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掉,你愿不愿意?大家都愿意!但脑筋不愿意。
因为脑筋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把那个假我建造起来了,而这个假我已经拥有它的既得利益,跟他的生存模式。现在真我如果要把这个既得利益跟生存模式完全给破除的话,新的痛苦又会产生了。各位能不能体会到这一点,能不能下定决心,把假我给破除掉?这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是发心的真实义。
无明就是脑筋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傀儡自我,你已经感受到六根所具足的真我被压抑着,现在要把这个不正常的状态恢复过来,把假我推翻掉,让真我当家作主,这才是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百千万劫难遭遇啊!听了好多佛法终于等到了,这还得要有因缘力,而今算是成熟了,现在一泻千里,统统把它表达出来给各位了。
第2节 二圣法门互相圆融
原文
二圣法门互相圆融者。
一、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来藏,非菩萨故。
二、又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
三、又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不二。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
又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
又即体之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即体用无二。
译解
二圣法门互相圆融的状况。
对于法界的本然相状,要想正确地掌握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心」,假如没有「信」,就不能如实了知法界的本然状态,但是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法界呈显的轨则或现象」上,此即能信、所信合一,否则就不是正确的信,它仍有向枝末或向虚幻中求的邪知见存在。
「是一非二的真相」行者若不能信,或其信心不能建立在「人人皆有佛性、自心有如来藏」的基础上,则不能称为真正的佛弟子,不算真正的菩萨。
其次,行者必须藉由了解性的穿透,真正了知到法界存在的本然状态与轨迹,才能如实无误的实践。
这个实践,不论举手投足或思惟瞬目,皆是普贤大行。若真能依于此一了解性的展开而力行实践,则其所行必然能与其所穿透之法界的本然状态相契合。如是,其所解与所实践者,亦皆同一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两者无二无别。
由于智慧是理则的妙用,体验到理则的存在与作用,才能发挥智慧的力量。所以智慧的力量与作用,还是在理则本身上面发挥的。如是智慧与法界存在的轨迹相契合,才能称为真正的智慧。这就是能证的大智与所证的法界本体状态相融合一、无二无别的情形。所以经文里面才会说:「无有理外之智慧,也无有智慧之外的真理。」能被法界大智所证入。这是「法界智」证「法界性」,「法界性」为「法界智」所证;法界智、性,无二无别。
再次,法界本体存在的本然现象,就是「止」的情境。这个本然的存在,其本身就经常地、恒常地在发挥运行的作用,此即「观」的作用现象。当「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时,其所运作的范围,也都全在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中,完全合乎法界体寂的状态,这就是「能观之慧」与「所观之定」合一,无二无别的情形。
最后,依于法界本体而起妙用,谓之「大智」;而此妙用所依之法界本体,就是「理」。所以「理」即是法界存在的本然现象,而其所呈显出来的就是圣迹,依此轨迹所彰显的现象便是「妙用」,其所能显的就是「大智」,所依的根源即是「法界的本体」,所以说「本体」与「妙用」也是无二无别。
要旨
本节及以下二节皆属结论。于中环环相扣,皆言本自具足。
行者修行的问题关键,在于分散于事相中,无法将之销归自性。清凉国师的这篇论文,依理剖析,环环相扣,悉能令入佛智,无非在于「能」、「所」之间,是一非二;无有一法能自外于法界,亦无有一法不为法界所涵盖。然此情境真实存在,行者却无以会之,故大圣悲悯而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悟入此一佛知佛见也。
讲述
现在讲文殊跟普贤这两个主要因素互相圆融、互相融通的状况。
先了解文殊的结构。前面已经就文殊的三个要素「信、解、智」,跟普贤的三个要素「理、体、行」,三个三个各自交融的情况剖析过了。前面所讲的是各别的,然后属于文殊的那三个部份又自融为一体,属于普贤的三个部份也自融为一体,这是各自圆融;现在则轮到文殊的三要素与普贤的三要素彼此交融了。
一、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来藏,非菩萨故。
首先讲到信,即能信跟所信的部份。也就是来谈文殊的第一个因素和普贤的第一个因素,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状况。
本然的现象,叫作「法界」;「方知法界」翻译成白话是说:「才明白一切的本然现象是什么」。我们常常把「法界」挂在嘴上,却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说:「众生心念所及」或「心里所想」而显现出来的那个部份,叫作「法界」。
