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帮无道则隐。」也就是说,当政治混乱时,他宁愿隐居起来;但是,当他看到这位泳者在激流之中仍能逍遥自在时,深深觉悟到:「在险恶、混乱的环境中,只要抱着欢喜、无争的心态,未尝不是很好的修养场所。」
人创造环境的美,环境却无法塑造人的美。在丑陋的环境中,只要有一群祥和的人,环境也会变得祥和美好的。人只要有一口清新自由的空气、呼吸顺畅,就是最逍遥自在的人生。像那位在浪涛中游泳的人,因为喜欢自然环境,因此自得逍遥,没有人我是非的纷争。
希望人人时刻点然心灯、反观自性,不要让心驰逐于外;只看到别人的错、别人言语不好听,而忘了自我反省。
内谦外让·行功戒圆
去(八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在盛情难却之下,我参加了一项历史性的活动:南回铁路通车典礼。
南回铁路的通车,使全省环岛铁路接通,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建设!不难想像,它动用了无数人的心力,逢山开山、无路开路,挖石、造桥、铺轨……,这些都是辛苦艰钜的工程。因为有他们不惜险难地努力付出,才能开出这条美丽、壮观的南回铁路。我心里对这些开路英雄们,怀有最崇高的敬意!
路,我们天天在走,可是有谁会注意到,踩在脚下这条路的每一寸路面,都是经由许多人付出时间、艰辛劳力所铺设的?所以,走路也要有感恩心——感恩铺设道路者,让我们有一条平坦的道路行走方便。
人人若能彼此相辅成就、互相合作,社会便能安和乐利。人与人之间,应常彼此感恩,这样,自然会天天喜悦。
在人群中不生是非,也是做人应该有的基本修养。经云:「离是非,则行功戒圆。」在人群中辛勤付出,但不受人我是非所困扰,任何环境都不影响谦让与感恩的心,就能行功戒圆;立志修行的人若能内谦外让,戒德自然圆满。「戒」是规矩,持戒旨在使自己不去犯规,也能防护外来的伤害,这必须受持谦让与感恩心。
现代人生活忙碌,更应该保持身忙而心不忙;若心忙,则意必乱——遇到任何逆境,即深感苦恼。这样的心态即使在最好的物质环境中,也一样永远无法圆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身心、不去妨碍他人,就不会障碍自己「行功戒圆」。
因此,生活在世间应时时保持感恩心,像台东到高雄这条南回铁路,或许离你我很远,但是大家也应该念开路者的辛劳。何况通车之后,来往于东、南部的人们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而交通方便,正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虽然它远在台湾的南端,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时时以感恩、满足、欢喜的心来看待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是戒、定、慧具足了。
赤子心
有一次我行脚到屏东,大同国小的尤老师带了一位小朋友来看我。这位小朋友送了一本作文簿,和一个装着一万五千元、署名「五年甲班小慈济人全体」的信封给我。他很恭敬地说:「师公,这本作文是要给您看的,这笔钱是要捐给慈济医院买病床的。」
我问:「这笔钱是全班小朋友捐出来的吗?」他小声告诉我:「不是啦!其实那是我和弟弟、还有几个同学的储蓄,以及打工赚得的工资合在一起的。」我说:「那你怎么写五年甲班的小慈济人全体呢?」他回答:「师公,虽然是我们几个人的钱,但是让全班一起做善事,不是更好吗?」
封面上写着「师公,谢谢您!」的作文簿,原来是五年甲班小朋友写给我的信。其中,有一篇写着:
「敬爱的师公您好!谢谢您给我们红包,虽然只有三十元,但那却是师公您无比的爱心和关怀。所以,我要永远保存起来做纪念。当我们看见红包外的『佛心师志』四字时,都纷纷讨论它的含义。老师回到教室的时候,知道我们都不了解那四字的含义,就解释说:『佛心』,就是我们要有与佛菩萨一样的心肠去帮助别人、爱别人;『师志』,就是以师公您的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作为自己的志业。」
「师公,我恨不得快快长大,跟随师公贡献社会,让社会充满爱心。师公,我们这几天做了一件善事:二甲的一个小朋友被砂石车撞得很严重,但是他家很穷。我们这群小慈济人知道了,就捐出零用钱给他作医药费;我们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捐出了六千元。师公,我们做得还不错吧!但是尤老师更伟大,他的儿子发生车祸住院,他还不忘帮助别人,他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
另一篇的开头也提到红包的事,但后面是这样写的:「前几天,我在路上看到好多孩子在欺负一只小狗。那些孩子用石头丢牠,还抓牠的尾巴,甚至骑在牠的背上呢?我觉得那只小狗好可怜哦!为什么现在的人愈来愈残忍了呢?那些人真是没有公德心啊!」
