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7讲▪P6

  ..续本文上一页,活得幸福,只是这样而已。你不要把你那种的科学的那种,观念运用到这里来。你那个用在物质界,物理现象上是没有问题,我们也相信,那个效率好。

  但是因为用在人身上那个不行。很多人常常问“对不对”。我告诉你夫妻生活不能讲“对不对”,夫妻生活要讲“对不对”到最后只有离婚。你对,对又怎么样?对到最后就不讲话,对不对?所以不能讲“对不对”,夫妻,夫妻生活没有对不对,夫妻生活只有包容,不能讲“对不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跟原则。

  人生不是讲“对不对”,你注意啊,人生不中讲“对不对”。讲“对不对”的是大脑的思维跟辨证。可是以现实生活里是讲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自在不自在,和谐不和谐,不是什么“对不对”。哪有什么“对不对”,生活还有什么“对不对”,你跟你爸爸怎么样去“对不对”,对不对?爸爸说的对,你儿子再对也不对。所以夫妻、父子、母女,这种家庭生活不能讲“对不对”,讲和谐、讲快乐、讲幸福。

  你留意看看,你一讲“对不对”啊幸福就不见了,你回去再吵“对不对”看看,幸福都跑光光。为了要幸福,为了要快乐,包容,包容重要,不是“对不对”。就算你明知不对,不对你也忍“谁叫她是我太太”,对不对?那你就只好容忍,包容啊。“那你说不是我倒霉嘛?”,那你就这样转过来,“谁叫我是她先生,所以她弄错我要陪啊。”那就好了吗,这就是先生的责任嘛,是不是这样?那爸爸弄错,爸爸那个时代他不懂。所以我们常笑,以前是老人家什么都懂,现在是老人家什么都不懂,对不对?所以谁叫我是他儿子嘛,所以他不懂他弄错了当然了我就接纳嘛。

  所以我跟各位讲,养成接纳的生命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他不对,我也要接纳。所以家庭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去搞清楚,弄到“对不对”出来,那就不讲话部可以吗。那个父母亲代孩子那个孩子,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你常跟他讲“对不对”,他就不听话了。“对不对”,对了又怎样,我不回家你对好了。你是要对回家,你说吧。你只要让他回家你不要讲“对不对”,你一直讲“对不对”,既然每次都你对,我就不要回去就好了。那你到底要“对不对”?还是要他回家,那你说吗?

  所以生命的东西,大脑是管不上的了。大脑要讲清楚,生命就出轨了,对不对?你一直讲“对不对”,孩子不回家,那你对又有什么用。所以到最后,孩子就会说好吧那你对吧,今天晚上不回家吃晚饭,那你怎么办?今天晚上不回家睡觉,那你怎么办?

  所以要留意啊,大脑的“对不对”,在生命里是不管用的,不管用的。当然。那就看你的科学定律了。这个真的,各位想想看,佛教教我们的是什么?这个你要弄清楚。

  这个是前面讲的“七处九会”给我们的一点启示,经典讲的就是生命的东西。

  第三个要讲的,佛经里头一些循环,经典在讲生命的东西,它会一再一再地去过滤。像经典我们讲,这个《修因弃果分》,它是一套循环,到《托法进修成行分》是第二套循环,那个《依人证入成德分》是第三套循环。那经典啊,为什么那么啰嗦?一次又一次地讲,讲过一遍就好,为什么要讲第二遍,为什么要讲第三遍?那《华严经》一再重复这种状况,有三次,三循环,这个三循环就是讲生命的状况。

  哪些状况啊,我举个例子,当然不是这样讲,不过重点也可以这样讲。第一个循环讲大脑,这个重点,全部。第二个循环是讲四肢,身体四肢手脚的运用,这个也是生命嘛,对不对,也是身体嘛,对不对?第三个循环讲内脏器官。你去留意看看,讲内脏器官的这个部分,大概都讲理论的多了,也就是第二品一直到第三十七品这里。

  那讲那个第二循环,讲那个《离世间品》的这个部分,就有点在讲这个大脑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那个理论全部集中在一起。

  第三个循环,善财童子这个部分,就有点讲我们身体外在的这个部分,这个四肢运作的部分,要善财的童子的相来做表达。

  所以一个生命不是一句话就能讲完的,生命是很复杂的,它就某一个部分来讲的话它会构成一个系统,就某一个部分来讲构成一个系统。那在这里他有宏观的有微观的,我们在讲经典的时候,会一个一个遇到了,就会一个一个跟各位谈,怎么样宏观,怎么样微观。经典上提到,我们再谈,这是第二个部分。

  第三个呢,跟各位讲说,它每一会,七处九会,每一会都有个会主。

  这几个会主,最重要的是普贤菩萨,第二个文殊菩萨,所以第一会会主是普贤菩萨,第二会会主是文殊菩萨,第三会是法慧菩萨,第四会是功德林菩萨,第五会是金刚幢菩萨,第六会是金刚藏菩萨,第七会是如来为会主,第八会还是普贤菩萨为会主,第九会的本会是如来为会主,那末会是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会主。

