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本尊叫馬頭明王,或者叫時輪金剛,或叫什麼大威德,夜摩天,都是這一類的。那你修了,那大威德表示什麼?就是大威德啊,我也知道大威德,你也知道大威德,大威德在你的生命因素裏頭表達的是什麼?你不知道。所以你修一百輩子也無效,而且你要搞錯就墮落了,就墮落了。
它不是這樣修的,你修這一法,比如時輪金剛,它表達你生命中什麼因素?慈悲包容,或者救難,或者增加生命的活力?你一定是屬于這一面的,你應該有一個,那你把生命因素跟空性來結合,直接在結合的當下,直接就成就了,那個成就就是成佛的成就。
今天你那個生命因素沒有,空性也沒有。說實在,你有沒有證空性?你有沒有證空性,因爲你連破無明都沒有,怎麼證空性?那結果兩頭都沒有,那我請問你怎麼修?你拿一個“沒有”去跟一個“沒有”去怎麼合一?那不要修,那本來就沒有你修不就多余了嗎?你要拿空性跟你的生命因素相結合,它會起作用的,那個作用可以普遍、盡法界、盡虛空界去饒益衆生的。
你現在沒有東西啊,空性沒有,生命因素也沒有,那你怎麼去合一?你就看一個相,拿著一個有名的法王、不得了的成就者給你灌頂修持。我不是否認,也不是批判,但是你要知道你要修什麼,你這個叫做“趕熱鬧”,忙忙碌碌在爲誰忙?你根本沒有目標嘛,不對!
把目標弄清楚,空性一定要有,修那種密法當然是大法,沒有錯。但是,你假如沒有生命因素的話,空性要幹什麼用?一定是跟你的生命因素相結合,合一直接就成就了,那個佛的佛名號就出來了。
那現在你沒有啊,尤其是兩邊都沒有。告訴各位不要盲目,不要迷信!那就人家罵我們佛教徒的“迷信”“亂拜偶像”的那一種。我們不是叫你拜偶像,這是一個修法。因爲透過空性我跟各位附帶提這個部分。
好,“會主”的部分。
以後《華嚴經》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入定,入定。
入定的部分我們也跟各位解釋一下,佛爲什麼要入這些定,在各種不同的地方入各種不同的定,講不同的法。講哪些法,我們就不詳細跟各位地講了,現在我跟各位介紹入定的部分。
第一個在最前面,第一品經的時候,佛就入“毗盧遮那藏身叁昧”。這就是第一品第一會所入的定。
第二會他不入定,因爲文殊師利所講的,第二會講的是十信位。十信位不入位。在六位行法,華嚴講的是六位行法,十信位不算位,這個因爲十信位在《華嚴經》裏,不叫入流,不叫入流,十信位只是准備階段,你還在新兵訓練中心訓練,還沒有開始挂軍階上戰場,還不算,所以呢不入定,不入定。
華嚴的這個標准是非常的嚴格,標准非常高。
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講。我們有“禅、淨、密、律”那個圖,“禅、淨、密、律”這個分法大家知道嗎?我們北傳佛教,行法有四個,一個禅法,一個淨土,一個律宗戒律,一個是密法,叫“禅、淨、密、律”。這四個法,你看到,有沒有圖?就這個圖,我們先看這個,這個圖,我是簡單的做啦。當然你要是把八大宗派或者是叁大語系統統並進來啊,都可以。
我跟各位講,我用這四個來做說明。我們看,比如說禅,跟其它叁個都不交的,都沒交集的,這叫外道禅,要注意哦。淨土跟其它叁個都不相交的,那個淨土叫外道,叫天堂、天國思想。戒律跟其它叁個都不相交的,那個戒律叫惡戒,因爲外道也有戒,狗戒,蛇戒,雞戒,那個都是外道惡戒,睡覺不睡覺,一只腳站著一只腳縮起來,那個不叫雞戒嗎?對不對?外道惡戒比丘,有這種啊,修那個法可以怎麼樣怎麼樣,那叫惡戒,那個律跟其它都不相交的不算。密法也是一樣。你假如跟其它都不相交那個都外道密。所以很多人在修一個法,自許啊,自已表楊自己“多麼殊勝”,到最後他變成外道他都不知道。
你弄清楚啊,那這四個都相交的地方,有沒有?就中間的那一塊,黃色的這一塊,這個就叫一佛乘。從這個地方“禅、淨、密、律”都會承認的,所以啊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範圍。
