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把握眼前的心念

  把握眼前的心念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據地稱王。當時有一位燕國童子,聽說趙國有很多戲劇文化和學藝者,走路的步伐很好看,便特地前往趙國學了幾年的步伐。結果,非但學不好,甚至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方式,到後來只好用爬的爬回燕國。

   這雖是一則很荒謬的故事,但是卻有很多人像那位燕國童子一樣,將本具的真如自性迷失了。本具的自性能(又可稱爲佛性)就像我們自然走路的步伐——出生後,只要是健康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他就自然學會走路。

   從嬰孩至童年,走路是一項很自然的本能。但是,那位燕國童子卻偏偏舍棄自己原來的步調,去學戲子的步伐;結果不但沒學成,反而連原本的能力都失去了。所以說,我們若想求真如佛性,一定要向原有的本性去探求。

   有一次,慈濟護專辦懇親園遊會,學生和家屬及懿德母姊們,大家都集合在操場上,由學生發號施令;家長和懿德媽媽、爸爸們則聽候號令,大家一起遊戲,連校長夫婦也參加了。學生們是那麼的天真,當需要幾條領帶時,就不分是校長或家長的,統統拿來運用;也不管彼此是否認識,大家都玩在一起。要幾根頭發,也是很高興地把頭伸出去,要長、要短,皆任君選擇;還有拿鞋帶、褲帶當道具的,也一樣不管認識與否,只要有就拿來運用,連校長的鞋子也被借走了。

   玩「兩人叁腳」的遊戲也是一樣——不分身分高低、不論年齡老幼,大家玩在一起。奔跑時,若跌倒了再爬起來,不計較輸贏,一切都由學生判定;只要衆人玩得高興就好,這也就達到遊戲的目的。

   人生與此相同,每個人若能守住這分天真,人與人之間不要有任何計較;也不管輸贏,只要盡了自己的本分就好。在人生道上,千萬不要迷失自己;不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

   學佛,首先要反妄歸真,了解自己的本性。但是,我們常會迷失自己的心念。比如說了一句慷慨話後,也許等一下就要後悔;也許因昨天的行爲或人事上的疏忽,今天就感到後悔。凡夫的人生,常會因往事而後悔,就是因爲當下的那一念沒有掌握好,沒有徹底的了解自己。因此,我們要守住當下現前的這一念。

   常有人問我:「師父,您這一生有什麼計劃?」我都會說:「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不過卻是時時把握住現前的每一秒。」因爲現前的一念若能守住,就不會做錯事、講錯話,也不會懈怠、懵懂了。

   佛陀說:「見性學道難」——因爲人經常會迷失「現前」的這一念。總之,學道不難;只因無法守住當下的心念,才會變易爲難;若能守住現前的這一念心,並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那就很容易了。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一位富家小姐,據說她也是名企業家之一。她對現實有很多不滿與厭惡感,心中有許多煩惱。她問我:「如何才能心平氣和地追求到人生的目標?」我說:「人,生活于世間,只要有所追求就不會心平氣和。」

   接著她又說:「師父!難道您不會因追求而有所煩惱嗎?」我說:「這種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爲我從不去追求任何一件事,因此,從未有過追求的得失感。」

   從上述對話中,我們不難了解:物質富有的人生不見得快樂,而過平淡的生活也不會有任何欠缺的失落感!因爲只要心境踏實,不覺得缺少什麼,就不會有追求的煩惱。許多物質富有的人們,內心永遠不滿足、永遠覺得有欠缺,這實在是苦惱無邊的人生。

   另外,還有一位小姐問我:「成功的標准,到底如何訂定?」她的問題,我覺得很奇怪。成功怎會有標准呢?人心追求的目標無窮無盡,如何才算成功呢?我回答:「當你心滿意足時,你就成功了;如果不滿足,就沒有所謂的成功。成功的意思就是滿意,成功沒有固定的標准。其實,快樂或煩惱都只是一種觀念、心境而已。」

   記得有一次,一位慈濟委員帶了七、八位先生女士來看我。委員說:「師父,他們的母親在幾天前被一位酒醉的駕駛人撞死。他們原本非常不諒解,堅持要肇事者賠償。後來,我勸告他們說:『能原諒別人就是福。』又講了許多類似的案例,讓他們的心情平靜下來,並且告訴他們:『原諒對方就是功德。把心平靜下來才能好好溝通,您們的母親也才能入土爲安……。』」

   委員接著又說:「他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畢竟,人命的價值不在于那幾十萬元的賠償費,他們決定讓母親入土爲安。後來,雙方都很心平氣和地溝通。肇事者酒醒後非常自責,而且受害家屬對他那麼寬厚,他更深感慚愧!他跪在老太太的靈堂前,至誠地忏悔說:『我一時酒醉犯下大錯,而大家竟然對我這麼寬厚,讓我非常感動。我原本是個不負責的人,喝酒後經常打罵太太。現在我要以行動表示真誠的忏悔,從今天開始,我絕對不會再喝酒,也會對家庭負起責任。』」