  这个部分,我们跟各位讲会主当中,以普贤跟文殊为主。普贤为长子,长子啊,嫡长子啊,就佛陀的大儿子,文殊为庶男,庶男就是小儿子,最小的那个为庶男。不是说,那经文这样讲,那就普贤比较值钱,文殊比较不值钱,因为他小儿子嘛,对不对?不是,这只是语言说明,你不要分等级高低呀。文殊啊,他是般若空性的代表,般若空性的代表,普贤是佛的化身,没有空性的智慧,你不能成佛,所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那,普贤菩萨他不从这边解释。普贤菩萨他是佛的法身佛,法身佛是无形无相,你见不到。那么法身佛要把它表现成最初的原始形象是什么呢?那就用普贤菩萨来表达,所以普贤菩萨又叫做原始佛,佛的原形,我们现在叫原始佛,应该叫原形佛。原形,原始的形状,叫原形佛。那么西方人,就把它叫做本初佛,本初,最原始的佛,其实这并不表示说它比毗卢遮那佛大,各位决对不要有这种比较的心理。因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嘛,法身佛是无形无相你看不到。

  但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我要怎么样去把它表达呢?那么第一个表达的原始形状,原始形,就是原形佛啊就是普贤菩萨,用普贤菩萨来表达,所以又叫普贤王如来。那西藏人把这个普贤王如来表达没有穿衣服的那尊佛,就叫普贤王如来,原始佛,它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华严经》里头形容这一尊佛的状况,有它特别殊胜的表达法。这个部分等将来我们讲经讲到那个部分,我再来跟各位谈。这个,这个状况,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我要跟各位谈的是你把这个状况大概表达清楚,表达清楚。

  普贤菩萨是佛的最原始的一个形状就对了,那文殊菩萨是讲空性,理上的那空性的部分。普贤菩萨是从相上来讲。因此这个叫华严三圣,你要注意,普贤菩萨是表示所、存在;文殊菩萨是表示能、能感觉、能感受。当你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感受那个百分之百的存在,这个时候那个感受的能力跟存在就合一了,合一的那个状况叫做毗卢遮那佛。所以我们讲华严三圣,其实不是一就是二,一尊佛分开就是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合起来就是佛。

  因此你看,那个法藏国师,他在修法的时候就用文殊、普贤,他不用佛。当它合起来以后就是佛嘛,佛分开就两个嘛,合起来就一个。但是呢,他为什么不用佛呢?因为他要起作用,所以他用文殊、普贤,加持以后马上把佛就起作用,就是十一面观音,要消灾,要祈福,它就起这样的作用起来了。所以他用三尊的时候,就用十一面观音,来代替毗卢遮那佛。

  因此从密法的术语我们可以这样讲,毗卢遮那佛叫自性轮身,十一面观音就是正*轮身,那么观音菩萨显现的马头明王,那就叫做教令轮身,这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讲的。那你假如说用不动明王,那就可以称为,是显教这边讲的,不是菩萨来讲的,是从佛来讲的。自性轮是毗卢遮那佛,正*轮身是十一面观音,教令轮身是不动明王,也可以这样子来做解释。

  历史上还没有人这样解释,我讲给你听是第一次听到,你把它做记录就是文献。这部分是很完整的,你从这个法的正统的思维来看,它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完成的。这个以后有机会讲到密法的时候,我们再跟各位谈。这个在五十三参里头,各种行法都有,我们会遇到的,讲到那里时间会耽误很多,那可是不是几个钟头讲得完,但是我们会尽量把它列给各位做参考。

  那文殊菩萨是讲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成佛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把这个般若性空在西藏又把它叫做佛母,叫佛母。西藏佛像有那个双身抱在一起的那个佛像有没有当中有个女的,造得比较小,叫佛母,佛母就表示空性,男的那个部分就叫做佛父,看你是修哪一法,一定是把空性融入它的性德里面,它是讲这两个合一的意思。

  你不要它看成一个男的抱着一个女的,那不能修法了,你一抱上去你就昏头转向,你修那个法一定要背因果。它只是给你观想,一个佛母就是空性,一个佛父就是你修哪个本尊嘛,那个本尊的性德跟你的空性要结合,合一,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你要看成说“噢,修法可以这样两个,一个男一个女的去修。”你要下地狱,搭电梯直接到地狱,中间没有停格。它是指你修法起观时要空性跟你的本尊相结合,那本尊是你主要修的性德,那个性德要显现,关键在这里,不要弄错。

  这个,这个是指文殊空性所使用的地方是相当地广,相当地广。那么这一种,既然谈到这里,我附带跟各位讲一下,在密法里头这个叫“双修”,“双修”不是那个修法,修法是指空性直接和你生命的性德生命因素相结合的修法。我们传统的修法是透过空性的智慧,来启发你绝对的觉性,那个觉性是广泛的,是广泛的,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去激发它,所以它不特定那一个生命因素,这个叫做总持法,总持法。

  那你单修某一个生命因素,一定要很清楚,我跟各位讲。现在为什么很多人修那些法都不能成就?原因很简单,比如说你修某一个,这个在西藏来讲,叫做即身成就,你这辈子修一定成就的。可是你用的那个本尊到底所代表的生命因素是什么?你不知道,你只有一个本尊…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