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14

  ..续本文上一页思议解脱境界」。你用这样来修行,也是一样直接契入、直接成就。

  这当中没有规定一定得经过多久的时间,修多少法门?没有!直接从这里下手,直接就在这里成就。你有没有感觉到,这样一个法门讲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讲众生相四个阶段的时候,曾跟各位说过一个前提,讲「十法界」,有所谓「四圣六凡」,经过种种分析,大家都了解「四圣」是指什么——声闻、缘觉、菩萨、佛。你知道声闻乘修的是四圣谛,缘觉乘修的是十二因缘,菩萨乘修的是六度万行,那么,佛乘修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大概不知道吧!

  这四个叫「四法界」,你从逻辑上去思考,既然前面三个都有他们的修法,那佛乘要修什么?假如按照一般社会的概念来定义,圆满菩萨的因行就可以成就佛果,这样的话,佛乘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修法了,以为只要经过菩萨阶段,就能够成就佛乘了。

  按照这种逻辑系统,那么要成就菩萨,不就要先成就十二因缘法德缘觉?同样地,成就十二因缘法的缘觉之前,不也要先成就阿罗汉的部份?换句话说,你一定得由六凡修了四圣谛的阿罗汉,然后再修十二因缘法的辟支佛,再修六度万行的菩萨,等所有部份都圆满了以后,才能成就佛果了?

  佛教可没有这样讲,他是说从凡夫发四圣谛的心,那就是声闻;发十二因缘的心,就是缘觉;发六度万行的心,即为菩萨。那请问你,要发什么心才能成佛呢?没有了!都没有人讲。其实不是没有人讲,善财童子早就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能成佛了。

  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就是那个能让我们直接进入佛果的部份。要成佛不难,一生成办;不但一生成办,而且当下就可以成就,所以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成佛?这个法门很快!所以「华严」的经法特别强调这个部份,因此我们把华严教称为「一乘不共别圆」,原因即在此;直接的,你的下手处就是成佛的部份,所以最后就说「一生不克,三生必圆」。

  然而你要知道,想成就菩萨的六度万行,也没有那么简单。菩萨的六度万行,你说一生要成办,绝对不可能。布施能否圆满波罗蜜?持戒能否圆满波罗蜜?不能!那你想要六度万行可就难了,但是要成佛却可以很快。

  我们跟各位讲过,在中国的祖师大德当中,最少可以算出两千个成佛的纪录。然而要在这一辈子里面,圆满六度万行的,大概一个都没有,所以你说要成佛应该不难吧!这就是佛乘的法门,我们谓之为「一佛乘」,禅宗修的就是这个部份,当下即可成就。

  这个理论,这一个佛法的本体,他根本所说的部份,古来很多大德都没有提到;你看某某大师讲的一大堆文钞,就没有提到这部份。我们从其它经典来看,《法华经》上面就提到这部份了。它讲「三乘」,长者要从火宅里面,把小朋友度出去的时候怎么办呢?长者告诉小朋友:「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是这样子把小朋友骗出去的。

  出去之后,长者并没有给他羊车、鹿车、牛车,反而是给大白牛车,那个「露地大白牛车」即是「一佛乘」,而羊车、鹿车、牛车代表的就是声闻、缘觉、菩萨。

  不过《法华经》上讲的佛乘,并非「一乘」,而是「共教」、是「同教」、「圆教」,所以称之为「共同圆教」。而《华严经》讲的则是「不共别圆」,不共教、别教、圆教。它跟「法华」不同,他直接就触及成佛的部份了。其中最明显的部份就是「离世间品〉跟〈入法界品〉,所以你可以看到清凉国师在〈三圣圆融观门〉里面引用的都是〈入法界品〉的资料,道理在这里。

  若合三圣法门以为经目者。

  普贤是「大」,所证理体无不包故。

  文殊是「方广」,理上之智为业用故。

  有关「经题」部份,有时间再详说。先看第一部分,讲「大方广」,普贤是「大」,文殊是「方广」。大是指「体大」,是指所证的理体穷尽法界,无一法不包括,所以只要见得普贤,所得法门即不可穷尽。见到普贤不是指「看到普贤菩萨」,而是「证得普贤境界」。法界理体一证入,则一证一切证,全部都证得了,是这个意思。

  文殊是「方广」,是相大、用大。这地方要提的就是这个「用」、无边业相的这个妙用;所发挥出来的智慧,十法界中无边业相的妙用。在世间人的眼光里,一讲到业,就认为是痛苦的、不好的、挫折的,而在整个法界里,却没有痛苦、欢乐的这种区别;痛苦和欢乐是我们区分的,事实上,它都是本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所谓「用大」是指你对所显现出来的这个相,能够如实了知。

  我们常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菩萨示现给我们看,会变成那么穷、那么苦的相?谁规定菩萨现给你看,一定要长得相貌堂堂、三十二相庄严?告诉你,即是菩萨现出这般实相,你也认不出来,你不相信那就是菩萨。

  菩萨所示现的,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他一样有痛苦、有灾难!但是我们跟菩萨的差别在哪里?菩萨的痛苦跟灾难仅止于痛苦和灾难,他没有延续,他也不以为苦;我们则会造出无穷无尽的后遗症,那就是所谓的二度伤害。

