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聖圓融觀▪P14

  ..續本文上一頁思議解脫境界」。你用這樣來修行,也是一樣直接契入、直接成就。

  這當中沒有規定一定得經過多久的時間,修多少法門?沒有!直接從這裏下手,直接就在這裏成就。你有沒有感覺到,這樣一個法門講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講衆生相四個階段的時候,曾跟各位說過一個前提,講「十法界」,有所謂「四聖六凡」,經過種種分析,大家都了解「四聖」是指什麼——聲聞、緣覺、菩薩、佛。你知道聲聞乘修的是四聖谛,緣覺乘修的是十二因緣,菩薩乘修的是六度萬行,那麼,佛乘修的是什麼,你知道嗎?大概不知道吧!

  這四個叫「四法界」,你從邏輯上去思考,既然前面叁個都有他們的修法,那佛乘要修什麼?假如按照一般社會的概念來定義,圓滿菩薩的因行就可以成就佛果,這樣的話,佛乘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修法了,以爲只要經過菩薩階段,就能夠成就佛乘了。

  按照這種邏輯系統,那麼要成就菩薩,不就要先成就十二因緣法德緣覺?同樣地,成就十二因緣法的緣覺之前,不也要先成就阿羅漢的部份?換句話說,你一定得由六凡修了四聖谛的阿羅漢,然後再修十二因緣法的辟支佛,再修六度萬行的菩薩,等所有部份都圓滿了以後,才能成就佛果了?

  佛教可沒有這樣講,他是說從凡夫發四聖谛的心,那就是聲聞;發十二因緣的心,就是緣覺;發六度萬行的心,即爲菩薩。那請問你,要發什麼心才能成佛呢?沒有了!都沒有人講。其實不是沒有人講,善財童子早就告訴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能成佛了。

  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什麼?就是那個能讓我們直接進入佛果的部份。要成佛不難,一生成辦;不但一生成辦,而且當下就可以成就,所以說「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成佛?這個法門很快!所以「華嚴」的經法特別強調這個部份,因此我們把華嚴教稱爲「一乘不共別圓」,原因即在此;直接的,你的下手處就是成佛的部份,所以最後就說「一生不克,叁生必圓」。

  然而你要知道,想成就菩薩的六度萬行,也沒有那麼簡單。菩薩的六度萬行,你說一生要成辦,絕對不可能。布施能否圓滿波羅蜜?持戒能否圓滿波羅蜜?不能!那你想要六度萬行可就難了,但是要成佛卻可以很快。

  我們跟各位講過,在中國的祖師大德當中,最少可以算出兩千個成佛的紀錄。然而要在這一輩子裏面,圓滿六度萬行的,大概一個都沒有,所以你說要成佛應該不難吧!這就是佛乘的法門,我們謂之爲「一佛乘」,禅宗修的就是這個部份,當下即可成就。

  這個理論,這一個佛法的本體,他根本所說的部份,古來很多大德都沒有提到;你看某某大師講的一大堆文鈔,就沒有提到這部份。我們從其它經典來看,《法華經》上面就提到這部份了。它講「叁乘」,長者要從火宅裏面,把小朋友度出去的時候怎麼辦呢?長者告訴小朋友:「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是這樣子把小朋友騙出去的。

  出去之後,長者並沒有給他羊車、鹿車、牛車,反而是給大白牛車,那個「露地大白牛車」即是「一佛乘」,而羊車、鹿車、牛車代表的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不過《法華經》上講的佛乘,並非「一乘」,而是「共教」、是「同教」、「圓教」,所以稱之爲「共同圓教」。而《華嚴經》講的則是「不共別圓」,不共教、別教、圓教。它跟「法華」不同,他直接就觸及成佛的部份了。其中最明顯的部份就是「離世間品〉跟〈入法界品〉,所以你可以看到清涼國師在〈叁聖圓融觀門〉裏面引用的都是〈入法界品〉的資料,道理在這裏。

  若合叁聖法門以爲經目者。

  普賢是「大」,所證理體無不包故。

  文殊是「方廣」,理上之智爲業用故。

  有關「經題」部份,有時間再詳說。先看第一部分,講「大方廣」,普賢是「大」,文殊是「方廣」。大是指「體大」,是指所證的理體窮盡法界,無一法不包括,所以只要見得普賢,所得法門即不可窮盡。見到普賢不是指「看到普賢菩薩」,而是「證得普賢境界」。法界理體一證入,則一證一切證,全部都證得了,是這個意思。

  文殊是「方廣」,是相大、用大。這地方要提的就是這個「用」、無邊業相的這個妙用;所發揮出來的智慧,十法界中無邊業相的妙用。在世間人的眼光裏,一講到業,就認爲是痛苦的、不好的、挫折的,而在整個法界裏,卻沒有痛苦、歡樂的這種區別;痛苦和歡樂是我們區分的,事實上,它都是本然存在的一種現象。因此,所謂「用大」是指你對所顯現出來的這個相,能夠如實了知。

  我們常常會覺得奇怪,爲什麼菩薩示現給我們看,會變成那麼窮、那麼苦的相?誰規定菩薩現給你看,一定要長得相貌堂堂、叁十二相莊嚴?告訴你,即是菩薩現出這般實相,你也認不出來,你不相信那就是菩薩。

  菩薩所示現的,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他一樣有痛苦、有災難!但是我們跟菩薩的差別在哪裏?菩薩的痛苦跟災難僅止于痛苦和災難,他沒有延續,他也不以爲苦;我們則會造出無窮無盡的後遺症,那就是所謂的二度傷害。

