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與永恒

  無常與永恒

   人命在呼吸間」,無常迅速,我們要把握時間,提起精神用功修行。

   佛陀常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世間一切,大自然有更替,人、事、物有變遷,何者是「真常」不變

  在無常變幻之間,我們若想探討生命的奧秘、了解人生的道理,就得好好掌握時間。

   日常進退·活教科書

   我們要知己知彼,時時反觀自省,注意自己是否懈怠。看到別人精進,要見賢思齊;若是看到他人有不好的言行,自己要反省。如果犯了同樣的過錯,應即刻改進,這樣才能産生勇猛心;有勇猛之心,才能行「精進行」,而進入賢聖的境地。

   日常生活中,無一不是讓自己警惕的時候。只要用心觀察,別人的懈怠就是在警惕自己;所看到的惡言惡行也都是我們應警惕之處,是自我最好的教育。所以,古人說:「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與壞都是我們的老師,看到好榜樣應趕緊學習跟上;看到不好的言行,則要問自己是否和他一樣,有沒有惡言粗聲、疑神疑鬼

  我們常容易忽視日常最現成的「活教科書」,舍此而讀白紙黑字的經書,這不是很矛盾嗎

  若是不懂得在活生生的生活教育中修持、學習,那真是既可惜又可憐!

   佛陀常宣講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應常以此啓發自己的智慧,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無我,還要計較什麼呢

  

   對于賢聖者,要隨時存著敬重之心;對于行爲不端或智識較差的人,則要以包容心待之。具備敬重、包容之心,就不會有計較的心態。

   諸行無常·把握因緣

   有一位年約叁十多歲的先生,因丈母娘突然去世,便連夜和妻子從臺南迢迢趕回花蓮奔喪。他在布置靈堂時,發現少了裝飾用的花,就專程騎車出去買花;沒想到在回程的一個轉彎處,被一輛軍用車撞倒,傷重不治。一個年輕力壯的人,誰會料到他有這種突發的橫禍

  若有人說他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才會喪失生命,他又如何辯白

  這不是諸行無常嗎

  人生何需辯論、計較!

   我們如果把時間花費于計較別人的聲色不好,說:「你錯了,你的臉色不好看,你的話很難聽……」如此,人我是非不斷重演,而空過修學因緣,想想自己是不是很無智、愚癡

  

   德蕾薩姆姆獻身苦難

   有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人士,送我一卷記錄德蕾薩姆姆濟世行爲的錄像帶。世間充斥著苦難的人,看到這些貧病苦難的人,生活在垃圾堆裏,那些畫面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卻有那麼多修女願意放棄自己安逸的生活,投入救助貧病者的行列。他們把餓昏或病倒在街頭巷尾的人擡回去,毫不嫌棄貧病者的汙穢不潔。

   他們也是一群「出家」的修行者——能夠放棄安定的生活,到印度的貧民窟濟助饑餓貧病的人群;到最貧困髒亂的地方,把無人理睬的病人帶回療養所照顧,幫病人洗滌、喂食而不怕被病菌傳染。

   舍離安逸·義務服務

   全身肮髒、重病的人,他們都願意去愛護;反觀我們生活在安定富裕的環境中,身體又健康,爲何不會彼此愛護、尊重呢

  

   一個家庭若有愛的氣氛,這個家庭必然很幸福;一個團體若能彼此發揮愛的功能,這個團體一定很和諧,而這都要能真正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因爲懂得無常、無我,便會投入「水恒」之中,從事永恒的工作;若只計較無常之事,就會失去永恒的功德。

   要讓人敬愛,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去敬愛別人。修女們爲流離失所的病人擦澡的那一幕,讓我聯想到我們的志工,因爲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呀,志工們大都是委員,多數家庭經濟富有。他們走出安逸的家,進入病苦充斥的病房爲病人清潔、護理,慰問孤苦無依的患者。修女修士們能做的,志工也能做呀!

   無常人生·唯愛永恒

   我們要體會無常、投入永恒,記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永恒不滅)」。這樣,就沒有什麼是非值得計較。哪一個是「你」、哪一個是「我」,爭執到最後,誰又真的贏了

  我們應體悟真實的我,是永恒的愛;悖離了永恒的愛,一切都是無常,也沒有真實的「我」了。

  一粒米中藏日月

   ——發揮平等大愛援助大陸水患同胞

   大陸水患災民待救援

   這些年來,我秉承「爲佛教,爲衆生」的師訓,以「慈濟」擔起如來家業,並以佛教的精神、社會的人群與事物來磨練自我的身體與毅力。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能哭、不能流淚,」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也一樣,但是最近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

   前不久(民國八十年),大陸有十九省遭受空前的大水難。從新聞媒體上得知,那裏的衛生條件本來就不好,只要洪水一來,茅坑裏的汙物就會浮上水面;洪水退後,留下四處爬行的蛆。災民就泡在汙水裏,喝的也是那些水;因爲水不清潔,肝病、腸炎、霍亂……正逐漸擴大蔓延。