这样讲似乎还太抽象,这个「心念所及」或「思考所及」的范围,可以说任然是我们眼见色、耳闻声的六尘境界。这六尘境界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我们对于这个生活中的本然现象,在文字表达上有一些不同,如「本然相状」、「本然状态」或「本然现象」,其实它们的意义都一样。只是一开始我们希望透过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知。
这个「本然现象」,跟我们所讲的「历史事相」有点不同。之前已经跟各位提过,「历史事相」是指我们所见到的某个片段、某个重点,而「本然现象」则包含了整个过程。我们的脑筋只能抓取某一部份,就那几个重点而已。但「本然现象」则是一时俱呈、全部映现的,是我们可以透过整个生命去体会、去觉察到的。
我说过,你用脑筋可以压抑自己的意根,乃至于连其它五根都压抑下去,然后让六根的实际生命,全盘交付给脑筋指挥。换句话说,就是让真实的生命,生活在那个虚幻生命的控制之下。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空虚、无助与寂寞感,他所过的生活以及他的生命历程,必定是颠倒而不正常的。佛陀开示的很清楚,他要我们转过来,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体验整个生命与生活,而不是只运用生命的某一个部份。
要知道,古代所运用的词汇和言语,跟现代不一样。我们要把这种语言的模式整个转化过来,不光只是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过去是文言,现在是白话,即使现在讲的比以前更「白话」,大家还是看不懂,因为你没有把里面的内涵,真正发掘、表达出来。那么,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如何去掌握呢
透过「法界」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情况来跟各位作说明。
释迦牟尼佛在讲经弘法的当时,因为是口语、口头上的宣说与教化,所以也是运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白话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讲的,不会是很文诌诌,或很拗口的。他是跟一般的平民在说法,所以讲的时候,不可能用很高等层次的文学表达方式。可是我们现在看到任何一部佛经,为什么都是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一个是时间演变的关系,一个是整个翻译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的问题。换言之,这就是经典记录者和译经家、文学家等的杰作。
一方面,经典的记录者把当时释迦牟尼佛向一般老百姓所讲的那种言语给文学化了;另一方面,能够把印度的语言文字翻译成中文的那些翻译家,本身也具有很高度的文学素养,所以在译经的过程中,也会一直将经典文学化。而我们现在再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很容易会从文学的角度进入,而不是从一般老百姓那种实际的了解层面下手。于是佛法就愈讲愈玄虚,结果都浮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去了,到最后不知所云。这不仅仅是在中国而已,印度也曾经发生过同样的情况。
佛法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东西,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用这种新一代的、平民化的语言来讲,当然没有什么不妥。有些老学究不赞同,他会问:「什么叫存在的本然现象?哪一部经典讲过这些话、用过这些字啊?」我们要面对新时代,要把真正的法义给呈显出来,那就有必要运用现代的语言演绎、诠释一遍。各位在这种新的语言表达上,也要具备真正的认识,切莫产生偏差,而要能够真正的信解。
在这里它提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心」。前面这一句「要因于信」,先勾勒出「前提性」。意即我们对法界的种种现象,若要能够真正掌握而不产生偏差的话,必须要有「信」作为前提,必然得由这边来下手。所以学佛首重建立信心,没有信心不算。这是第一个重点。
若无信,则不能如实了知法界的本然现象,但是这信心,假如不是建立在法界呈显的轨则或现象上面,则这个信心就不是正确的信。要知道这个「信」讲的是什么?就是要信「法界存在的现象」,还要信「它所呈显出来的轨则或者现象」,要信这一个,信到别的地方去没有用。
现在很多人说:「我信!绝对信!那个观世音菩萨实在太灵了!」这叫什么信呢?这个我们所讲的「信」差太远了。你信观世音菩萨很灵,这跟信石头公很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信」都属世间的,而非出世间的。
出世间,是你要「信」整个「法界」,要有这个宏观的基础跟立场。假如你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那么它仍然有向枝末,或者向虚幻中求的邪知见存在。所以说「信不信理,信即为邪」。这就是能信、所信合一,是一非二的真相,故能所不二。
行者若不能信,或者你的信,不是建立在「人人皆有佛性、自心皆如来藏」的这个基础上,你不信自己有如来藏的话,那这种信、这个人,就不能叫作菩萨了。
佛法基本定义规范的很清楚!你到底信什么?你要是具备了前面所说的这个条件,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菩萨。所以你想要成就为一个菩萨,在这里可以发现「能所不二」;你有能信的心,而这能信的心,所信的就是法界,就是相信自己有「如来藏」,而且每一个人都具有「佛性」…
《三圣圆融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