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15

  ..续本文上一页纲领,像我们端午节包粽子那样,一串有那么多个,上面有个结,你抓起来,整串就都抓起来了。那个总纲领能够抓住,六度万行也全部拉住了,否则的话,你抓到这个就顾不到那个,经常顾此失彼。所以你会发现,菩萨修行,好难啊!慈悲一点,人家就说你是假慈悲、滥慈悲;理智一点,多用点智慧,人家又说你不慈悲了。到底是吃的杯还是慈悲啊?真是菩萨难做,动辄得咎啊!这到底怎么办呢?因为你只抓了一个枝微末节,没有抓到真正的要领,没有办法举一全收。

  修行的法门抓住一个要领,就全部都抓住了。这个总纲领,在「华严」里面展开,称之为「十大愿王」,有十个条目,每一条都可以让你成就。所以「万行披敷」,我们也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很复杂的东西。在「华严」里面,你一旦可以抓住那个总纲领来修行,一次契入,立刻登地成就。

  前面讲信、智、解、行等等,皆是因华。既然说「文殊、普贤二俱华严」,所以就文章的结构而言,信解智属文殊的部分,行属普贤的领域,是这样区分的;而两者皆属因华。接下来:

  舍那是「佛」,通圆诸因,证上体用故。

  「用严本寂故」,意即「用来做为庄严、严饰本来的寂体、法界的本然现象。」「舍那是佛」,意指他所庄严的佛国。佛「通圆诸因」,佛是什么?你把前面那个信心具足、依然了解,并且马上下手,把颠倒的、不正常的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转过来,变成正常的理念,你所获得的结果,就是佛。而你证得的部分,就是「通圆诸因」,它圆满了前面所说的因华。「证上体用故」,即前面所讲的体用,就全部证得了。

  说即为「经」,因言显故。

  既包题目无遗,则摄大经义尽。

  最后把这一个所证得的状况,以及所修行的过程跟目标,都把它表达出来,那就是所谓的「经」。

  这里我们要做个说明,否则会没办法弄清楚。本来在文殊、普贤二圣所庄严的佛果领域中,是一种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这种境界属于自我生命成长的部分,而不是一种普通的经验。因为普通的经验里,有某些是假的、是虚幻的。譬如有人说:「我梦到什么什么……」你「作梦」的这件事是真的,可是要知道,你「梦到什么什么……」的那个经验,它本身是假的。

  这一点似乎很难讲通。「你既然说我讲的是真的,却又说它是假的,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来说,就像你拿到了一张钞票,没错!你确确实实拿到了钞票,可是那却是一张伪钞。

  我并没有否认你手上拿到了一张钞票,但是我要告诉你:「你手上拿的那张钞票是假的,而你拿到钞票这件事是真的!」换句话说,我并没有否认你「作梦」这件事是真的,但是「你所做的梦」,也就是「你所梦到的那些什么什么……」都是假的。这一点,能不能感受到?这种情况很普遍,在历史事相中,这种情况很普遍。

  譬如你说:「我被抓去关了三年」,你被抓去关了三年,固然是一个真实的经验,可是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来说,那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你被关,并不表示所有人也都被关过。你有地狱果报,对于一个没去过地狱的人来讲,地狱是假的,但是对你而言则是真的,因为你造了地狱因。

  注意喔!你造了饿鬼的因、造了畜生的因,那都是真的,然而就「真如法界」来讲,这些都是假的。六道轮回,对每个凡夫、对你我他来讲都是真的。可是要知道,这一个「真的」宛如出现在你梦中的那些境界,当你醒过来以后,就通通没有了。

  永嘉大师形容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醒来以后,梦中的境界都消失了。所以你的经验虽然是事实,但是你所经验的东西却是假的、虚幻的。就像拿到钞票是事实,但是拿在手上的却是伪钞,懂得这个道理吗?