   近一個月來,每次用餐時,想到大陸的災胞現在連一粒米都沒有,眼前這碗飯就難以下咽。晚上要躺下休息時,想起許多避水不及、隨床浮在水面的災民;想起報載一間樓房頂擠滿了幾十口人,連坐都不可能;每個人都背緊貼著背,只能站著靠在牆邊睡覺的情景……,我如何能在床上安眠

  所以,我決心要進行大陸赈災的工作。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臺灣和大陸有「此岸」、「彼岸」的相對;彼此之間,似乎有著「成見」,所以有部分人對大陸救災工作相當冷漠。

   爲真正偉大的愛诠釋

   慈濟是以佛教的精神,致力于社會人間的志業。我們要有和佛一樣悲憫衆生的心——人不分種族,有愛就沒有怨,有愛就能化解異己的成見;能有如此寬廣的心胸,才符合佛陀救人的精神。

   「愛你的朋友不稀奇,愛你的敵人才偉大。」何況,受災受難的是無辜的老百姓

  尤其,他們和我們又有很深的種族因緣——我們的祖先,不也是從那邊來的嗎

  這分緣,甚深且厚。所以,他們有難,我們不能袖手旁觀,要以「無緣大慈」的心,將愛化爲實際行動,真正去拔除災民的苦難。

   臺灣近四十年來風調雨順,國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是因爲大家凝聚了愛心,是善業的共聚、福(善)業的因緣;有這些福業,才感得天時順利。既然我們有這麼多福緣、善業,而彼岸的同胞們正急切需要我們的幫助,只要捐出一些錢,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他們的幫助卻是非常的大!所以,我真切希望大家能夠突破「兩岸」的觀念,將我們的愛跨越到大陸。

   目前,穿衣保暖比食物供給還來得重要,因爲現在災民們每天都還可以領少許的米糧維持生計;而這幾個月來,大水把他們的衣服、棉被都泡爛了。秋天快到了,大陸四季分明,秋風蕭瑟;緊接著又是冬天,屆時將是一片冰天雪地。所以,必須讓他們有衣穿、有棉被可蓋、有屋可住。

   我希望能爲他們蓋一些可耐風吹雨淋的磚瓦屋,收容孤老無依以及傷殘者;並且讓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重新有個棲身之所。

   一粒米,大過須彌山

   大陸赈災,包含了幾層意義——

   第一,是愛的傳遞。將臺灣捐款人的愛心,點滴不漏地送到受災戶的手中。當他們接獲這分溫情時,能日夜感懷我們對他們的愛;希望進一步喚起他們人與人之間的愛心。

   佛教中有句話說:「一粒米大過須彌山。」現在,我深深體會到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因爲此刻正是大陸災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若能及時給他們一分恩情與愛心,他們會日日月月、歲歲年年難忘懷;相信這分愛,可以化解兩地幾十年來的隔閡。而經由此次的赈災因緣,也許只是一粒米、半鍋飯,亦當使兩岸的山河、人心交融和合。這分愛的功能,歲月、山河可以見證。

  第二,那裏的災民,正迫切需要救援。大陸四季分明,秋天過後,冰天雪地的冬天很快就會來臨。他們無衣無食亦無被,很多地區至今還泡在水裏。

   以信心面對曆史挑戰

  此次大陸水患肆虐,災後的重建工作艱巨,所需的災款也很龐大,赈災工作將是高度智慧、人力和財力的結合。但是,我們仍將一本「人饑已饑,人溺已溺」的精神,以無比的信心去面對此曆史性的挑戰。除了實質上的幫助外,同時也是一次「教育因緣」——它啓發了我們的良知,使大家有機會關愛他人、共造善業,創造出更安定的環境。

  國王與乞士

   世間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物質,足以誘惑人心、使人迷亂,要忍色忍欲不受誘惑,實在是很難。所以,佛陀說:「見好不求難。」

   貪心重的人,總是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能滿足;永遠覺得空虛而有失落感。由于不滿現實,所以常常向外追求,因而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因爲這分追求的欲望而誤了前途的人,大有人在。

   庸碌一生何以安此心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小國的國王,富甲天下。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權重,是他過去生布施、造福的結果,所以他很喜歡造福。

   有一天,他啓開珍寶庫藏,以七天的時間爲限,發出通告說:「人,不分遠近、不分種族;只要來此,一定有求必應。」他將珍寶分成一堆堆,每堆約如六十個棗子堆起來那麼大;來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給一堆。盡管這些財物有不少人來拿,但還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這位國王發如是心,可是他這樣的造福並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爲他還是有所求——求來生福。

   于是,佛陀便化身一名乞士來到國王的面前,國王問他:「你有什麼困難盡管說,不用客氣,我一定滿足你的需求。」

   乞士說:「我知道國王喜歡布施造福,所以我來求取財物。」

   國王說:「好,那你就拿一堆去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寶就走,可是他只走了七步,又回頭把珍寶放回原處。

   國王問:「咦!你爲什麼又拿回來呢

  」

   乞士說:「本來我想叁餐溫飽就可滿足,但是現…

《無常與永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