  我們沒有看到法界的真實相,菩薩面臨痛苦跟災難的境界,他完全接受,不會再把它投射出去;衆生則會馬上把痛苦跟災難反射出去,這種反射就是我們所謂的「怕」。怕什麼?「怕病!」病可怕嗎?病不可怕!「怕死!」死那麼可怕嗎?人人都要死啊!就死那麼一次嘛!有什麼好怕的呢?但是你要知道,如果因爲怕死,這輩子你就永遠陷在痛苦裏了;若是不怕死,那這輩子當然就既愉快又自在了。

  佛法常提醒我們:「放下生死!放下身心世界!」這不是口號,你若放不下,那個死的、病的陰影,會一直侵襲著你。菩薩他放下了:「病,來就來嘛!大不了一死喽!」菩薩會去享受病苦,而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怕病苦。所以死亡來臨的時候,菩薩會接受它、歡迎它,然後跟著它一起走了,新的生命就重新誕生了。而我們不是,死還沒到就怕,怕到死來了,就「怕死」了;其實死還沒到,卻怕死了!

  這就是我們心境不同于菩薩的地方,所以這個「用」,我們也無法像菩薩那樣地展開。譬如「境」,有很多好的情境,你會接受它,菩薩也接受它。學佛人往往很討厭「境」,稍微有點福報,就開始怕了,因爲恐怕業也會跟著來。另一方面,樂境來了,你就忘了自己是誰,或者怕這個樂、這個福報很快就失去了。

  你怕什麼?苦的你也怕,樂的你也怕,患得患失的心那麼重,這學的是什麼佛?菩薩不會這樣,他來者不拒,樂福、苦難照單全收,這叫平常心。所以我們的業用,沒辦法像菩薩那樣徹底跟清楚。這部分請大家仔細去體會一下。

  又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爲所證故。

  文殊、普賢二俱「華嚴」。

  再來,大方廣叁者,又可通歸于普賢,爲什麼呢?普賢之理,包含體及妙用,所以說「通是普賢,理含體用,通爲所證故。」不論是體、事理、是用,都是所證的境界,其中一點點缺陷也沒有,所以通通歸屬于普賢。而文殊、普賢這兩大因素,有通通是華嚴。

  「大方廣」前面已經講過,現在來談「佛華嚴」的部份。

  萬行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華,用嚴本寂體故。

  「華嚴」是因地的行,用爲趣向佛果目標,所以稱爲「因華莊嚴」,這是因爲因地萬行,皆用來全面趨向佛果之位。其中,文殊與普賢的信、智、解、行等,都是因地的華行,用來作爲趨向莊嚴、本然存在的狀態;不是已經達到了,而是趨向目標,趨向本然存在的狀態。這個趨向,就有用「法」、用「菩薩的因華」來莊嚴佛果地的意思了。而那個存在的本然狀態,則是指普賢性德中的「本寂體」,本來的「寂」。「舍那是佛」,就是盧舍那,即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指佛果。

  佛果表示以上種種因行,都已達到圓滿的境界,並證得了普賢的本寂體,圓滿了文殊的無方妙用。文殊、普賢兩者皆屬「華嚴」,「華嚴」是因地的行門,屬于因行的部份。我們講「佛華嚴」叁個字,就是用法來莊嚴佛的果地、用菩薩的因華來莊嚴佛的果地。

  那麼菩薩的因華是什麼呢?所謂「沿用于俗方」,就用一般世俗的講法,叫「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展開來說,在〈心要法門〉梩所講的不是這個,而是指「關鍵性的地方」。何謂「關鍵性的地方」?即身爲凡夫,應該怎樣超凡入聖,轉爲佛的果位?關鍵在哪裏呢?

  你知不知道凡夫與聖人的差別何在?凡夫就是顛倒倒,佛果則是不顛倒。換句話說,我們要把顛倒、不正常的轉變成不顛倒、正常的。你要怎樣一次就轉過來?那叫「因行」;你從確定自己可以成就,到認知可以成就,乃至于這樣去進行,把它轉過來成就了。

  這部份就是文殊的「信、解、智」,你要轉什麼過來呢?即普賢的「理、體、行」,從不正常的轉爲正常的,從沒有信心、不知道,把它轉爲信心具足、了了分明,而且開始進行。這當中,你一次就轉過來了,這叫「因華」,一轉過來就證入了普賢的「理、體、行」,一契入便當即成就。這個法門的殊勝、快捷、便利,也在這個地方。

  現代人對佛法沒有探討到這個核心,甚至有人說:「在這裏沒辦法修行成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才能成就啊!」告訴你,這種人就是不了解核心的問題。你若能把這個核心問題給提出來,當下進去,一次就轉過來了。所以古代的大德爲什麼二十一歲學佛,二十五歲就可以入涅槃?因爲他抓住了要點,馬上轉過來,馬上就成就了。要花多久的時間啊?不用啦!「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活了這麼長,什麼叫迷惑顛倒還要去問人家:「什麼叫正常的?」不講還好,講了更迷糊!盡管你這樣修,不要說二十五歲,即使修到二百五十歲,也不能成就,因爲你一直不知道目標在哪裏,更沒有修行的過程。要知道,菩薩的因華具足,很快便可成就。你若懂得其中的要領,就叫「萬行披敷」,整個的萬德莊嚴也展開了、窮盡了。

  六度萬行是展開的現象,這當中有一個總…

《叁聖圓融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