   我向委員說:「你能夠讓受害家屬心境平和,進而感化一位浪子回頭,真是功德無量啊!」他們其中的一位先生說:「這都要感謝師父!因爲有您平時所說的法,才使我們理智地處理這件事。爲了報答師父的法恩,我們願意捐出一百萬元,讓母親遺愛人間。」

   這也是所謂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學佛就是要學得「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以平靜的心去處理」,如果追求不盡,那就永遠不會快樂。

  跨出第一步

   時間可以使人完成大業,也可以成就個人的道業。每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後,都會曆經幼年、少年、中年、老的睥人生過程;從幼年開始是學習的階段,到了中年便是奮鬥的時期,而老年時就要享受這段人生的成果。所以說,「時間」可以完成人生的學業、道業與事業。

   合抱之木發于毫芒

   佛陀一再教育我們:人生,一定要謹謹慎慎,並以一顆最真誠的心,從開始的「因」到最後的「果」。「因」,是非常微小的東西。比如一棵生長在山中的大樹,靜觀這棵樹,必須好幾個人手牽手才能圍繞。所謂「合抱之木,發于毫芒」——這棵大樹的「因」,就在小如毫芒的種子之中。

   毫芒,是比喻最渺小、最細微之物。一棵巨大高聳的大樹,其根源只是一粒很小的種子;這個渺小如毫芒的種子(因),在山林中慢慢生長、茁壯,終成一棵高聳、巍峨的大樹(果)。大家想想,這要經過多少個酷夏嚴冬、多少歲月的累積,才能長成合抱的巨木呢?從「因」到「果」,就是需要時間啊!

   修行或學習任何事物,就像走路一樣——「千裏之路,始于初步」。不論多遠的路,一定要跳出第一步;這最初的第一步,你若不願意跨出去,就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同樣地,學佛法、世間法或任何工夫也是如此。不管要學什麼事情,一定要下定決心,付諸行動埋頭苦幹,才能學有所成。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關于修行與修道:「修」是修養,「行」是兩只腳踩在土地上走,「道」則是自凡至聖的規則,學佛便稱爲「修行」或「修道」;但是,如果只憑藉理論、光說不練,將永遠不能達成修道的目的。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佛陀的教法不是口頭上的理論,而是要我們身體力行。

   常有人說:「我已經做很多了。」其實,這種人一定沒做什麼事。因爲自以爲做很多事的人,往往太自滿自大,器量又小;就像一件器皿,裝不了多少東西就滿出來了。我們日常使用的器具,愈深容量愈大,許多東西裝進去仍有空間;人也要有這種深廣大量的心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刻刻做好事,但不必放在心上,因爲我們並沒有做成多少好事。即使如古人所說的「日行萬善」,終其一生也無法將全部的善行積微成山;但是,如果一天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成爲「惡貫滿盈」了。

   一個人平日做好事,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既然是應該做的事,就不算什麼!但你若是做壞事,那就不應該;哪怕只是一點一滴,都會破壞了自己寶貫的「人生」。

   所以,學佛一定要像走路一樣。一個人從幼年學走路到現在,不知走了多長的路,但是腳底下並沒有帶著路走;腳下若是走一步路一步路,絕對無法「進步」。我們走過的路只有留下足迹,腳上並不會染到汙濁的泥土;人的一生,應該也要如此。縱然今天赤著腳在路上行走,沾染了一些泥土塵埃,晚上也必須洗淨雙足之後才可以上床睡覺。

   總而言之,兩只腳應該走路,但不應該拖泥帶水。修行的心也應該像這樣,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做好人、做好事,謹慎于修養心性。

  自然最美

   修行學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應是「自然」。每個人來到世間,都帶有一分很美的自然之美;只要多數人受到後天社會習氣的薰習,使得習慣變壞了。若不能順于自然,則所追求的理想常會與環境相違背;只要順于自然,就是美的境界,也就是天性。

   學佛,常會聽到「反觀自性」這句話。一般人經常讓心念緣著外境奔馳忘返,不知反觀自照;若能徹底了解自性,便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修行最主要的目標。

   孔子有一回帶學生到龍門瀑布郊遊。他站在低處看到急水流花從高處奔瀉而下、溪水滾滾奔流的壯觀情景時,不禁說道:「水瀉兩萬四千尺,浪花直沖四十裏。」可見,龍門瀑布多麼壯觀。

   孔子看那雄壯的景色不禁入神,忽然間,他發現遠處有一個人在瀑布的急流中沈浮著,便趕緊要學生准備救人。正當准備之際,水中的人卻一直遊靠過來,原來他是在遊泳。他在水面上悠哉遊哉,還逍遙自地吟詩呢!在這深廣的溪流中,湍急的浪濤對他而言,根本不構成威脅。那位泳者高興地爬上岸後,孔子好奇地問道:「你在激流之中遊得這麼逍遙自在,到底有什麼特別的道力?」

   泳者簡單地回答:「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道力,只是喜歡水呀!而且我習慣在水中遊泳,並不覺得瀑布的水很湍急,這是我喜歡的自然境界呀!」孔子聽了大有所悟!

   孔子對國政曾失望地說:…

《把握眼前的心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