從這裏擴散出去,無所不包,無量法門。所以你看到,它最小的地方,也是最重要、最大的地方,你就從這裏看到。現在你不管把所有全世界的分成多少個宗派、多少個宗教,它都可以這樣相交集,它有這核心在。
我們華嚴教你的就是這個核心,所以在這個核心裏頭你什麼法都可以修。
你說“華嚴密法有沒有傳承啊?有沒有灌頂啊?”你不要見鬼啊,絕對有啦!你的密法假如跟華嚴不交集,那不叫密法那是外道,邪魔外道的密法,你知道嗎?絕對有交集的。那既然有交集,在華嚴宗本身的傳承裏,它就是有這個法了,所以你承認不承認你是這個宗派之下的一員大將。假如是的話,這個法你可以修。我們在這裏跟各位談的很清楚,很清楚。
《華嚴經》是所有大乘經典裏頭第一部提到毗盧遮那佛的,後來的密法也是以毗盧遮那佛爲本師,那你就知道所有密法都從《華嚴經》出來。所以你學《華嚴經》,你是華嚴宗的弟子,就當然得到密法的傳承。所有的密法都以《華嚴經》,我告訴你,原始天尊啊,《華嚴經》是所有密法的原始天尊。你看從這個圖裏就可以看到了,這是法上的傳承,你一定要撐握到這一點。
這是第一個,我們談到“毗盧遮那藏身叁昧”。
第二會的這個,這個,文殊菩薩不入定是十信位啊。那這個地方我還要跟各位講,因爲談到這裏,這個十信位,爲什麼在華嚴裏不入位呢?華嚴是講六位行法。六位啊,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跟妙覺位,這樣六位,十信位不算。
但是,小乘佛教,證阿羅漢的時候,證阿羅漢,假如說破我執證阿羅漢,相當于《華嚴經》裏頭的七信位,這很槽糕啊。假如破法執無明的話,證九信位,九信位,雙破我執法執的阿羅漢是九信位。
那換句話說,破我執得七信,破我執又破法執才得到九信,連十信位都沒有,爲什麼?這個還要經過十信位,擴大。也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那一個加行位,透過加行位,把心量,我們俗話叫心量,在華嚴來講叫心志,志願要擴大,不能夠自我解脫就好了。自我解脫,只是解脫沒有錯,但是對衆生沒用,衆生要起作用,心志要擴大。
擴大以後,擴大的時候啊,還有很多法門要修學,知道嗎?自己在家裏煮飯,自己吃沒問題,你要出去開餐廳,不能把家裏的廚房那套設備拿出去,對不對?那不一樣嘛。你家裏的廚房和餐廳的廚房,有哪些不同你知道嗎?告訴你,第一個,餐桌你就不夠啦,要不要准備餐桌餐椅,要不然人家來要坐哪裏吃?第二個,你碗筷也不夠,家裏才用幾個碗筷,對不對?第叁個,瓦絲爐不能那麼小,要很大,鍋子要很大,碗筷要很多,對不對?各種設備,整個那個設備,由你自己的要變成一種什麼,製度化的東西,那這一個准備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今天,假如你一發心,一發菩提心,就發廣大心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不一樣。當然我的意思不是叫你回家,一次買碗要買一百個,我不是那個意思。但是你那個心量要有這種准備,這是不同的一個領域。
所以,第十信位,叫做保任。讓你的法身慧命,你這個成長,那個心志要擴大,擴大准備完成,叫做十信滿心,你就進入法身位。只有法身大士,沒有法身小士,法身位都是菩薩。
在法身位這邊,第一個,你是舍識用根,轉識成智,完成了。在七信跟九信,舍識用根還沒有完成,可以用根,但是識性你完全斷絕,你也是完全斷絕識性。所以你只有根性也會有那種智慧,但是你因爲沒有識性,所以你基本上不能用,不能用。這不能用就像什麼?像我們有芯片,沒手機,知道嗎?你得了芯片,買來芯片沒有錯,沒有手機還是不能用。你必須要有手機,不然要芯片幹什麼?如果我這個還要可以用多少,那是你的事,你沒有手機還是沒有用,你就一定要用手機才可以。換句話說,一個真正佛法的修行者,從大乘佛法的標准來看,你必須要有芯片,也要有手機,那你的芯片才能起作用,否則你所證入的空性不能起作用,知道嗎?
