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男子,這不是歧視啊。他又是兩個五個,這裏看起來是十個,其實用佛教的語言叫兩個五個。兩個用對舉,就國王跟善男子、善女人對舉。他要用兩類,但每一個都舉五個,五個不是剛剛好五個,他指這一類。
所以他講國王布施,他第一個是講施給最下貧窮殘障者。國王真心布施,那跟做秀叫人家來攝影做電視新聞報道那個不算,那個叫做秀。他是真心布施,即使爲一個人真心布施,那個福報都很大,這是一個;第二個,布施塔寺佛像;第叁個修塔廟經像;第四個布施老病或者産婦;第五個是如是布施,他講這一類統稱了。這五個的意思不是一二叁四五的五,是指圓滿,就是國王布施。國王就包括所有的宰官大臣、大富長者這些布施的,那麼真心布施那有如是功德。那經典上面講的,我就不跟各位談了。
第二個呢,他講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注意到他布施講了,我跟各位談的是,他有布施最下貧窮殘障者,那有布施塔廟、經像,這兩個是平等的。我們當然講說布施給寺院的功德比較大,當然出家人要這樣講,不然大家都不布施給塔廟嘛。但是你真的有那個緣,你就做那個事,一樣。換句話說,這裏面包含著一個救濟。
布施給道場,爲什麼功德比較大呢?因爲他在教育人才,在這個地方。古代沒有學校,所以你看經典裏頭都沒有講到學校。今天你要是布施給學校教育人才,那功德是跟布施給寺院一樣。一樣嗎?告訴你一樣是一樣,不一樣。因爲寺院裏面培養的人才是生命的老師,學校裏面培養的人才是知識的老師,不一樣,你因地就不同了,果地當然不一樣。你認爲布施給生命的老師,功德來得大,或者知識的老師,功德來得大,由你判斷,因爲經典沒比較,你自己判斷。我是跟你講,不同的因有不同的果。
那麼善男子、善女人裏頭他講到也五個,與佛法中種少善根,那功德很大;布施供養佛像功德很大;聞經贊歎功德很大;對塔寺,新經的這種印刷或者舊經的整理,功德很大;與佛法中所種善根。這個是指一般人,我們一般人那佛法中的善根是殊勝的。
這裏面有兩層意義,爲什麼都講佛法中的呢?因爲你生命的這個靈性如何啓發,是最重要的。世間的事你已經會做了,那就不用講了嘛。那知識如何運作的事,你一定是讓它達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目標嘛,那種抉擇就不用再講了。所以呢,反過來要講,真正要講的是生命跟靈性的東西,所以他鼓勵在這個地方。所以布施是在培養生命跟你的靈性,關鍵是在這裏。
其他的一般的社會救濟啊,告訴各位這是你本分內應該要做的事。有人快餓死了,你說“去找社會救濟。”結果他餓死了,我告訴你罪過無量。因爲那是你本來應該做的本分事。你假如認爲說,“我救你一個人,你又沒有出家,也沒有信佛,我看那一個比較好,那一個有在念阿彌陀佛。”你把他餓死,你就罪過無量,因爲那是你本分事要做的。這個不是比較,知道嗎?大腦所及該做的事,都是你責任內應該要做的,不可以回避。你硬是要用意識形態去把它做區別而回避的話,那個罪過不可思議啊。因爲經典他沒有跟你比較那些,那你就認爲那個沒有,這個不對。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就積極要去進行的,那就是饒益衆生的事了。那饒益衆生的事情當中呢,與那個貧病、饑寒交迫,老弱婦孺,尤其是産婦,這個功德對一個生活過得去的人來講——就是小國王嘛——他是跟布施塔廟的功德一樣。那一般人來講,那你正常該做的是一樣,但是呢,還是以生命靈性的導師培養功德來得大,他是指這樣的情況。那本分事該做的,我們這裏不談,沒有時間詳細地跟各位談這個部分,這是第十品的部分。
第十一品是講《地神護法品》,地神護法裏頭有堅牢地神跟常分地神。堅牢地神那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土地公。你講的土地公大部分都是常分地神,這個堅牢地神是大土地公。中國人的土地公是誰呀?中國人的土地公——我這樣講你聽懂——就是姜太公。周公封神榜封了半天,他自己沒封到位置,玉皇大帝說“那給你當土地公好,大地歸你管。”所以那是他。那其他的都是常分地神。常分地神大致上都是那個村莊,村莊裏面的世宿、長老。因爲他對這個村莊的土地有貢獻,所以死後呢他在保護他的土地。這個我們通常不太去留意。
那麼現在講的是這個堅牢地神。堅牢地神他提到,地藏菩薩跟這個大地有很深的因緣,所以他出來贊歎。他在佛前告訴我們,你住家的南方,現在你住的那種家,有沒有南方很難講,不過面向南方就可以,供地藏菩薩,那麼有十種大利益。這個經文裏頭都有,那你看看,我是提供給各位看,第一個:“土地豐穰;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現存益壽;所求遂意;無水火災;虛耗辟除;杜絕惡夢;出入神護;多遇聖因。”這個部分。
那你自己設地藏菩薩,自己要經常地誦經、供養,要稱名禮贊。稱名就是念地藏菩薩,不要只有燒香的時候念幾句,過了就沒了,每天最少念一千八十遍。不要那麼緊,摳得緊緊的,一千就一千,今天忘了念了一千零叁遍,明天就念九百九十七遍,都加八十遍。假如你有所求的話,那就念到一萬遍;無所求,念一千遍。念一千遍不會超過二十分鍾,不要那麼計較。因爲念了都是你的了,我不會跟你分紅,你放心。你就盡管念,念越多越好。假如你每天誦一部《地藏經》,又加念一千遍,連續叁年,那這個基礎就很穩固。連續叁年呐,大概你有所求都會滿願。當然你想求當總統就另外,不算,那要另外的因緣。