  我们对于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要能够认知到它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否则我们会被那些假的、错误的经验给误导了。那个自我生命成长的部分,既不是指色身的长大,也不是指知识的累积,而是把错误的观念、讯息给除掉,让真理、让法身如淘沙洗钻般逐渐剔亮、如峥嵘的枝桠向上茁壮,那个部分才是真实的。

  经验,有很多是虚幻的、是假的;这纯然是感受的部分,它难以用语言、文字完整地表达。但是这样的境界,既然透过种种善巧方便把它表达出来了,那就称之为「经」了。

  所以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经典,它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不是我们一般人想象的那种情况。它讲了好多东西,那些东西虽然真的发生过,但是你不要把文字所叙述的那些表像当真,你要追究的是经文表达的当中,它所真正代表的法义是什么?那个才重要。

  「经」这个字的定义是什么呢?「经」是一种陈述或描述行者心境实况的记录,你难以轻易地用世间学问加以勘定。所以不要轻率地说:「经文里面所讲的都不可能有。」「有或没有」可能都不是你讲的那种状况;既然「华严三圣」能够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七字经题,包含穷尽而无遗漏,那么「华严三圣」的意义,也就能够包含整部《华严经》的理趣了。整部《华严经》可以用「华严三圣」来做说明,然而要说明的很透彻,则必须具备很深刻的功夫跟基础。

  原文

  亦一代时教不离于此理智等,然上理智等,并不离于心,心佛众生无差别故;若于心能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

  〈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觉。」而即一之异,不碍外观,勿滞言说。

  若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矣!

  译解

  三圣圆融的理论也透露,世尊言一代时教不离此理、智二门。也就是说,此普贤理寂与文殊智观,正是这一代教法的总纲领。但是这普贤理及文殊智等,皆未离此法界之心,这是由于心、佛、众生三者皆在法界之中,亦皆「一即是多」,所以三者是一,无别无异。若对此法界之一心,能够彻底明了而无疑惑,则于念念之中,因行之行满;于念念中,果德亦得理圆。

  〈出现品〉中有言:「菩萨行者应知自心中,念念皆有佛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念念中皆有佛成正觉,并不是说外在世界的佛成正觉,而是指心中念念觉悟之谓也。于此其中,约理则一,约相则有种种别异,但这种差异外观,无碍于理的一致,行者切勿粘滞于文字、语言的隔阂。

  行者若能与此「三圣圆融观」相应,如理思惟,则触目对境,于理于事,将恒见华严三圣及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众。何以故?一即一切故,以证一法即证一切法的原故,心与境是一非二故。

  行者若能依此修行,若一生之中不能成就,则生生世世皆可得生如来家,得如来种性; 若能依教奉行,至迟三生也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述

  我们简单地告诉各位,学佛离开「理」、「智」二门,就不是学佛,而是迷信,只是世间的拜拜而已!只不过你这拜法跟一般庙里的拜法不一样而已。你学佛要抓到文殊的智观纲领,这才叫学佛。或许可以等而下之说你学的是菩萨,而不是学佛。弄清楚喔!学菩萨跟学佛就在这里不同。

  我修布施,可不可以成佛呢?可以!学「布施波罗蜜」,学布施就可以到达彼岸。然而你只是每个月固定拨十分之一的收入,把它送到慈善机构去,就好像这个月的债已经还光了。这顶多只是在修菩萨而已,不是真正学佛。

  学佛是,这个钱花出去,至少要懂得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文殊的「智观」,还是普贤的「理寂」呢?你归纳得来吗?你要能归纳得出来啊!归纳不出来的,不算!你说:「那我不修文殊、普贤,我修观音、修地藏的大愿,也要能够归入文殊的智观。你没有办法归入的就不能算,只是拜好看的而已。

  理、智这两个部分如何去归纳?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动,你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归纳到这里面来。你的一举一动跟所面对的境界,把他分析、归纳到文殊、普贤这两类。你用不着去问别人这样对不对,你只要试着归纳就好。