這裏面就産生一個問題,“我證得空性我算不算法身?有沒有證得法身?”應該有吧,不然它不能叫做“真”嘛。它是法身沒有錯,但這個法身不能用,就不能叫法身大士。那麼他證得法身也沒錯,那麼這個法身叫什麼法身呢?
這就是我前幾次跟各位講的,佛教思想發展到這裏,對于“法身論”必須再進一步做思想研究工作的原因就在這裏。因爲這個時候阿羅漢所證得的法身啊,叫做“非人格性法身”。他沒有人格性,他只是芯片而已。那麼你要有“人格性的法身”才能用啊,這“法身”必須跟手機結合嘛,芯片必須手機結合它才能起作用,換句話說,我們所證得的法身,你沒有跟“生命”跟“人群”這部手機相結合,你的法身沒有用啊。關鍵在這個地方啊。
所以我們把法身分爲兩個,一個是“非人格法身”一個是“人格法身”。那我告訴各位,這一段話,已經把唐朝“法身論”的這種思想雛形,加以擴大出來了。這個是佛教第四期,佛教發展思想發展的一個重點,一個重點。
現在我們講到法身,那麼我請問你“阿羅漢有沒有證法身?”你說“有”。那這個法身跟那個法身一樣不一樣?我跟你講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那你說這樣講,法身是不是有多個?不是,法身還是一個。
那麼,這個裏面就碰到如來藏是一是多的問題,法身是一是多?法身是一也是多。這又是另外一個理論下去。從法身論一直發展下去,我跟各位講,佛教要寫博士論文的話,還可以寫五百篇以上,五百個,佛教光是這個部分,法身論的部分發展下去,還可以再寫五百個博士論文。
所以我才跟各位講說哦,你假如要研究這個部分,我們願意支持你,大家來做這個研究。假如你是在研究所或是在博士班的話,博士點的話,我們很希望來支持你,甚至于做博士後研究。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非常值得的。
我們佛教思想要向未來看,你不要一直研究過去啊,澄光國師啦,智者大師啦,他們講什麼講什麼啦,你去研究那些啊除非你想投胎到過去,要不然你還是爲未來設想。
因爲你爲未來的思想做開發,你對國家對社會有絕對的貢獻,而且中國現在正在複興,才要站起來而已,我們對于未來的發展,有很多的前景可以展望,這個站在我們民族性的立場,這是絕對可以發展的,而且也絕對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子。
假如各位,不管是在家出家,你想在這一方面做研究的話,我們決對支持你發展。這裏面思想的理路,非常的豐富。不但可以活潑我們個人的思維,你還創造第一手數據,同時,你可以爲我們未來的國家思想發展,思想領域,注入一股新的能量,新的能量。這個各位都可以做,都可以做。
光是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這個只是阿羅漢到法身大士之間的關系。那法身大士以後那些的思想的展開,告訴你在曆史上,一片處女地,都還沒有開發。法身大士後面,《華嚴經》裏面多了,十住位要修什麼,十行位要修什麼,十回向位要修什麼。
我告訴各位,我們國家,在建設上面非常需要這些思想,非常需要這些思想,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有絕對的幫助。因爲,這個時代是個建設的時代,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就是建設的精神,建設的精神。
最近有一本書,出來了,中國社科院出的,那個《普賢菩薩與中國文化》。當時裏面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普賢菩薩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我就特別寫這個東西,普賢菩薩是雙立法,文殊菩薩是雙破法,過去兩百年我們是文殊菩薩的時代,把我們的國家破得一塌糊塗,災難重重。現在剛好轉過來,普賢菩薩開始了,它在建設了,中國就像那只大象一樣,正在努力地建設,我們就要邁入新的紀元跟新的時代。那篇文章,我簡單地把這個部分提了一下。
而且,今天,就跟各位談到這裏。明天,再跟各位介紹以後的那幾個定是講些什麼。
《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7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