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圣圆融观▪P1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前提一定要先建立。我们在讲席中常跟各位讲,信,不只是一个信心;「十信位」就有十个信心了,我们帮你归纳一下:

  第一个、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当成佛;我亦有佛性,我亦将作佛」,先确定这一点。假如要更精进一点的话,你不但信「自己有佛性」,不但信「我即将成佛」,更且相信、肯定自己有这样的信心:我「这一生」即可成佛。你敢不敢这样想啊?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既然有了以上的认识,那你要信第二个「信」,信「一切境界,都是普贤境界」

  第三,信「一切所行,都是普贤大行。」

  总结这三个条件就是:不但相信我们自心有如来藏,同时也相信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普贤境界,更相信自己所行的一切,都是普贤大行。你把这三个条件,经常地带在心上,自己去观照它,这样才能叫做真正的菩萨。

  二、又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

  其次,行者必须借着了解性的穿透,真正了知到法界存在的真正状态与轨迹,才能如实无误地发起实践。这个实践,不论举手投足或思维瞬目,都是普贤大行。若真能依于此了解性的展开而力行实践,则其所行必然都在其所穿透的法界本然状态中。如是则所了解的与所实践的,都是同一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两者无二无别。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能起、所起是一非二。前面是分开讲,这里是倂起来讲,看你能不能体会到。

  我们「行者」,这里简单地跟各位作个定义。「行者」两个字,有别于一般的学生。学生对老师,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行者跟师父是师徒的关系。「行者」是一个修行人所具备的条件,它跟学生所具备的条件不一样。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老师所教的,学生完全接受,然后成就老师所指定的目标;但是修行者对于师父,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比较复杂了。他对师父要完全地接受,但不是接受知识性的东西,而是接受师父的摧毁。

  师父首先要摧毁你的我执、你的法执,这个你必须有所认知。老师对学生不会摧毁,他要保有你,这叫「爱的教育」。他会去呵护你,增长你的自我,让你的自我充分满足,然后让你去发展心目中的理想。可是行者的师徒关系不是这样,弟子要接受师父所摧毁的那个部份,要毫不条件地整个接受。

  自我要完完全全地被摧毁,然后才依循本身的条件基础,去发展和建立自己所应该成就的法身;到了这个阶段,你就不一定完全依照师父所做的、所教的或所行的了,这点一定要弄清楚。

  在摧毁的阶段,旧有的我执、法执,绝对要由师父来帮助你摧毁掉;假如这个部份不帮你铲平,你难以进行真正的大建设。所以,行者(弟子),他所接受的是这个自我被摧毁的部份,而他要建立的那个部份,就不是由师父来帮你定义的了。

  一般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是绝对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的,但是修行人的师徒关系,师父绝对不帮弟子建立东西。所以你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几乎每一个大成就者,弟子绝对不按师父的路径走。

  达摩祖师讲「壁观法门」,慧可二祖讲「安心法门」,三祖僧璨讲「信心铭」,四祖「守一不移」,五祖「守本真心」,每个法门都不一样,绝对没有弟子非依照师父不可。六祖不依五祖,六祖讲的是「见性」,法门不同。「我像我师父」,只是「像」而不是直接变成师父那样。而我们现在却是每个人都要变成师父那个模样,这就弄错了。师父不可以有这种想法,弟子更不可有这种想法。

  我们强调过,你要学的是「觉悟的那个东西」,而不是学「觉悟的那个人」。那个人怎么觉悟的,你不可能跟他一样,绝不可能;但是你看今天的佛教社会,通通要你这样去学,那是很危险的。你自己一定要在这个关键点上,很明确地知道:「觉悟,到底是什么?」

  心灵方程式,人人不同,绝对不可能完全一样。可是现在佛教的教学法,一直希望大量生产,然后快速地普遍营销,因此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佛教广告,信仰的人好像也很多,但问题是,真正能启发你出离三界、启发你了生死的,又有多少?

  你可以感受得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子、真正的行者,不是那么容易。各位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象形者,而不是像个学生。将来你有机会指导大众、指导下一代人的时候,你也要像个师父、像个善知识的样子,而绝对不要只当个老师,因为那是世间法。

  我们对师父的恭敬,跟世间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绝对不一样。进入佛门就是要了生死,如果这件事不能掌握到,反而只求世间的那种安慰,那么这个殊胜性和神圣感,就会整个地崩溃、消失了。

  各位在这里要有深切的体认,不管你对佛法了解多少,既然进入了佛门,这就是第一个必备的条件。不要用眼睛去看别人怎么样,你一定要用慧眼观照自己,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三、又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不二。

