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你我都是活菩萨

  你我都是活菩萨

   有许多人问我:「师父,您出过国吗

  」我答:「没有啊!」于是,他们就会把在世界各地见到的风光告诉我。有人说:「师父,其他地方不去没关系!但是尼加拉瓜的大瀑布,您一定要去看、要去听。」我问:「尼加拉瓜的瀑布是什么样子呢

  」他就描述一番,尽其所能地形容那里的美。

   我说我体会得到——每天早上,精舍常住众做早课、打坐的时候,四周一片寂静。在精舍旁有一个鱼池,池中有个小喷泉,喷泉的水往上喷再落到池中的声音,好美啊!只要心静,境就静,静境的风光无限美好。所以,虽然我不曾出国周游世界,却可以遍游自己的心地风光,体会那分快乐与美好。

   佛陀在宣讲《法华经》之前,以《无量义经》为开经,在此经的「十功德品第三」中,有一位大庄严菩萨问佛陀:「众生要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怎么求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的觉道、智慧)到底菩萨是从哪里来

  往何处去

  又住在哪里呢

  」

   佛陀回道:「菩萨是从内心宫宅而来。」宫是皇宫、宅是住宅,意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仁心仁宅,也就是佛心。所以,每个人都是菩萨。而这个菩萨要去哪里呢

  佛陀说:「要去使众生发菩提心。」菩萨住在哪里呢

  「住于菩萨所依止的地方。」(原经文「……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几句话很简单,但是意义非凡,而它也正是慈济历年来努力从事的方向与目标。

   我常常向慈济人说:「最灵验的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最有力量的菩萨就是我们的手脚。」每个人都有一颗佛心,我们的佛心很庄严,内心风光非常美好!不过,相信有许多人认为菩萨离人间太遥远了。其实不然,须知菩萨就在我们身边,菩萨就在人人心中;只要大家能够回顾内在的堂皇宫宅,时时反观自性,培养欢喜、知足、感恩的心,进而贡献己能、帮助他人,那么,我们就是活生生的菩萨了。

  君子之风

   行事不分大小,都应敬重谨慎,不可大意。

   过去,孔子称赞子产有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不可离开这四项原则。

   所谓「其行己也恭」,就是决心做一件事时,要很细心去选择;选定之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谦逊的心、谨慎敬重的态度把事情做好;完成之后,也不轻忽大意,依然要保有初发心行事的心态。

   「其事上也敬」——以现代人而论,对尊长应恭敬,对平辈也应以礼相待。做事时,应有群策群力的心态,因为要推动一件事,必须靠大家的力量才能顺利达成。因此,要有彼此感恩之心,以诚相处。即使是同事亲友间的日常相处,也应讲究礼节;若彼此缺少恭敬、感恩的心态,便容易发生冲突。

   「其养民也惠」——执政者若能为民众着想,他必定是一位君子,百姓们也一定会报以忠诚。企业行号的领导若能时时保有爱护员工的心态、处处为员王们谋福利,则公司的营运状况一定更加顺畅。总之,有能力的人要多为人群谋福利,不应只为自己打算。

   「其使民也义」——做事、用人应合于义理。比如有些人雇用劳工,只希望工人多付出劳力,却不愿给予合理的报酬,甚且以各种名义扣除工资,不顾工人的辛苦,这就是不义。

   以现代的观点来诠释孔子所说的「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无非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四项「自度度他」的原则,时时自问:对别人是否存有感恩心

  是否待人以礼

  是否敬重对方

  

   感恩、礼节、敬重,都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心态。要记得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着想,给予合情合理的对待;这就是修养,也就是做人的原则,君子的风度。

  能受天磨方铁汉

   曾经有一位市长来看我,希望我能到该市演讲。在谈话中,他表示了内心的苦恼:「有时觉得很茫然,人生到底以何为目的

  我扪心自问,无论做人处事,都已尽心尽力;甚至经常忙得焦头烂额,却还处处遭受攻击,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

   我告诉他:「做人做事,除了耐劳,还要耐烦、耐怨。人生的目的只有一项,就是服务人群。」我们来到人间不怕责任重,只怕没有机会服务人群。「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不管面临任何坎坷,都应勇敢接受磨练;唯有经过坎坷的人生,我们才会了解自己的力量有多大。

   其实我们来到人世间,若不是从遭遇障碍中克服困难,我们如何成长

  若不是苦难加身,如何体会存活的意义

  

   有位人士说,他最记得我说过的一句话是「吃苦了苦」。

   人生若没有苦,易生怠慢;有时吃点苦,精神会更清朗,也更能呈现生命的意义。好比一艘泊在湖面上的船,若用两支桨在水中轻轻拨移,就可以到达对岸,然而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行船;若真的要行船,就应在人海中接受海浪的冲击。浪有多高,船就有多高;浪低,船就跟着低;如此浮浮沉沉而不翻覆,才是真正会操控航行。同样的,能够承受外境的磨练,而且愈挫愈勇的人,才是一位铁铮铮的汉子。

