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把握眼前的心念▪P2

  ..續本文上一頁「幫無道則隱。」也就是說,當政治混亂時,他甯願隱居起來;但是,當他看到這位泳者在激流之中仍能逍遙自在時,深深覺悟到:「在險惡、混亂的環境中,只要抱著歡喜、無爭的心態,未嘗不是很好的修養場所。」

   人創造環境的美,環境卻無法塑造人的美。在醜陋的環境中,只要有一群祥和的人,環境也會變得祥和美好的。人只要有一口清新自由的空氣、呼吸順暢,就是最逍遙自在的人生。像那位在浪濤中遊泳的人,因爲喜歡自然環境,因此自得逍遙,沒有人我是非的紛爭。

   希望人人時刻點然心燈、反觀自性,不要讓心馳逐于外;只看到別人的錯、別人言語不好聽,而忘了自我反省。

  內謙外讓·行功戒圓

   去(八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在盛情難卻之下,我參加了一項曆史性的活動:南回鐵路通車典禮。

   南回鐵路的通車,使全省環島鐵路接通,這是多麼偉大的工程建設!不難想像,它動用了無數人的心力,逢山開山、無路開路,挖石、造橋、鋪軌……,這些都是辛苦艱钜的工程。因爲有他們不惜險難地努力付出,才能開出這條美麗、壯觀的南回鐵路。我心裏對這些開路英雄們,懷有最崇高的敬意!

   路,我們天天在走,可是有誰會注意到,踩在腳下這條路的每一寸路面,都是經由許多人付出時間、艱辛勞力所鋪設的?所以,走路也要有感恩心——感恩鋪設道路者,讓我們有一條平坦的道路行走方便。

   人人若能彼此相輔成就、互相合作,社會便能安和樂利。人與人之間,應常彼此感恩,這樣,自然會天天喜悅。

   在人群中不生是非,也是做人應該有的基本修養。經雲:「離是非,則行功戒圓。」在人群中辛勤付出,但不受人我是非所困擾,任何環境都不影響謙讓與感恩的心,就能行功戒圓;立志修行的人若能內謙外讓,戒德自然圓滿。「戒」是規矩,持戒旨在使自己不去犯規,也能防護外來的傷害,這必須受持謙讓與感恩心。

   現代人生活忙碌,更應該保持身忙而心不忙;若心忙,則意必亂——遇到任何逆境,即深感苦惱。這樣的心態即使在最好的物質環境中,也一樣永遠無法圓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養身心、不去妨礙他人,就不會障礙自己「行功戒圓」。

   因此,生活在世間應時時保持感恩心,像臺東到高雄這條南回鐵路,或許離你我很遠,但是大家也應該念開路者的辛勞。何況通車之後,來往于東、南部的人們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而交通方便,正意味著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雖然它遠在臺灣的南端,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時時以感恩、滿足、歡喜的心來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是戒、定、慧具足了。

  赤子心

   有一次我行腳到屏東,大同國小的尤老師帶了一位小朋友來看我。這位小朋友送了一本作文簿,和一個裝著一萬五千元、署名「五年甲班小慈濟人全體」的信封給我。他很恭敬地說:「師公,這本作文是要給您看的,這筆錢是要捐給慈濟醫院買病床的。」

   我問:「這筆錢是全班小朋友捐出來的嗎?」他小聲告訴我:「不是啦!其實那是我和弟弟、還有幾個同學的儲蓄,以及打工賺得的工資合在一起的。」我說:「那你怎麼寫五年甲班的小慈濟人全體呢?」他回答:「師公,雖然是我們幾個人的錢,但是讓全班一起做善事,不是更好嗎?」

   封面上寫著「師公,謝謝您!」的作文簿,原來是五年甲班小朋友寫給我的信。其中,有一篇寫著:

   「敬愛的師公您好!謝謝您給我們紅包,雖然只有叁十元,但那卻是師公您無比的愛心和關懷。所以,我要永遠保存起來做紀念。當我們看見紅包外的『佛心師志』四字時,都紛紛討論它的含義。老師回到教室的時候,知道我們都不了解那四字的含義,就解釋說:『佛心』,就是我們要有與佛菩薩一樣的心腸去幫助別人、愛別人;『師志』,就是以師公您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文化』作爲自己的志業。」

   「師公,我恨不得快快長大,跟隨師公貢獻社會,讓社會充滿愛心。師公,我們這幾天做了一件善事:二甲的一個小朋友被砂石車撞得很嚴重,但是他家很窮。我們這群小慈濟人知道了,就捐出零用錢給他作醫藥費;我們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捐出了六千元。師公,我們做得還不錯吧!但是尤老師更偉大,他的兒子發生車禍住院,他還不忘幫助別人,他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

