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聖圓融觀▪P1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前提一定要先建立。我們在講席中常跟各位講,信,不只是一個信心;「十信位」就有十個信心了,我們幫你歸納一下:

  第一個、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當成佛;我亦有佛性,我亦將作佛」,先確定這一點。假如要更精進一點的話,你不但信「自己有佛性」,不但信「我即將成佛」,更且相信、肯定自己有這樣的信心:我「這一生」即可成佛。你敢不敢這樣想啊?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既然有了以上的認識,那你要信第二個「信」,信「一切境界,都是普賢境界」

  第叁,信「一切所行,都是普賢大行。」

  總結這叁個條件就是:不但相信我們自心有如來藏,同時也相信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普賢境界,更相信自己所行的一切,都是普賢大行。你把這叁個條件,經常地帶在心上,自己去觀照它,這樣才能叫做真正的菩薩。

  二、又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稱解起行,行不異解,則解行不二。

  其次,行者必須借著了解性的穿透,真正了知到法界存在的真正狀態與軌迹,才能如實無誤地發起實踐。這個實踐,不論舉手投足或思維瞬目,都是普賢大行。若真能依于此了解性的展開而力行實踐,則其所行必然都在其所穿透的法界本然狀態中。如是則所了解的與所實踐的,都是同一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兩者無二無別。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能起、所起是一非二。前面是分開講,這裏是倂起來講,看你能不能體會到。

  我們「行者」,這裏簡單地跟各位作個定義。「行者」兩個字,有別于一般的學生。學生對老師,是師生之間的關系,行者跟師父是師徒的關系。「行者」是一個修行人所具備的條件,它跟學生所具備的條件不一樣。

  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是,老師所教的,學生完全接受,然後成就老師所指定的目標;但是修行者對于師父,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比較複雜了。他對師父要完全地接受,但不是接受知識性的東西,而是接受師父的摧毀。

  師父首先要摧毀你的我執、你的法執,這個你必須有所認知。老師對學生不會摧毀,他要保有你,這叫「愛的教育」。他會去呵護你,增長你的自我,讓你的自我充分滿足,然後讓你去發展心目中的理想。可是行者的師徒關系不是這樣,弟子要接受師父所摧毀的那個部份,要毫不條件地整個接受。

  自我要完完全全地被摧毀,然後才依循本身的條件基礎,去發展和建立自己所應該成就的法身;到了這個階段,你就不一定完全依照師父所做的、所教的或所行的了,這點一定要弄清楚。

  在摧毀的階段,舊有的我執、法執,絕對要由師父來幫助你摧毀掉;假如這個部份不幫你鏟平,你難以進行真正的大建設。所以,行者(弟子),他所接受的是這個自我被摧毀的部份,而他要建立的那個部份,就不是由師父來幫你定義的了。

  一般的師生關系中,老師是絕對要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的,但是修行人的師徒關系,師父絕對不幫弟子建立東西。所以你可以發現一種現象,幾乎每一個大成就者,弟子絕對不按師父的路徑走。

  達摩祖師講「壁觀法門」,慧可二祖講「安心法門」,叁祖僧璨講「信心銘」,四祖「守一不移」,五祖「守本真心」,每個法門都不一樣,絕對沒有弟子非依照師父不可。六祖不依五祖,六祖講的是「見性」,法門不同。「我像我師父」,只是「像」而不是直接變成師父那樣。而我們現在卻是每個人都要變成師父那個模樣,這就弄錯了。師父不可以有這種想法,弟子更不可有這種想法。

  我們強調過,你要學的是「覺悟的那個東西」,而不是學「覺悟的那個人」。那個人怎麼覺悟的,你不可能跟他一樣,絕不可能;但是你看今天的佛教社會,通通要你這樣去學,那是很危險的。你自己一定要在這個關鍵點上,很明確地知道:「覺悟,到底是什麼?」

  心靈方程式,人人不同,絕對不可能完全一樣。可是現在佛教的教學法,一直希望大量生産,然後快速地普遍營銷,因此你會發現有很多的佛教廣告,信仰的人好像也很多,但問題是,真正能啓發你出離叁界、啓發你了生死的,又有多少?

  你可以感受得到,作爲一個真正的佛子、真正的行者,不是那麼容易。各位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象形者,而不是像個學生。將來你有機會指導大衆、指導下一代人的時候,你也要像個師父、像個善知識的樣子,而絕對不要只當個老師,因爲那是世間法。

  我們對師父的恭敬,跟世間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絕對不一樣。進入佛門就是要了生死,如果這件事不能掌握到,反而只求世間的那種安慰,那麼這個殊勝性和神聖感,就會整個地崩潰、消失了。

  各位在這裏要有深切的體認,不管你對佛法了解多少,既然進入了佛門,這就是第一個必備的條件。不要用眼睛去看別人怎麼樣,你一定要用慧眼觀照自己,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叁、又以智是理用,體理成智,還照于理;智與理冥,方曰真智,則理智不二。

