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活菩薩
有許多人問我:「師父,您出過國嗎
」我答:「沒有啊!」于是,他們就會把在世界各地見到的風光告訴我。有人說:「師父,其他地方不去沒關系!但是尼加拉瓜的大瀑布,您一定要去看、要去聽。」我問:「尼加拉瓜的瀑布是什麼樣子呢
」他就描述一番,盡其所能地形容那裏的美。
我說我體會得到——每天早上,精舍常住衆做早課、打坐的時候,四周一片寂靜。在精舍旁有一個魚池,池中有個小噴泉,噴泉的水往上噴再落到池中的聲音,好美啊!只要心靜,境就靜,靜境的風光無限美好。所以,雖然我不曾出國周遊世界,卻可以遍遊自己的心地風光,體會那分快樂與美好。
佛陀在宣講《法華經》之前,以《無量義經》爲開經,在此經的「十功德品第叁」中,有一位大莊嚴菩薩問佛陀:「衆生要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怎麼求呢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佛的覺道、智慧)到底菩薩是從哪裏來
往何處去
又住在哪裏呢
」
佛陀回道:「菩薩是從內心宮宅而來。」宮是皇宮、宅是住宅,意即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仁心仁宅,也就是佛心。所以,每個人都是菩薩。而這個菩薩要去哪裏呢
佛陀說:「要去使衆生發菩提心。」菩薩住在哪裏呢
「住于菩薩所依止的地方。」(原經文「……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衆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幾句話很簡單,但是意義非凡,而它也正是慈濟曆年來努力從事的方向與目標。
我常常向慈濟人說:「最靈驗的佛就在我們的心中,最有力量的菩薩就是我們的手腳。」每個人都有一顆佛心,我們的佛心很莊嚴,內心風光非常美好!不過,相信有許多人認爲菩薩離人間太遙遠了。其實不然,須知菩薩就在我們身邊,菩薩就在人人心中;只要大家能夠回顧內在的堂皇宮宅,時時反觀自性,培養歡喜、知足、感恩的心,進而貢獻己能、幫助他人,那麼,我們就是活生生的菩薩了。
君子之風
行事不分大小,都應敬重謹慎,不可大意。
過去,孔子稱贊子産有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不可離開這四項原則。
所謂「其行己也恭」,就是決心做一件事時,要很細心去選擇;選定之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以謙遜的心、謹慎敬重的態度把事情做好;完成之後,也不輕忽大意,依然要保有初發心行事的心態。
「其事上也敬」——以現代人而論,對尊長應恭敬,對平輩也應以禮相待。做事時,應有群策群力的心態,因爲要推動一件事,必須靠大家的力量才能順利達成。因此,要有彼此感恩之心,以誠相處。即使是同事親友間的日常相處,也應講究禮節;若彼此缺少恭敬、感恩的心態,便容易發生沖突。
「其養民也惠」——執政者若能爲民衆著想,他必定是一位君子,百姓們也一定會報以忠誠。企業行號的領導若能時時保有愛護員工的心態、處處爲員王們謀福利,則公司的營運狀況一定更加順暢。總之,有能力的人要多爲人群謀福利,不應只爲自己打算。
「其使民也義」——做事、用人應合于義理。比如有些人雇用勞工,只希望工人多付出勞力,卻不願給予合理的報酬,甚且以各種名義扣除工資,不顧工人的辛苦,這就是不義。
以現代的觀點來诠釋孔子所說的「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無非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四項「自度度他」的原則,時時自問:對別人是否存有感恩心
是否待人以禮
是否敬重對方
感恩、禮節、敬重,都是日常生活中應有的心態。要記得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給予合情合理的對待;這就是修養,也就是做人的原則,君子的風度。
能受天磨方鐵漢
曾經有一位市長來看我,希望我能到該市演講。在談話中,他表示了內心的苦惱:「有時覺得很茫然,人生到底以何爲目的
我扪心自問,無論做人處事,都已盡心盡力;甚至經常忙得焦頭爛額,卻還處處遭受攻擊,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
我告訴他:「做人做事,除了耐勞,還要耐煩、耐怨。人生的目的只有一項,就是服務人群。」我們來到人間不怕責任重,只怕沒有機會服務人群。「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不管面臨任何坎坷,都應勇敢接受磨練;唯有經過坎坷的人生,我們才會了解自己的力量有多大。
其實我們來到人世間,若不是從遭遇障礙中克服困難,我們如何成長
若不是苦難加身,如何體會存活的意義
有位人士說,他最記得我說過的一句話是「吃苦了苦」。
