就是「通圓諸因」,它圓滿了前面所說的因華。「證上體用故」,即前面所講的體用,就全部證得了。

  說即爲「經」,因言顯故。

  既包題目無遺,則攝大經義盡。

  最後把這一個所證得的狀況,以及所修行的過程跟目標,都把它表達出來,那就是所謂的「經」。

  這裏我們要做個說明,否則會沒辦法弄清楚。本來在文殊、普賢二聖所莊嚴的佛果領域中,是一種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這種境界屬于自我生命成長的部分,而不是一種普通的經驗。因爲普通的經驗裏,有某些是假的、是虛幻的。譬如有人說:「我夢到什麼什麼……」你「作夢」的這件事是真的,可是要知道,你「夢到什麼什麼……」的那個經驗,它本身是假的。

  這一點似乎很難講通。「你既然說我講的是真的,卻又說它是假的,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來說,就像你拿到了一張鈔票,沒錯!你確確實實拿到了鈔票,可是那卻是一張僞鈔。

  我並沒有否認你手上拿到了一張鈔票,但是我要告訴你:「你手上拿的那張鈔票是假的,而你拿到鈔票這件事是真的!」換句話說,我並沒有否認你「作夢」這件事是真的,但是「你所做的夢」,也就是「你所夢到的那些什麼什麼……」都是假的。這一點,能不能感受到?這種情況很普遍,在曆史事相中,這種情況很普遍。

  譬如你說:「我被抓去關了叁年」,你被抓去關了叁年,固然是一個真實的經驗,可是對于一個沒有經驗的人來說,那是虛幻不實的,因爲你被關,並不表示所有人也都被關過。你有地獄果報,對于一個沒去過地獄的人來講,地獄是假的,但是對你而言則是真的,因爲你造了地獄因。

  注意喔!你造了餓鬼的因、造了畜生的因,那都是真的,然而就「真如法界」來講,這些都是假的。六道輪回,對每個凡夫、對你我他來講都是真的。可是要知道,這一個「真的」宛如出現在你夢中的那些境界,當你醒過來以後,就通通沒有了。

  永嘉大師形容得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醒來以後,夢中的境界都消失了。所以你的經驗雖然是事實,但是你所經驗的東西卻是假的、虛幻的。就像拿到鈔票是事實,但是拿在手上的卻是僞鈔,懂得這個道理嗎?

  我們對于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要能夠認知到它是一種生命的成長,否則我們會被那些假的、錯誤的經驗給誤導了。那個自我生命成長的部分,既不是指色身的長大,也不是指知識的累積,而是把錯誤的觀念、訊息給除掉,讓真理、讓法身如淘沙洗鑽般逐漸剔亮、如峥嵘的枝桠向上茁壯,那個部分才是真實的。

  經驗,有很多是虛幻的、是假的;這純然是感受的部分,它難以用語言、文字完整地表達。但是這樣的境界,既然透過種種善巧方便把它表達出來了,那就稱之爲「經」了。

  所以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經典,它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不是我們一般人想象的那種情況。它講了好多東西,那些東西雖然真的發生過,但是你不要把文字所敘述的那些表像當真,你要追究的是經文表達的當中,它所真正代表的法義是什麼?那個才重要。

  「經」這個字的定義是什麼呢?「經」是一種陳述或描述行者心境實況的記錄,你難以輕易地用世間學問加以勘定。所以不要輕率地說:「經文裏面所講的都不可能有。」「有或沒有」可能都不是你講的那種狀況;既然「華嚴叁聖」能夠將「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七字經題,包含窮盡而無遺漏,那麼「華嚴叁聖」的意義,也就能夠包含整部《華嚴經》的理趣了。整部《華嚴經》可以用「華嚴叁聖」來做說明,然而要說明的很透徹,則必須具備很深刻的功夫跟基礎。

  原文

  亦一代時教不離于此理智等,然上理智等,並不離于心,心佛衆生無差別故;若于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

  〈出現品〉雲:「菩薩應知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而即一之異,不礙外觀,勿滯言說。

  若于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叁聖及十方諸菩薩;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叁生必圓矣!

  譯解

  叁聖圓融的理論也透露,世尊言一代時教不離此理、智二門。也就是說,此普賢理寂與文殊智觀,正是這一代教法的總綱領。但是這普賢理及文殊智等,皆未離此法界之心,這是由于心、佛、衆生叁者皆在法界之中,亦皆「一即是多」,所以叁者是一,無別無異。若對此法界之一心,能夠徹底明了而無疑惑,則于念念之中,因行之行滿;于念念中,果德亦得理圓。

  〈出現品〉中有言:「菩薩行者應知自心中,念念皆有佛成正覺」,就是這個意思,念念中皆有佛成正覺,並不是說外在世界的佛成正覺,而是指心中念念覺悟之謂也。于此其中,約理則一,約相則有種種別異,但這種差異外觀,無礙于理的一致,行者切勿粘滯于文字、語言的隔閡。

  行者若能與此「叁聖圓融觀」相應,如理思惟,則觸目對境,于理于事,將恒見華嚴叁聖及十方叁世一切諸菩薩衆。何以故?一即一切故,以證一法即證一切法的原故,心與境是一非二故。

  行者若能依此修行,若一生之中不能成就,則生生世世皆可得生如來家,得如來種性; 若能依教奉行,至遲叁生也必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述

