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P4

  ..續本文上一頁變了。哪一句話使她改變呢

  她說:「是師父說過的一句話——『縮小自己』。後來,我又在師父那兒撿到一句寶,我帶回去和孩子們分享,結果他們也都應用得很成功。」

   我問她:「妳撿到什麼寶給妳的孩子們

  」

   她回答:「『天下無我不愛的人,天下無我不信任的人,天下無我不能原諒的人』。我把這『叁無』送給孩子們,他們也懂得運用在員工、朋友以及周圍的人身上;結果,事業愈做愈順利,待人處事也更加圓融了。」

   這位師姊,就是用心聽話的例子。當她聽到「縮小自己,包容他人」時,覺得非常受用,回去後就以身作則影響媳婦,也教育她的兒子。她真正把婆婆的身分縮小下來,包容媳婦;兒子發現母親因爲接觸慈濟而能和太太和睦相處,無形中也對慈濟起了一分恭敬心。

   母親看他對慈濟、對師父有信念,就把師父所說的話轉述給兒子;兒子因爲已經對慈濟有好感,相信師父說的話沒有錯,所以每個人都把「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任的人,無我不能原諒的人」這句話,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沒想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不僅對自己的修心、修身有益,對朋友、員工及客戶,也都建立起很好的形象。

   這就是專心聽話。若能真正專心聽話,即使是簡單的一句話,都可以終身受益。

   另一位從美國加州回來的人士前來看我,我問他:「你曾去過美國分會嗎

  」他說:「我沒去過。不過,我也是會員。」「你是誰的會員

  」「是一位老菩薩。她好像姓林

  又好像姓王

  」他一直說不出對方的名字,我們就臆測:「是不是王秀琴

  」他回答:「我不太清楚,只知道是『杯子缺一角』的老菩薩。」

   「杯子缺一角」的典故是這樣的:有一次,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老菩薩,剛好聽到我說了一句——「一個有缺角的杯子,不看缺角,其它地方仍是圓的。做人也是一樣,每個人都難免有缺點,不去計較那些缺點,就是圓滿的人生,」就這麼一句話,轉動了她的心念。

   過去,她常常埋怨人生的種種缺陷。事實上,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一個杯子的缺角不看就是圓的」這句話,使她了悟:不用太在意人生的缺陷。從此,她過得既快樂又自在。

   人生若懂得聽話,並時時刻刻運轉自己的心念,這就叫做「轉心輪」——轉掉過去不滿足的煩惱心,而能常存感恩、滿足,自然時時快樂。

   老菩薩將這分快樂的心境,從臺灣帶到美國。「杯子缺一角,缺的那一角不看就是圓的」,因爲這句話的啓示使她獲得快樂,所以她也希望大家能夠「同沾法益」。于是,她便不斷地說這句話;輾轉流傳,當地很多人都知道,她就成了「杯子缺一角」的老菩薩,這也是一句話的成就。

   學佛若懂得善用,則信手拈來無不是佛法;若是不會運用,縱使整天沈浸在千經萬論中,那些經法對我們仍然沒有效用。

   人,常常喜歡賣弄聰明,想讓人知道「我的學問廣博」,所以時時在用心思、起雜念。學佛,就是要去除雜念、照顧好我們的心,使它「寡欲專念」——杜絕欲念,自然就會專心。希望我們從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入門,如此,就可以「入門見佛」了。

   熄滅煩惱即身處天堂

   「佛學」,只在于學一個沈著、清淨的心念。平常若能降伏妄心,把心念照顧得很好,便是常寂光涅槃之境。何謂「涅槃」

  就是寂靜、心無妄動、無有生滅。

   心念爲苦樂之源

   凡夫要讓心境常保寂靜當然不可能,所以稱之爲衆生心。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更要注意照顧好自己的心;心若沒有照顧好,便可能于起心動念時,結下惡緣,造下遺憾。

   心念轉善,便是快樂,其樂有如身處天堂;若是一念向惡,便是苦惱,其苦有如地獄。這都是心念的轉變,所以有「一念遍十法界」之說。

   慈濟有一群充滿愛心的委員,他們不只濟貧,還要教富;而濟貧教富之前,自己必先轉動心念。過去,起心動念想的都是自己,爲自己設想、爲自己謀求福利;進入慈濟之後,把自私的心念轉爲行善造福人群之心,任勞任怨,放棄過去自私的追求。現在大家除了濟貧教富之外,又要輪流到慈濟醫院當志工,雖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心裏卻充滿歡喜,因爲這是出于歡喜心的服務。