那麼地神來擁護,除了這個堅牢地神以外,梵釋就是天龍八部、梵釋四王都會擁護。所以各位不要瞧不起土地公啊,他威神也是很大的。你要是不好好地尊重,你走在地上,腳底都會癢癢的。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懂得,在我們的生活周圍裏,跟各位講,土地公那麼厲害嗎?不重要,他厲害不厲害跟我們沒關系。但是呢,你腳踩著土地要有生命感,這一點跟你絕對有關系。
所以經典提到土地公出現的問題,是告訴我們,我們要懂得欣賞大地,知道嗎?大乘經典的用意就在這裏,不然跑出一個土地公來幹嘛?又不是演連續劇,派他一個角色。不是,生命的啓發。土地是我們最不在意的,對不對?你腳踩在他頭上,你怎麼會注意到他的存在?那這個地方就在這裏,跟剛才爲亡者薦福有七分之一功德的情況一樣,連這個大家都不注意到的,你都要懂得欣賞。生命的存在,你不要只要黃金白玉你才會欣賞,那土地就不會欣賞了。你看看,《地藏經》的意義是在這裏呀。不是說因爲地藏,因爲地嘛,所以跑出土地公來串一下角色。不是啊。這是一個我們在欣賞的時候,最根本的地方。
所以在經文裏頭對土地的這個形容,他有堅牢地神還有常分地神。我們看到經典是講,他什麼威德不可思議呀,那你要是真的認爲威德不可思議的那一種意識形態來講,你可能就是迷信了。但是他從你生命裏,最重要而又最忽略的地方去提醒你,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誰對土地有感情啊?是農民對土地最有感情。那我們呢,常常忽略土地的存在。可是你每天都在跟土地公打交道,你吃的飯來自土地公,你穿的衣服來自土地公,不管你是化學品也是地上挖出來的,你是毛料也是地上來的,棉料也是地上來的,哪個不是來自地上的?可是我們就忽略了他。
所以從生命的立場來講,是看你對于生命的存在你的感受力如何嘛。而這個感受力你真的感受到,你嘴巴不用講感恩,感受到是最大的感恩。(衆鼓掌)我們的問題就在感受不到。父母親給子女的愛,子女感受不到。夫妻也常常這樣,兩個吵翻天的時候,決定要離婚了,另一個在哭:“我愛你,你都不知道。”那叫活該嘛,爲什麼你愛人家,愛到人家不知道?你沒有讓對方感受到嘛。但我們自己要培養那感受力嘛,你才能主動地去展現嘛,你感受力都沒有,這個就很麻煩了。所以佛經真正要教導我們的,怎麼成佛怎樣,一個沒有生命感的人,你想會不會成佛?
所以佛教從製度上來講,他有很多製度都是要講健全的人生觀。出家,爲什麼要健全的人才能出家,不健全的人不能出家?健全的人才叫做訓練呐,一個不健全的人他根本就不要訓練了。但是不健全的人他會成佛嗎?不可能的嘛,他一定要健全來訓練才對呀。所以真正健全來訓練,才能夠讓你的生命因素非常飽滿地、充分地兌現出來嘛。那假如你不健全的話那怎麼辦?一定要先經過矯正。所以前面矯正,再來給你看實相,娑婆世界的業力,然後再轉過來,你真的修行,這個修法就這麼簡單呐。他沒有叫你一定置心一處,如如不動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他沒有教你那些。就是這些,與佛法中種少善根,這大家都做得到,爲什麼呢?他是在觸動你的生命感。
我們擔心的就是我們的生命感無法啓發,因爲你太理性。理性不是不好,你的大腦那個識性在運作的時候,不是不好,你到底在識性運作的同時,你能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能夠感受,那個識性對你絕對有加分作用。假如你的那個理性在運作,沒有辦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那個理性的運作是災難。我們不是叫你說把大腦割掉或者變成白癡,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羅漢是百分之百用理性,凡夫是百分之百用感性,你知道嗎?那你這一個菩薩來講,就應該要百分之百的理性、百分之百的感性,要同時能運作,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但我們就是這裏頭有偏,當你純感性的時候,你根本沒有理法界,所以是凡夫嘛;那你開始在修行,你又偏一邊,又百分之百的純理性,那是阿羅漢了,你用不起來。所以兩者要如何結合?所以佛是百分之百的理性又百分之百的感性,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是希望大家真的從這個地方好好地來運用。
今天我想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因爲明天我們兩節課當中,要留一節課給各位發問,你有什麼問題你先准備好。准備好才不會浪費時間在等著大家發言。有的一站起來,要講個問題就講個二十分鍾,那就不要作答了,所以我是希望大家寫起來,重點寫出來,我們來作答這樣子,這個希望我們能夠有一點互動。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
大家請合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阿彌陀佛!
《地藏經 北美福慧寺開示 第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