  智慧是理则的妙用,是把理运用出来,你体验到理则的存在与作用,才能发挥出智慧的力量。

  我们注意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智慧的力量与作用,事实上还是在理则的本身上面发挥的,智慧不会单独跑到外面去。世间法有可能让你异想天开,尤其写剧本的时候,愈不近人情的剧情,观众愈多,收视率愈高。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那么新奇而让你想象不到,那样的剧情才会畅销。

  这就是说明脑筋运作的,他会离开事实,但是依于智慧所运用的,绝对是事实的本然现象,是法界中的事情。所以你不用把智慧看的虚无缥缈,看得很玄妙。智慧一点也不玄妙,他完全是在平淡之中,呈显出殊胜的意义。

  如是,智慧跟法界存在的轨迹相冥合,这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这就是能证的大智跟所证的法界本体状态相合一,无二无别的情形;即能证、所证是一非二的状况。这一段讲的就是能证、所证,也就是前面讲的文殊。普贤。前面是分开讲,这里是合并讲,互相圆融。我们再往下看。

  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

  所以经中称:「无有理外的智能,能够证入真理的本身。」没有「理外的智慧」那种东西,所以你再怎么用脑筋、再怎么聪明绝顶也不能证得。你想要证得真理,只有用真理的智慧。所以古来有很多人,很会解说殊胜的境界,但是他却没有办法证得,因为识性太发达,他不是把这种识性用在世间法上或用在社会上,而是用在佛教经典上。可是这个佛教经典,经过他聪明才智的运用,还是属于世间法,那是「理外之智」,所以他始终不能证入。

  你用理外智要证入这个法界真理的本身,绝不可能!所以那些佛学专家们,为什么不能了生死,就是用「理外智」的原故,那不是真理的智慧。你用理外的智慧,用世间的聪明才智、世智辨聪来求证佛法,无有是处。

  譬如佛法要我们去感受「空性是什么?」乃至于要让我们去证入空性的境界,但佛教史不讲这些。空性智慧是真理的智慧;有的人讲了很多空性的定义,却都是真理以外的智慧,是理外之智。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的定义,注解的人很多,你拿来对照看看,那些跟我所讲的差别在哪里?是真理的智慧呢,还是理外的智慧?

  理外的智能,就是收集很多资料堆砌在那边而已;真理的智能,数据可能用的不多,但会一直把你的心性或真如本性,孵化、引发出来。所以说,无有理外之智能证入真理的本身,同时也无有智慧之外的真理,能被法界大智所证入。真理跟智慧是一不是二,此即「法界智」证「法界性」,「法界性」为「法界智」所证,法界智性,无二无别。

  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

  这里讲定慧,原文本身后来经过传抄,可能产生一些笔误。「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寂照」跟「寂而常照」是不是一样的呢?所以「法界寂照」应该是「法界寂体」的笔误,提供你做个参考;因为这两个解释法都可以通,但是方向不一样。

  假如你把「寂照」当做一个东西的话,意思就是那个「寂」本身就是一直在发挥照的作用。就像火,它本身有光,所以就叫火光一体。其实这火的本体,若讲「寂体」,那就是火的本体。再看「寂而常照」,应该要讲火的一种光照作用,这个照就等于光照的意思,两种解释都可以通。不过从文字学上来看,应该讲「寂体名止」才对。既然这样,我们就看一下。

  按照「寂体名止」的讲法来看,法界本体存在的本然现象,就是「止」的状态。这个本然的存在,它的本身就是经常的、恒常的在发挥其运作跟运行的作用。这就是「照」的意思,运作、运行就是照,这就是「观」的作用现象。「止」是本体的存在,「观」是一种运作,解法不一样,不是我们一般讲的「止观、定慧」那种解释。

  当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所运作的范围也全在法界的本然现象中,完全合乎法界体寂的状态,这就是「能观的慧」跟「所观的定」合一,能观所观合一,无二无别的情形。所以这段文字讲的是定慧,「定」、「慧」应该怎么讲,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寂照」两个字究竟是「寂照」或「寂体」呢?你可以存疑,将来你要怎么去解释、怎么去印证都可以,但是一定要理解的正确。

  又即体之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即体用无二。

  依于法界的本体而起妙用,这才称作大智;而此妙用所依的法界本体就是理。所以理就是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而它所呈显出来的即是圣迹。原来的现象,叫「圣迹」,不要把它当做多么神圣、多么殊胜不可侵犯的那种情况;本然的、无染的,就叫圣迹。依此轨迹所彰显的现象,就是妙用,其所能显的就是大智,所依的根源就是法界的本体,所以说本体跟妙用也是无二无别、也是一体的;这个地方指出,他们交融起来都是一样,都是一体的。

  这一段文字显然是结论了,后面的部份也是结论。综合起来,他跟下面两段都是结论,…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