  你今年所归类的一百件当中,可能正确的还不到一半。然而持续个三、五年以后,我们要从你归类的地方找出错误来,几乎很难了,到那个时候你便可以发现,自己的整个生命质量已然不可同日而语。你去体会看看,这才真的是学佛!而这还算是慢吞吞的学法,你若进展快速,三、五天内,就可以幡然改观、全盘改变。你按照这个法门,把所作所为、所面对的一切境界,都尝试归纳到这「理、智」两部分里,你的智慧和生命的成长,一定大大地超越,教人刮目相看。

  亦一代时教不离于此理智等,并不离于心,心佛众生无差别故;若于心能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

  世尊这一代教法,它的总纲领不离普贤理跟文殊智,而且也不离此法界之心。这是因为心、佛、众生三者都在法界中,且「一即是多」,所以这三者是一,无别无异。若对这法界之一心能彻底明了而无半点疑惑,则于念念之中,因行就可以圆满。于念念之中,果德也可以得到圆满。换句话说,因行行满,果德理圆,两者都可以圆满。

  〈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觉。」而即一之异,不碍外观,勿滞言说。

  这段话,我们必须作个补充,它的意思并不是说,外在的世界有佛成正觉,而是指心中念念觉悟的意思。在这当中,你说「理」,只有一个,然而说到「相」,则有很多种。但是这种互有差异的外观,却无碍于理的一致性;外观、外相有种种的不同,但于「理」则一,只有一个,我们修行人千万不要让语言文字给误导了。

  若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

  修行人如果能够和这个「三圣圆融观」相应,如法思惟,则触目对境,于理于事,当恒见华严三圣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众。或许你会懊恼,「人家善财童子一辈子遇到五十三个善知识,我弄到现在一个都没有!我看这个善知识也是个庸才,那个也一样!」其实平庸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啊!因为你把心弄错了。

  假如你照前面讲的方法那样,先把心态调整过来,再把日常生活所言所行,持续地归类到「理、智」二门内,一直归纳,一直训练,这样下来,你会很快对那些复杂的法门有所领悟;道理一时弄不清楚不要紧,就用这个方法,不出三、五年即可发现,华严三圣天天与你为伍,日日跟你常相左右。何以故?

  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矣!

  因为证一法即证一切法的原故,又因为心与境是一而非二的原故。我们若是能够认真修行,这辈子一定可以成就。你如果说我这辈子比较懒一点,可以吗?可以!只要先把心性调整好,你生生世世仍可以投生于如来家,得如来种性;你尽管都不修好了,那也很殊胜。就怕你心性还没调好,就先碰上了牛魔王。否则你若真心依教奉行的话,必然可以成就。即使这辈子还无法成就,那经过三辈子亦必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解脱。

  成佛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法门,要懂得怎样去掌握、去修行,我们有好多人在这个地方不得要领,原因就在于下手处没有抓到真正的重点,这是很可惜的。

  〈三圣圆融观〉我们讲到这里告一段落,只能算是简单的解释,还没有办法把那样一个玄奥、深刻的理论,彻底的跟各位剖析出来。我们希望各位能真正去体会它。日常生活中,佛法,尤其是觉悟的法,绝对能从日常生活中来,也绝对能充分圆满地运用。

  修一佛乘法比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更容易,它能以简驭繁。修菩萨法的人都很忙,忙于帮助众生、忙于慈悲和度化众生,所以很辛苦。你修一佛乘,可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不被度到,你绝对能够穷尽。所以若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那么唯有修一佛乘。

  修菩萨法就难说了!芸芸众生,你度他,他就乱跑,那要怎么度呢?众生的心像猿猴一样,不愿被你框住,你设身处地想想看,自己愿不愿意被人家框住呢?我们有好多同修,一直想学佛、想深入、一直想到道场来常住,却也不断地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框住?」没什么好怕的啦!你要走出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来,这样的话,在菩提道上,才能够走得很自在,成就才会快!

  (讲记圆满 )

  

《三圣圆融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