  智慧是理則的妙用,是把理運用出來,你體驗到理則的存在與作用,才能發揮出智慧的力量。

  我們注意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智慧的力量與作用,事實上還是在理則的本身上面發揮的,智慧不會單獨跑到外面去。世間法有可能讓你異想天開,尤其寫劇本的時候,愈不近人情的劇情,觀衆愈多,收視率愈高。爲什麼呢?因爲它就是那麼新奇而讓你想象不到,那樣的劇情才會暢銷。

  這就是說明腦筋運作的,他會離開事實,但是依于智慧所運用的,絕對是事實的本然現象,是法界中的事情。所以你不用把智慧看的虛無缥缈,看得很玄妙。智慧一點也不玄妙,他完全是在平淡之中,呈顯出殊勝的意義。

  如是,智慧跟法界存在的軌迹相冥合,這時候我們才能稱之爲真正的智慧。這就是能證的大智跟所證的法界本體狀態相合一,無二無別的情形;即能證、所證是一非二的狀況。這一段講的就是能證、所證,也就是前面講的文殊。普賢。前面是分開講,這裏是合並講,互相圓融。我們再往下看。

  故經雲:「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無智外如爲智所入。」

  所以經中稱:「無有理外的智能,能夠證入真理的本身。」沒有「理外的智慧」那種東西,所以你再怎麼用腦筋、再怎麼聰明絕頂也不能證得。你想要證得真理,只有用真理的智慧。所以古來有很多人,很會解說殊勝的境界,但是他卻沒有辦法證得,因爲識性太發達,他不是把這種識性用在世間法上或用在社會上,而是用在佛教經典上。可是這個佛教經典,經過他聰明才智的運用,還是屬于世間法,那是「理外之智」,所以他始終不能證入。

  你用理外智要證入這個法界真理的本身,絕不可能!所以那些佛學專家們,爲什麼不能了生死,就是用「理外智」的原故,那不是真理的智慧。你用理外的智慧,用世間的聰明才智、世智辨聰來求證佛法,無有是處。

  譬如佛法要我們去感受「空性是什麼?」乃至于要讓我們去證入空性的境界,但佛教史不講這些。空性智慧是真理的智慧;有的人講了很多空性的定義,卻都是真理以外的智慧,是理外之智。像〈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定義,注解的人很多,你拿來對照看看,那些跟我所講的差別在哪裏?是真理的智慧呢,還是理外的智慧?

  理外的智能,就是收集很多資料堆砌在那邊而已;真理的智能,數據可能用的不多,但會一直把你的心性或真如本性,孵化、引發出來。所以說,無有理外之智能證入真理的本身,同時也無有智慧之外的真理,能被法界大智所證入。真理跟智慧是一不是二,此即「法界智」證「法界性」,「法界性」爲「法界智」所證,法界智性,無二無別。

  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觀」。觀窮數極,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

  這裏講定慧,原文本身後來經過傳抄,可能産生一些筆誤。「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觀。」「寂照」跟「寂而常照」是不是一樣的呢?所以「法界寂照」應該是「法界寂體」的筆誤,提供你做個參考;因爲這兩個解釋法都可以通,但是方向不一樣。

  假如你把「寂照」當做一個東西的話,意思就是那個「寂」本身就是一直在發揮照的作用。就像火,它本身有光,所以就叫火光一體。其實這火的本體,若講「寂體」,那就是火的本體。再看「寂而常照」,應該要講火的一種光照作用,這個照就等于光照的意思,兩種解釋都可以通。不過從文字學上來看,應該講「寂體名止」才對。既然這樣,我們就看一下。

  按照「寂體名止」的講法來看,法界本體存在的本然現象,就是「止」的狀態。這個本然的存在,它的本身就是經常的、恒常的在發揮其運作跟運行的作用。這就是「照」的意思,運作、運行就是照,這就是「觀」的作用現象。「止」是本體的存在,「觀」是一種運作,解法不一樣,不是我們一般講的「止觀、定慧」那種解釋。

  當觀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他所運作的範圍也全在法界的本然現象中,完全合乎法界體寂的狀態,這就是「能觀的慧」跟「所觀的定」合一,能觀所觀合一,無二無別的情形。所以這段文字講的是定慧,「定」、「慧」應該怎麼講,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寂照」兩個字究竟是「寂照」或「寂體」呢?你可以存疑,將來你要怎麼去解釋、怎麼去印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理解的正確。

  又即體之用曰智,即用之體曰理,即體用無二。

  依于法界的本體而起妙用,這才稱作大智;而此妙用所依的法界本體就是理。所以理就是法界存在的本然現象,而它所呈顯出來的即是聖迹。原來的現象,叫「聖迹」,不要把它當做多麼神聖、多麼殊勝不可侵犯的那種情況;本然的、無染的,就叫聖迹。依此軌迹所彰顯的現象,就是妙用,其所能顯的就是大智,所依的根源就是法界的本體,所以說本體跟妙用也是無二無別、也是一體的;這個地方指出,他們交融起來都是一樣,都是一體的。

  這一段文字顯然是結論了,後面的部份也是結論。綜合起來,他跟下面兩段都是結論,…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