   若是沒有歡喜心,便不會安然自在,即使身處很好的修行環境中,還是會充滿人我是非的煩惱心,于身口意不斷地造業。

   對人對事若不能生歡喜心,即使居住在清閑的環境中,心裏仍然不得清靜,顯得處處是煩惱。譬如看到一個不順的眼神或聽到一句稍不中聽的話時,心裏便生起瞋恚、煩惱,這就是凡夫心——再好的環境都不會滿足,不會生歡喜心;甚至環境愈好,愈是覺得不足,不知自己身在福中。如此之人,雖然身在叢林修行,心境也永遠不會向聖賢看齊。

   慈濟的委員雖然身處俗家,但是他們經常保持著歡喜的心念,實在很難得!此心即佛心,穢土亦能變爲淨土。

  一念差,萬念皆錯

   有一次我到慈濟醫院探慰病人時,一位巡房醫生告訴我:「師父,有一位病人很想看看您!」我便跟著他去看那位病人。

   一進去,看到病人的表情非常痛苦,我問:「妳怎麼啦

  」病人說:「不小心吃錯了東西!」病人的食道完全被毒物破壞,連講話都極爲困難。醫生解釋說:「她的食道被劇藥破壞了,」病床邊站著一位先生和一個女孩子,我想可能是她的先生和女兒。這位病患看起來,可能只有四十歲左右而已。

   我走出病房後,向醫生詳詢她的病情。原來這位婦人因爲嘔氣,一時想不開喝下劇毒藥物。不只食道完全毀壞,連胃也全部蝕毀了。這正是「一念差,萬念皆錯」啊!從此,她必須過著猶如地獄般的生活!當初她若能忍得一時之氣,轉個心念便能化危機爲契機,過著和睦圓融的人生。現在她真是悔不當初,多可惜又多可憐啊!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宗教可以化解婚姻危機」的文章,細讀之下,發現原來是記者引述慈濟委員討論婚姻問題的談話。有一位慈濟委員現身說法時表示:「過去被先生責備時,他講一句,我就回他兩句。」進入慈濟後,她的人生觀完全轉變了。當先生責罵時,她就跑去照鏡子,對著鏡子微笑;等先生罵完後,她以面對鏡子的表情給先生看。這的確是很好的方法啊!

   人生如果有目標,就能明白如何降伏心念。那位委員已經找到目標,即「看開」和「精進」,要懂得忍耐,才會看得開。若看不開,便無法精進;因爲心念仍在人我是非上打轉,哪有精進的機會

  

   學佛主要在降伏心念,讓心念寂靜、妄念不生;煩惱熄滅,即是涅槃境界。

  知處非處。善盡己能

   清晨聽到窗外枝頭小鳥的叫聲,令我想起一則十分感人的故事。現在就以這個故事,來看現在的社會動態。

   古代仁君帝堯,施行德政治理天下,使人民過著和樂的生活。有一天,他想將天下讓給許由——一位具有智慧與才幹的賢臣。

   他擔心許由不接受,就先說了一段話:「既然有太陽和月亮,又何需一只小小的螢火蟲

  既然有自然的露水和雨水,天下的樹木就不需要人工澆水。現在我的體力與智力,就如螢火蟲般的微弱;而你的智慧和才幹,卻如太陽、月亮般的清朗、明亮。我應該將天下交給你,希望你能接受。」

   許由回答:「一只麻雀,只須棲于小樹枝上,就安穩無憂;一只小老鼠口渴,到溪邊最多也只能喝滿一小肚子的水。我的才智就像小麻雀一般小;我的需求就像小老鼠一樣,只有一個知足的念頭;這樣,我已經覺得逍遙自在。你將天下治理得這麼好,君主之名實至名歸。你現在將君位送給我,只不過是送一個『虛名』,我不能接受。」

   過去的古德賢人想讓賢天下,今人卻爲一己的小名小利而紛爭不已。

   佛陀教我們要有知足的心態,衡量自己的體力和智慧,不受虛名。佛陀有十力,第一智力是「知處非處智力」——自知自己的分量、地位、能力,何時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不浪費時間,孤負自己的良知和良能。

   佛陀來回人間,娑婆世界就是他所遊化的地方。現在,娑婆世界很需要如佛陀的慈懷及菩薩的毅力;有了慈懷智慧與實行的毅力,社會的不良風氣才能扭轉過來。

   我們是佛弟子,當然要像許由一樣知足少欲,也應有佛陀知處非處的智力。現在的社會,正需要一股清流般的智慧並發揮功能,千萬不可將寶貴的人生功能浪費在彼此爭執的日子中。

  慈悲喜舍與自在輕安

   人的心念多數都有煩惱,因爲煩惱,所以凡事迷惑于心,生活因而容易亂了步調。修行就是要「攝持心念」——把握每一秒的心念,舍棄煩惱而不執著煩惱。

   什麼是「舍」

  「舍」是舍得布施;如果有施舍心,就能付出愛心。由此,不僅會得到別人的敬愛,更能舍去自身的煩惱而得到輕安。所以,只要能「舍」,心靈便會自在。

   但是,有的人卻很「執著」,先求後舍,這即是煩惱、痛苦的根源。人生若能舍掉煩惱,以無所求之心布施,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陀在世時,喬薩羅國有一位窮困的苦行者,帶著家眷一同修行,這是當時外道的普遍情況。