  我們簡單地告訴各位,學佛離開「理」、「智」二門,就不是學佛,而是迷信,只是世間的拜拜而已!只不過你這拜法跟一般廟裏的拜法不一樣而已。你學佛要抓到文殊的智觀綱領,這才叫學佛。或許可以等而下之說你學的是菩薩,而不是學佛。弄清楚喔!學菩薩跟學佛就在這裏不同。

  我修布施,可不可以成佛呢?可以!學「布施波羅蜜」,學布施就可以到達彼岸。然而你只是每個月固定撥十分之一的收入,把它送到慈善機構去,就好像這個月的債已經還光了。這頂多只是在修菩薩而已,不是真正學佛。

  學佛是,這個錢花出去,至少要懂得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是文殊的「智觀」,還是普賢的「理寂」呢?你歸納得來嗎?你要能歸納得出來啊!歸納不出來的,不算!你說:「那我不修文殊、普賢,我修觀音、修地藏的大願,也要能夠歸入文殊的智觀。你沒有辦法歸入的就不能算,只是拜好看的而已。

  理、智這兩個部分如何去歸納?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動,你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歸納到這裏面來。你的一舉一動跟所面對的境界,把他分析、歸納到文殊、普賢這兩類。你用不著去問別人這樣對不對,你只要試著歸納就好。

  你今年所歸類的一百件當中,可能正確的還不到一半。然而持續個叁、五年以後,我們要從你歸類的地方找出錯誤來,幾乎很難了,到那個時候你便可以發現,自己的整個生命質量已然不可同日而語。你去體會看看,這才真的是學佛!而這還算是慢吞吞的學法,你若進展快速,叁、五天內,就可以幡然改觀、全盤改變。你按照這個法門,把所作所爲、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都嘗試歸納到這「理、智」兩部分裏,你的智慧和生命的成長,一定大大地超越,教人刮目相看。

  亦一代時教不離于此理智等,並不離于心,心佛衆生無差別故;若于心能了,則念念因圓,念念果滿。

  世尊這一代教法,它的總綱領不離普賢理跟文殊智,而且也不離此法界之心。這是因爲心、佛、衆生叁者都在法界中,且「一即是多」,所以這叁者是一,無別無異。若對這法界之一心能徹底明了而無半點疑惑,則于念念之中,因行就可以圓滿。于念念之中,果德也可以得到圓滿。換句話說,因行行滿,果德理圓,兩者都可以圓滿。

  〈出現品〉雲:「菩薩應知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而即一之異,不礙外觀,勿滯言說。

  這段話,我們必須作個補充,它的意思並不是說,外在的世界有佛成正覺,而是指心中念念覺悟的意思。在這當中,你說「理」,只有一個,然而說到「相」,則有很多種。但是這種互有差異的外觀,卻無礙于理的一致性;外觀、外相有種種的不同,但于「理」則一,只有一個,我們修行人千萬不要讓語言文字給誤導了。

  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常見叁聖及十方諸菩薩。

  修行人如果能夠和這個「叁聖圓融觀」相應,如法思惟,則觸目對境,于理于事,當恒見華嚴叁聖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衆。或許你會懊惱,「人家善財童子一輩子遇到五十叁個善知識,我弄到現在一個都沒有!我看這個善知識也是個庸才,那個也一樣!」其實平庸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啊!因爲你把心弄錯了。

  假如你照前面講的方法那樣,先把心態調整過來,再把日常生活所言所行,持續地歸類到「理、智」二門內,一直歸納,一直訓練,這樣下來,你會很快對那些複雜的法門有所領悟;道理一時弄不清楚不要緊,就用這個方法,不出叁、五年即可發現,華嚴叁聖天天與你爲伍,日日跟你常相左右。何以故?

  一即一切故,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叁生必圓矣!

  因爲證一法即證一切法的原故,又因爲心與境是一而非二的原故。我們若是能夠認真修行,這輩子一定可以成就。你如果說我這輩子比較懶一點,可以嗎?可以!只要先把心性調整好,你生生世世仍可以投生于如來家,得如來種性;你盡管都不修好了,那也很殊勝。就怕你心性還沒調好,就先碰上了牛魔王。否則你若真心依教奉行的話,必然可以成就。即使這輩子還無法成就,那經過叁輩子亦必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獲得解脫。

  成佛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法門,要懂得怎樣去掌握、去修行,我們有好多人在這個地方不得要領,原因就在于下手處沒有抓到真正的重點,這是很可惜的。

  〈叁聖圓融觀〉我們講到這裏告一段落,只能算是簡單的解釋,還沒有辦法把那樣一個玄奧、深刻的理論,徹底的跟各位剖析出來。我們希望各位能真正去體會它。日常生活中,佛法,尤其是覺悟的法,絕對能從日常生活中來,也絕對能充分圓滿地運用。

  修一佛乘法比修菩薩的六度萬行更容易,它能以簡馭繁。修菩薩法的人都很忙,忙于幫助衆生、忙于慈悲和度化衆生,所以很辛苦。你修一佛乘,可以度盡一切衆生,而無有一衆生不被度到,你絕對能夠窮盡。所以若要「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那麼唯有修一佛乘。

  修菩薩法就難說了!芸芸衆生,你度他,他就亂跑,那要怎麼度呢?衆生的心像猿猴一樣,不願被你框住,你設身處地想想看,自己願不願意被人家框住呢?我們有好多同修,一直想學佛、想深入、一直想到道場來常住,卻也不斷地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框住?」沒什麼好怕的啦!你要走出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來,這樣的話,在菩提道上,才能夠走得很自在,成就才會快!

  (講記圓滿 )

  

《叁聖圓融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