  我们没有看到法界的真实相,菩萨面临痛苦跟灾难的境界,他完全接受,不会再把它投射出去;众生则会马上把痛苦跟灾难反射出去,这种反射就是我们所谓的「怕」。怕什么?「怕病!」病可怕吗?病不可怕!「怕死!」死那么可怕吗?人人都要死啊!就死那么一次嘛!有什么好怕的呢?但是你要知道,如果因为怕死,这辈子你就永远陷在痛苦里了;若是不怕死,那这辈子当然就既愉快又自在了。

  佛法常提醒我们:「放下生死!放下身心世界!」这不是口号,你若放不下,那个死的、病的阴影,会一直侵袭着你。菩萨他放下了:「病,来就来嘛!大不了一死喽!」菩萨会去享受病苦,而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怕病苦。所以死亡来临的时候,菩萨会接受它、欢迎它,然后跟着它一起走了,新的生命就重新诞生了。而我们不是,死还没到就怕,怕到死来了,就「怕死」了;其实死还没到,却怕死了!

  这就是我们心境不同于菩萨的地方,所以这个「用」,我们也无法像菩萨那样地展开。譬如「境」,有很多好的情境,你会接受它,菩萨也接受它。学佛人往往很讨厌「境」,稍微有点福报,就开始怕了,因为恐怕业也会跟着来。另一方面,乐境来了,你就忘了自己是谁,或者怕这个乐、这个福报很快就失去了。

  你怕什么?苦的你也怕,乐的你也怕,患得患失的心那么重,这学的是什么佛?菩萨不会这样,他来者不拒,乐福、苦难照单全收,这叫平常心。所以我们的业用,没办法像菩萨那样彻底跟清楚。这部分请大家仔细去体会一下。

  又通是普贤,理含体用,通为所证故。

  文殊、普贤二俱「华严」。

  再来,大方广三者,又可通归于普贤,为什么呢?普贤之理,包含体及妙用,所以说「通是普贤,理含体用,通为所证故。」不论是体、事理、是用,都是所证的境界,其中一点点缺陷也没有,所以通通归属于普贤。而文殊、普贤这两大因素,有通通是华严。

  「大方广」前面已经讲过,现在来谈「佛华严」的部份。

  万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华,用严本寂体故。

  「华严」是因地的行,用为趣向佛果目标,所以称为「因华庄严」,这是因为因地万行,皆用来全面趋向佛果之位。其中,文殊与普贤的信、智、解、行等,都是因地的华行,用来作为趋向庄严、本然存在的状态;不是已经达到了,而是趋向目标,趋向本然存在的状态。这个趋向,就有用「法」、用「菩萨的因华」来庄严佛果地的意思了。而那个存在的本然状态,则是指普贤性德中的「本寂体」,本来的「寂」。「舍那是佛」,就是卢舍那,即毗卢遮那佛,也就是指佛果。

  佛果表示以上种种因行,都已达到圆满的境界,并证得了普贤的本寂体,圆满了文殊的无方妙用。文殊、普贤两者皆属「华严」,「华严」是因地的行门,属于因行的部份。我们讲「佛华严」三个字,就是用法来庄严佛的果地、用菩萨的因华来庄严佛的果地。

  那么菩萨的因华是什么呢?所谓「沿用于俗方」,就用一般世俗的讲法,叫「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展开来说,在〈心要法门〉梩所讲的不是这个,而是指「关键性的地方」。何谓「关键性的地方」?即身为凡夫,应该怎样超凡入圣,转为佛的果位?关键在哪里呢?

  你知不知道凡夫与圣人的差别何在?凡夫就是颠倒倒,佛果则是不颠倒。换句话说,我们要把颠倒、不正常的转变成不颠倒、正常的。你要怎样一次就转过来?那叫「因行」;你从确定自己可以成就,到认知可以成就,乃至于这样去进行,把它转过来成就了。

  这部份就是文殊的「信、解、智」,你要转什么过来呢?即普贤的「理、体、行」,从不正常的转为正常的,从没有信心、不知道,把它转为信心具足、了了分明,而且开始进行。这当中,你一次就转过来了,这叫「因华」,一转过来就证入了普贤的「理、体、行」,一契入便当即成就。这个法门的殊胜、快捷、便利,也在这个地方。

  现代人对佛法没有探讨到这个核心,甚至有人说:「在这里没办法修行成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才能成就啊!」告诉你,这种人就是不了解核心的问题。你若能把这个核心问题给提出来,当下进去,一次就转过来了。所以古代的大德为什么二十一岁学佛,二十五岁就可以入涅槃?因为他抓住了要点,马上转过来,马上就成就了。要花多久的时间啊?不用啦!「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活了这么长,什么叫迷惑颠倒还要去问人家:「什么叫正常的?」不讲还好,讲了更迷糊!尽管你这样修,不要说二十五岁,即使修到二百五十岁,也不能成就,因为你一直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更没有修行的过程。要知道,菩萨的因华具足,很快便可成就。你若懂得其中的要领,就叫「万行披敷」,整个的万德庄严也展开了、穷尽了。

  六度万行是展开的现象,这当中有一个总…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