   另一篇的開頭也提到紅包的事,但後面是這樣寫的:「前幾天,我在路上看到好多孩子在欺負一只小狗。那些孩子用石頭丟牠,還抓牠的尾巴,甚至騎在牠的背上呢?我覺得那只小狗好可憐哦!爲什麼現在的人愈來愈殘忍了呢?那些人真是沒有公德心啊!」

   也有小朋友提到:「師公,我常想不通一件事:爲什麼有些人要開挫魚場呢?這些魚的嘴巴都挂著魚鈎,多可憐啊!假如把人換成魚,想起來有多可怕、多痛苦啊!我們政府爲什麼不禁止呢?」

   還有一篇作文更發人深省,這位小朋友除了發願要以慈濟大四志業作爲他的志業——「讓全臺灣人個個都知書達禮,個個有愛心」之外,並說:「師公,大人真奇怪!又沒有人規定春節一定要賭博,那大人爲什麼都在賭博呢?他們還說小孩子不能抽菸、喝酒、吃槟榔,可是大人在賭博的時候,卻把香菸、酒、槟榔全都拿出來。我就想:『小孩子不可以,大人就可以嗎?』大人也是人啊!他們的身體也會生病,又不是鋼鐵。所以,我決定長大後,不但要教我的孩子們遵守『叁不』——不吸菸、不喝酒、不吃槟榔,我自己也會遵守這『叁不』。」

   以上,是一群十一、二歲孩子所說的話。孩子的心性,就是如此地純真、清淨無染!我曾一再地告訴大家:父母是子女的模範,父母呈現的生活形態,對孩子的性格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爲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來教育孩子;如此,孩子的行爲才不致有所偏差,將來也不會有「養子不教誰之過?」的遺憾啊!

  談修行

   修一分好心

   提到修行時,很多人會說:「太早了!我現在還要擔負家庭的責任,必須等到責任完成後才能修行。」也有人會說:「太慢了!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處,就不至于拖家帶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事實上,修行並非出家人的專利;而出家後若不知修行的真義,則同樣無法斷除一切煩惱。

   修行的旨趣在于「明心見性」,我以爲「明心見性」這四人字的含義就是「修心養性」。因此,修行就是:于內,「修」心養性;于外,端正「行」爲。而這分展現于內、外的功夫,並不限于出家修行的人才能做得到。

   有句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不妨將它改爲「人之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人心應該都是一樣的,都與佛菩薩有著同等的善念愛意;但是,由于人的習氣、觀念不同,以致有不同的反應和行爲。所以,我們才必須下功夫修心養性。

   心與性的差別何在?凡夫稱之爲心,聖人稱之爲性;心性本來是一體的,只是清淨的本性被世間的欲念汙染時,它就變成凡夫心了。修行就是要下功夫好好修心,去除心中貪婪、瞋怒、愚癡、驕慢和猜疑。

   往往有人會說:「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只是我們如何厘定好心的標准呢?例如你在開車時,見到路旁有人受傷,你心想:「我很想上前幫忙,但怕會被誣賴人是我撞倒的。萬一好心沒好報,豈不是自找麻煩?」諸如此類的心念,究竟是好是壞呢?

   真正的好心是要經過洗煉的,要修習到面對遭受苦難的人們時,能夠非常自動、沒有一絲一毫考慮即伸出援手幫助他們;這分顯露美善本性的洗煉工夫,就是修行。

   所以,不管有無宗教信仰,每個人都必須爲「修」心養性、端正「行」爲痛下功夫。

   灌溉善種子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離開人群,修行的目標是要忘記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計較自己是否能解脫,而以衆生爲重;關心衆生是否能離苦得樂,是修行者的自然風範。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活動的功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純淨的良知;我們若能爲大衆獻出自己的智慧,發揮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必能造福社會人群。

   不計較自身得失,以衆生爲重的修行是佛法的真理;若能將我們平時所學的理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學以致用、成人利己,自然能夠心生歡喜。

   想獲得這種歡喜,要靠長久心來孕育、培養,不可一曝十寒!因此,當我們擁有一顆純良的種子時,就要把握因緣時機,趕緊種入土中;並且要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及空氣,才能成長。

   我們應該把握因緣,好好保護善念;有好因緣與善種子,內外健全,就能使修行的心永不退轉、厭煩。

  

《把握眼前的心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