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当中环环相扣,皆言「本自具足」,都在于说明我们自己本来就具足的那些要素。行者的问题关键,在于分散于事相中;我们一般人是把这些情况,都分散掉了,没有去留意,也不懂得把他销归自性。现在清凉国师告诉我们要销归自性,而且这些情况你都具足。这个不难,不用你花什么天大的功夫。
这篇疏论,清凉国师依理剖析,环环钩牵,悉令入佛智。希望大家从这个引导当中,都能入佛知见、入佛的智慧。最终的原则,无非在于能所之间,是一非二。我们都是能所对立,他提醒我们,能所是一体的,他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体。
我们读〈心要法门〉就可以发现,他特别强调这个部份:无有一法能自外于法界,亦无有一法不为法界所涵盖。这个情境,真实存在着,但这个真实存在的情境,行者却无从领会,所以大圣悲愍而出现于世,开示悟入此一佛知佛见也,希望大家能真正去体会。
这一种论文,读起来很生涩、很坚硬,不管你懂不懂,把它熟背到朗朗上口,即使不了解也不要紧,至少下辈子来,读书考试要拿第一名也会很轻松,因为这是从理上来为你剖析智慧,它能够启发你。
终章 一生不克 三生必圆!
原文
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此二不异,名「普贤帝网之行」。故〈普贤行品〉及上下诸经,广显理事圆融为「普贤行」,非独事行名普贤行。既二圣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摄智属理,唯一心法界,故举一全收。
译解
综上所述,可知文殊三要素的隐显交融,即是普贤三要素的重重交涉。此二者无二无别,所以说是「普贤交参辉映,重重无尽之行」。故于〈普贤行品〉及前后各经文中广为称扬,凡理事圆融的实践,皆名之为「普贤行」,而不光只是指事行而已。普贤、文殊二大因素既然相融而无别异,但不称「文殊行」,乃因「摄智属理」,将智之所行,冥归于理。在一心法界中既无二无别,则举普贤行一项,即可全包法界矣!
讲述
这里很简单地讲,既然文殊、普贤没有两样,为何不叫「文殊行」而称「普贤行」呢?关键即在于「摄智属理」。智慧就是理,故不称「文殊行」而称「普贤行」;普贤行其实跟文殊行一样。理行如此,智行也一样,因为他们是合一的,是一而非二,所以说「举一全收」。
综合上面所说的一切,可以知道文殊的「信、解、智」三要素隐显交融,就是普贤三要素「理、行、体」的重重交涉,其实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说是「普贤交参辉映,重重无尽之行」。
「普贤帝网之行」,我们简称为「普贤行」,如果再强调一下,就叫「普贤大行」。普贤大行的「大」是怎么「大」法呢?我们用大象来表现它的「大」,那只是一种象征。「大行」就是指「帝网之行」,是「交参辉映,重重无尽」的意思,而不是指很广很大的行。假如光从文字上望文生义来解释会出错,你要真正了解文章的内涵是什么。
虽然我们说:「凡是我们的所做所为,都是普贤大行。」想想看,你怎么普贤大行?那就会有人问啦:「杀人放火算不算?」严格讲起来,已经存在的事实,就是普贤行。
但是光是「事行」还不够,普贤帝网之行是交参辉映、重重无尽的,所以在〈普贤行品〉以及前后各种经文当中广为称扬,凡是理事圆融的实践,皆名之为普贤行,而不光只是事行称为普贤行而已。你杀人放火,那叫见不得人的勾当,既不值得称扬,也非理事圆融的实践,所以怎能算是交参辉映、重重无尽的「帝网之行」呢?