人生若沒有苦,易生怠慢;有時吃點苦,精神會更清朗,也更能呈現生命的意義。好比一艘泊在湖面上的船,若用兩支槳在水中輕輕撥移,就可以到達對岸,然而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行船;若真的要行船,就應在人海中接受海浪的沖擊。浪有多高,船就有多高;浪低,船就跟著低;如此浮浮沈沈而不翻覆,才是真正會操控航行。同樣的,能夠承受外境的磨練,而且愈挫愈勇的人,才是一位鐵铮铮的漢子。
前陣子,有兩位牧師在參訪慈濟時表示,他們很肯定、敬佩慈濟,很想了解我是如何領導,使這個團體的人心如此契合、形象如此美好
「事情如此多、這麼多人來看您,您不會覺得煩惱嗎
這又是何種工夫
」
我回答:「我沒有什麼工夫,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凡人,不可能沒有煩惱。若有不同的地方,該是煩惱停留在我腦海中的時間極其短暫。是什麼力量讓我把煩惱很快就推開呢
不外是憑借『歡喜、感恩』這股力量,讓煩惱一閃即過。」
我們若能消除煩惱,讓心甯靜下來,使精神保持明睿,則不管面對任何人事,都不會煩躁。
人的煩惱是長久累積下來的,而且會愈積愈重。一個人的智慧就像一面鏡子,鏡面若增加一分霧氣,明亮度就減少一分,亦即多一分煩惱。鏡子若經常擦拭,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一點也不會模糊。即煩惱來臨時,就如霧氣模糊了鏡面,無法照明外面的境界。所以,最好不要讓煩惱囤積、停留在腦子裏。每個人都有煩惱,面對煩惱時,我們要用歡喜心、感恩心去掃除。
慈濟是我自己歡喜推動的,更感恩衆人熱心地參與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人多事繁,我難免會擔憂,所以常會唠唠叨叨地叮囑大家:開車要慢點,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照顧好家庭,要柔和聲色……。這是因關心而擔憂,不是煩惱。但若把事情擺在心上,不由自主地一直生起貪、瞋、癡、慢、疑之念,這些煩惱多令人痛苦。
擔憂裏面有愛,而煩惱裏面卻充滿了恨、仇、怨。如果我們能運用歡喜、感恩的力量推開煩惱,就可以時時保有甯靜的心;心若甯靜,智慧就明睿,面對任何狀況也就不致有偏差的反應。
只要能隨時隨處懷抱歡喜、感恩的心念,則不論外境如何橫逆、波折,終能曆經琢磨,益發光亮。
日日過好日
有句俗話說:「因緣果報,屢試不爽。」而佛陀也說過:「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事實上,因緣果報都自生活當中形成;若種下一個好因,即得善果,反之亦然。
人們在過年期間見面時,通常會互相祝福「事事吉祥,日日平安健康」,吉祥健康都是果,凡夫總是喜歡講「果」,卻忽略了「因」。其實,健康平安的「因」,來自「心」的健全;而「心」要如何健全呢
必須祛除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若是不能舍棄煩惱、放下執著,身體自然病態衍生。有些病人在就醫時檢查不出病因,大多源于心理不健康的狀況。
知足無求福中人
慈濟委員經常去探訪接受功德會濟助的個案,遇到年邁、孤獨的老人時,他們總會關心地探詢:「阿公,您的屋子會不會太潮濕
衣服夠暖嗎
吃得飽嗎
」八、九十歲的老阿公說:「我住的環境已經很好了,穿得也很溫暖,吃的、用的也很滿意了!」盡管在一般人的眼中,他們的生活條件都只是最基本的溫飽,但是他們非常知足;因爲知足,所以「無所求」。對委員們的探訪,他們除了表示熱切的歡迎之外,並不企求更多的幫助;像這樣的人,即使已經八、九十歲甚或年近百歲,身心仍然非常健康。
有些個案則是委員一進門,他們就開始訴苦,愁眉不展地表示欠這個、欠那個。若問他:「您身體好嗎
」他一定說:「全身都不舒服,全身都有病!」由此可知,健康和心理狀態有著極微妙的關系。所以,我們要記得時時清除內心的垃圾,種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健康的因;有健康之因,才能得健康之果啊!
用心于分秒之間
現代人普遍缺乏信任感,經常處在「人怕人」的狀態中。彼此相處均有防備之心,擔心對方是否騙我
會不會對我不利
如此怎能招致吉祥
人與人之間要能互相信任,才會事事吉祥;能先造吉祥之因,才能得吉祥之果。
我常說:「過年容易,度日難。」過年時,大家都笑臉相迎、互道恭喜如意;但是數天的年節一下子就過去了,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應該「日日過好日」才要緊哪!但是,要想「曰日過好日」,就要「事事做好事、時時做好人」,這樣就會日日快樂;日日快樂,自然「年年過好年」。
人人都要有「過秒關」的心,分分秒秒皆應謹慎、注意,不說錯話、做錯事;能夠分秒照顧好心念,必能事事平安、吉祥。這樣,自然「日日是好日」了。
愛的管理
經常有許多企業家問我:「師父,慈濟團體如此龐大,您是如何管理的
」我的答案只有一個:「我不懂企業,我只是很誠心地啓發大家的愛心,讓人人自我管理,同心協力落實『志業』。」
我有一位弟子,事業做得很大。他非常護持慈濟,每…
《你我都是活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