   這位外道修行者的妻子在即將臨盆前,對他說:「雖然家裏很窮,但是頭一次生産時,依例需要准備好麻油,不能少了它。所以,請你一定要先准備好麻油。」

   這位外道修行者的家中,窮得連一滴麻油都很難求得,但是他的妻子卻一而再、再而叁地提醒他,務必准備麻油。爲此,他深感煩惱,也覺得很愧對妻子。

   就在那個時候,有消息傳來,喬薩羅國的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每月都會定期打開糧倉,供養修行人。倉庫裏有各種食物,凡是修道者都可以到倉庫裏取食。但是,國王有一項限製,所有的食物,只能就當時所需取食,不可攜帶回家,即使是油也一樣。

   這位窮苦的外道修行者因爲迫切需要麻油,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想先把麻油喝足,回家後再吐出來供妻子「坐月子」。他認爲這是一條妙計,于是進入國王的倉庫後,其它食物一概不吃,只喝下很多麻油。

   他空著肚子光喝油,一直喝到實在不能喝了才停止。回家的路上,他的肚子已經無法忍受,開始絞痛、腹瀉,一路上非常痛苦、掙紮。結果可想而知,這位外道修行者不但沒得到麻油,還累得腹瀉、絞痛,痛苦不已!

   佛陀聽到這件事,便對弟子們開示:這就是「執著」。因爲執著「麻油」,且取得的方法錯誤,才會造成自身的折磨;亦即人若缺乏智慧,便會受製于世俗規則,而無法解除俗規的執著與煩惱。

   希望人人啓開智慧,要有「舍心」,不要有「求」的煩惱;能「舍得」,則「執著」捐棄無遺,即得大自在智慧無礙。

  發揮菩薩清淨愛

   用「心」支配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心念來支配時間。有心利用時間,就會將分分秒秒運用得很踏實;若不用心支配時間,任憑時日空過,就無法精進。因此,「心念」會運轉時日,也會使人空過時光。

   學佛,就要學得一念「心專」——用心在當下所從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專,即使鎮日工作、應酬、從事娛樂休閑活動,看似忙碌,其實都是在空過時日。普賢菩薩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日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隨之日減。減去了壽命的時間,就少了服務人群、成就功德的機會;無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佛說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沒有機緣可造福。譬如天堂時日雖長,卻是人人享樂,沒有造福的機會。所以,我們應把握時間,投入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是生活,人卻有不同的情況與環境:有些人要穿沒得穿,肚子餓了沒飯吃,爲日常所需疲于應付,怎有多余的時間去造福

  有些人則是生活不虞匮乏,每日奔忙于各種應酬,卻也覺得時間不夠用。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實地求知、求學,每一分、每一秒都運用的很得當。同樣都是人,過日子的心態卻不同,這些差別也是由「心」起。

  時時心存善念

   我們臺灣有一大群「愛心」人士——「愛心」就是愛自己的心,把心顧好;時時心存善念,即是日日在造福,這就是修行。

   有人以爲,以東西布施于人就是有愛心;其實,那只是付出行動去幫助人。事實上,應該要感恩讓我們幫助的人,因爲他讓我們學會愛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惡念,照顧自己的心,時時發揮善的功能。所以說,「愛心」不是給人物質,而是經由別人啓發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無示現苦相的衆生,只看經文、誦些句讀,是很難啓發人心的大悲、大願。

  心存感恩付出

   慈濟有許多志工,不惜付出時間、金錢投入服務的王作,他們感激示現苦相的病患,讓他們舉手投足都能發揮菩薩願力。他們做得很歡喜,歡喜心就是菩薩的心、覺悟的心,這都是起自于「愛心」。所以說,發出愛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爲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有些人付出關懷後,就計較「我是爲你而做、爲你付出的」,這樣心中反而會常起煩惱;不知道「幫助別人,受益的是自己」,這叫做「愚福」。

   此外,有所求而發出的愛心,修得的僅是「人天」之福。我們學佛者,要用智慧造福,體會愛心的真義,覺悟「付出愛心」就是在修行;時時刻刻關照愛心,不要因爲貪愛、瞋恨、愚癡而起心動念。有機會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淨之愛」。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無常與永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