既然普贤,文殊两大主要因素是相融而无别异的,那为何不称「, 文殊行」而称「普贤行」?这是「摄智属理」,把智慧的实践,冥归于「理」。换句话说,在一心法界当中,既然无二无别,则举「普贤行」一项,就可全包于法界了。
这是结论,比较容易了解。我们再往下看。
原文
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同果海,是名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唯证相应故。
〈法界品〉中,普贤之后便偈赞佛德者,显果相也。品初如来自入三昧,现相无言,表所证绝言;而普贤开显,放光令悟,表能证绝言;而文殊开显,即斯意也。
译文
普贤、文殊二大法门既然相互交融而圆满,那么,普贤等因地的圆满,就离开了相的表面状态,而进入了浑然一体的本然现象,这是语言、文字所难以诠释的部份。此二圣交融的情形,就是果地的自性海成就,即可名之为「毗卢遮那光明遍照」,这一境界的展现唯有已证之人始能知之。
在〈法界品〉中,普贤菩萨最后以偈来颂赞佛的功德,这是以普贤的理,来彰显不可说的果海相貌。在这一品的一开始,如来自入三昧,用「现相无言」的情形,来表示「所证的境界是不可言状的」。而普贤菩萨展开、显示境界,放光令善财童子悟入,这是说明「能证之因行也是不可言喻的」;论文殊所展开的境界,也是这个意思。
讲述
我们讲普贤、文殊二大法门既然相互交融而臻圆满,那么,普贤等因地的圆满,就离开了相的表面现象,进入了浑然一体的本然状态,这是语言、文字所难以诠释的部份。换句话说,这已经超过了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范围了。
我们在前面就已经跟各位讲过,「三圣圆融」是什么?其实就是两个菩萨交相融合以后,成为中间的那个佛。三圣不是分开三个,坐在那边让你拜的叫「三圣」;那是一种境界,为了表达出来让你知道、让你了解,所以分为两个——二圣,这是从因地来看;但是从果地来看,只有一个,即是中间这个佛,它是二圣交融以后的结果。所以「三圣」如果不是指一个,就是两个;从因地看是两个,从果地看是一个;二圣交融,即为果地的性海成就,所以名之为毗卢遮那光明遍照。这个境界的展现,也只有已经证得的人才能知道。
再看下面这一段,这讲起来很有意思,都是「那个」,那个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
〈法界品〉中,普贤之后便偈赞佛德者,显果相也。品初如来自入三昧,现相无言,表所证绝言;而普贤开显,放光令悟,表能证绝言;而文殊开显,即斯意也。
在〈法界品〉里面,普贤菩萨最后以偈来颂赞佛的功德,这是以普贤的理,来显示不可说的果海相貌。用普贤的理来说明果德的境界。在这一品的一开头,讲到「如来自入三昧」的部份,它用「现相无言」的情形,来表示所证的境界是不可言状的。而普贤菩萨开展、显示境界,放光令善财童子悟入,这是说明能证的因行也是不可言喻、没有办法说明的;而「文殊开显」讲文殊所展开的境界,也是这个意思。
原文
若合三圣法门以为经目者。
普贤是「大」,所证理体无不包故。
文殊是「方广」,理上之智为业用故。
又通是普贤,理含体用,通为所证故。
文殊、普贤二俱「华严」。万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华,用严本寂体故。
舍那是「佛」,通圆诸因,证上体用故。
说即为「经」,因言显故。
既包题目无遗,则摄大经义尽。
译解
如果试着将三圣法门,并入经题来说明的话,那么,普贤是「大」,大是体大;文殊是「方广」,方是相大,广是用大。体大是指所证得理体穷尽法界,无有一法不包故。相大、用大是指理上所发挥的智慧,为法界中无边业相的妙用故。
其次,大、方、广三者,又可通归于普贤。这是什么原故呢?普贤之理,包含本体及妙用,不论是理、是体、是用(行),皆是所证的境界圆融无缺。
再者,文殊、普贤二大因素都是「华严」,华严属因地之行,用为趋向佛果目标,故称「因华庄严」,这是因为因地万行,皆用以全面趋向佛果。
这当中,文殊、普贤的信、智、解,行等等,都是因地之华行,用来作为趋向(庄严)本然存在的状态(普贤性德中的本寂体);卢舍那(毗卢遮那)是佛果,这个佛果表示以上种种因行皆以达到圆满的境界,并证得了普贤的本寂体,圆满了文殊的无方妙用。
最后,言诠说出来的,就是所谓的「经」。本来在文殊、普贤二圣所庄严的佛果领域中,是一种「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这种境界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成长」,纯然是自己感受的部份,原本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但是这样的境界,既然透过了种种善巧方便加以表达,那就称之为「经」了。所以「经」是一种陈述,或描述「行者心境实况」的记录,不可以轻易的用世间学问加以勘定。
既然「华严三圣」能够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七字经题,包涵穷尽而无遗漏,那么「华严三圣」的意义,也就包涵了整部《华严经》的理趣了。
讲述
这一段是说明三圣法门,即华严三圣的这个法门,来合「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情形会是怎么样呢?这当中有个前提,我们先为大家提出来研究研究。
这里称作「三圣法门」,也就是说,〈三圣圆融观〉本身是一个法门。用这个法门合经题,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字也是一个法门。这里要谈的是:「什么叫作法门?」
「法门」是一个下手处,是你要用功的一个下手处。现在很多人都在修各种法门,那些就是你的下手处。那个下手处要做什么?要改造你的心!要由原来社会意识、概念的世间心,把它改造为出世间的殊胜心——那个下手处,就是法门。
〈三圣圆融观门〉是告诉我们普贤跟文殊,他们如何交融而不分裂、不对立,如此所成就的即是卢舍那(毗卢遮那)佛。这是一个很杰出、很特殊的一个法门,直接下手就成佛了。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前面讲那么多,有没有叫你修六度万行?没有!也不讲「四圣谛」,也不讲「十二因缘法」,这样一个法门,你要去留意。
修「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一个法门,假如说要用「佛华严」来成就「大方广」的境界,那用《四十华严》的全名来讲,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换句话说,就是用「普贤行愿」来成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佛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大方广」就是「不…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