也有小朋友提到:「师公,我常想不通一件事:为什么有些人要开挫鱼场呢?这些鱼的嘴巴都挂着鱼钩,多可怜啊!假如把人换成鱼,想起来有多可怕、多痛苦啊!我们政府为什么不禁止呢?」
还有一篇作文更发人深省,这位小朋友除了发愿要以慈济大四志业作为他的志业——「让全台湾人个个都知书达礼,个个有爱心」之外,并说:「师公,大人真奇怪!又没有人规定春节一定要赌博,那大人为什么都在赌博呢?他们还说小孩子不能抽菸、喝酒、吃槟榔,可是大人在赌博的时候,却把香菸、酒、槟榔全都拿出来。我就想:『小孩子不可以,大人就可以吗?』大人也是人啊!他们的身体也会生病,又不是钢铁。所以,我决定长大后,不但要教我的孩子们遵守『三不』——不吸菸、不喝酒、不吃槟榔,我自己也会遵守这『三不』。」
以上,是一群十一、二岁孩子所说的话。孩子的心性,就是如此地纯真、清净无染!我曾一再地告诉大家:父母是子女的模范,父母呈现的生活形态,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如此,孩子的行为才不致有所偏差,将来也不会有「养子不教谁之过?」的遗憾啊!
谈修行
修一分好心
提到修行时,很多人会说:「太早了!我现在还要担负家庭的责任,必须等到责任完成后才能修行。」也有人会说:「太慢了!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处,就不至于拖家带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事实上,修行并非出家人的专利;而出家后若不知修行的真义,则同样无法断除一切烦恼。
修行的旨趣在于「明心见性」,我以为「明心见性」这四人字的含义就是「修心养性」。因此,修行就是:于内,「修」心养性;于外,端正「行」为。而这分展现于内、外的功夫,并不限于出家修行的人才能做得到。
有句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不妨将它改为「人之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人心应该都是一样的,都与佛菩萨有着同等的善念爱意;但是,由于人的习气、观念不同,以致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所以,我们才必须下功夫修心养性。
心与性的差别何在?凡夫称之为心,圣人称之为性;心性本来是一体的,只是清净的本性被世间的欲念污染时,它就变成凡夫心了。修行就是要下功夫好好修心,去除心中贪婪、瞋怒、愚痴、骄慢和猜疑。
往往有人会说:「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只是我们如何厘定好心的标准呢?例如你在开车时,见到路旁有人受伤,你心想:「我很想上前帮忙,但怕会被诬赖人是我撞倒的。万一好心没好报,岂不是自找麻烦?」诸如此类的心念,究竟是好是坏呢?
真正的好心是要经过洗炼的,要修习到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时,能够非常自动、没有一丝一毫考虑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这分显露美善本性的洗炼工夫,就是修行。
所以,不管有无宗教信仰,每个人都必须为「修」心养性、端正「行」为痛下功夫。
灌溉善种子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行的目标是要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而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得乐,是修行者的自然风范。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纯净的良知;我们若能为大众献出自己的智慧,发挥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必能造福社会人群。
不计较自身得失,以众生为重的修行是佛法的真理;若能将我们平时所学的理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学以致用、成人利己,自然能够心生欢喜。
想获得这种欢喜,要靠长久心来孕育、培养,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当我们拥有一颗纯良的种子时,就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及空气,才能成长。
我们应该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念;有好因缘与善种子,内外健全,就能使修行的心永不退转、厌烦。
《把握眼前的心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