   前阵子,有两位牧师在参访慈济时表示,他们很肯定、敬佩慈济,很想了解我是如何领导,使这个团体的人心如此契合、形象如此美好

  「事情如此多、这么多人来看您,您不会觉得烦恼吗

  这又是何种工夫

  」

   我回答:「我没有什么工夫,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凡人,不可能没有烦恼。若有不同的地方,该是烦恼停留在我脑海中的时间极其短暂。是什么力量让我把烦恼很快就推开呢

  不外是凭借『欢喜、感恩』这股力量,让烦恼一闪即过。」

   我们若能消除烦恼,让心宁静下来,使精神保持明睿,则不管面对任何人事,都不会烦躁。

   人的烦恼是长久累积下来的,而且会愈积愈重。一个人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镜面若增加一分雾气,明亮度就减少一分,亦即多一分烦恼。镜子若经常擦拭,照山是山、照水是水,一点也不会模糊。即烦恼来临时,就如雾气模糊了镜面,无法照明外面的境界。所以,最好不要让烦恼囤积、停留在脑子里。每个人都有烦恼,面对烦恼时,我们要用欢喜心、感恩心去扫除。

   慈济是我自己欢喜推动的,更感恩众人热心地参与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四大志业;人多事繁,我难免会担忧,所以常会唠唠叨叨地叮嘱大家:开车要慢点,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照顾好家庭,要柔和声色……。这是因关心而担忧,不是烦恼。但若把事情摆在心上,不由自主地一直生起贪、瞋、痴、慢、疑之念,这些烦恼多令人痛苦。

   担忧里面有爱,而烦恼里面却充满了恨、仇、怨。如果我们能运用欢喜、感恩的力量推开烦恼,就可以时时保有宁静的心;心若宁静,智慧就明睿,面对任何状况也就不致有偏差的反应。

   只要能随时随处怀抱欢喜、感恩的心念,则不论外境如何横逆、波折,终能历经琢磨,益发光亮。

  日日过好日

   有句俗话说:「因缘果报,屡试不爽。」而佛陀也说过:「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事实上,因缘果报都自生活当中形成;若种下一个好因,即得善果,反之亦然。

   人们在过年期间见面时,通常会互相祝福「事事吉祥,日日平安健康」,吉祥健康都是果,凡夫总是喜欢讲「果」,却忽略了「因」。其实,健康平安的「因」,来自「心」的健全;而「心」要如何健全呢

  必须祛除贪、瞋、痴等烦恼的根源。若是不能舍弃烦恼、放下执着,身体自然病态衍生。有些病人在就医时检查不出病因,大多源于心理不健康的状况。

   知足无求福中人

   慈济委员经常去探访接受功德会济助的个案,遇到年迈、孤独的老人时,他们总会关心地探询:「阿公,您的屋子会不会太潮湿

  衣服够暖吗

  吃得饱吗

  」八、九十岁的老阿公说:「我住的环境已经很好了,穿得也很温暖,吃的、用的也很满意了!」尽管在一般人的眼中,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只是最基本的温饱,但是他们非常知足;因为知足,所以「无所求」。对委员们的探访,他们除了表示热切的欢迎之外,并不企求更多的帮助;像这样的人,即使已经八、九十岁甚或年近百岁,身心仍然非常健康。

   有些个案则是委员一进门,他们就开始诉苦,愁眉不展地表示欠这个、欠那个。若问他:「您身体好吗

  」他一定说:「全身都不舒服,全身都有病!」由此可知,健康和心理状态有着极微妙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记得时时清除内心的垃圾,种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健康的因;有健康之因,才能得健康之果啊!

   用心于分秒之间

   现代人普遍缺乏信任感,经常处在「人怕人」的状态中。彼此相处均有防备之心,担心对方是否骗我

  会不会对我不利

  如此怎能招致吉祥

  人与人之间要能互相信任,才会事事吉祥;能先造吉祥之因,才能得吉祥之果。

   我常说:「过年容易,度日难。」过年时,大家都笑脸相迎、互道恭喜如意;但是数天的年节一下子就过去了,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日日过好日」才要紧哪!但是,要想「曰日过好日」,就要「事事做好事、时时做好人」,这样就会日日快乐;日日快乐,自然「年年过好年」。

   人人都要有「过秒关」的心,分分秒秒皆应谨慎、注意,不说错话、做错事;能够分秒照顾好心念,必能事事平安、吉祥。这样,自然「日日是好日」了。

  爱的管理

   经常有许多企业家问我:「师父,慈济团体如此庞大,您是如何管理的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不懂企业,我只是很诚心地启发大家的爱心,让人人自我管理,同心协力落实『志业』。」

   我有一位弟子,事业做得很大。他非常护持慈济,每…

《你我都是活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把握眼前的心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