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活动,都会很热心地参与。有一次冬令救济时,他也回来精舍帮忙打包东西。正巧,他的一位员工也回来,看到他正忙着打包,就悄悄地绕进屋子对我说:「师父,我们董事长正在外面卖力的工作,我还以为看错人哪,真奇怪,他怎会变成这样
」我问:「这样有什么不对吗
」他回答:「师父,您不知道,我们董事长在公司里好凶耶!他老是绷着一张脸,全公司的员工都好怕他;大家如果正在谈笑时,一听到他来了,就像碰到『瘟神』一样,一句话也不敢吭。所以,只要他不在公司,我们都好高兴哦!」
等到冬令救济工作做完,新春期间,他带着一家大小来花莲向我拜年。一家人坐下后,我说:「嗯!你很像一位董事长!」他听了很紧张地问:「师父,您怎么这样说呢
」我说:「听说你在公司时,董事长派头十足,员工都对你敬畏有加。」他说:「忏悔、忏悔!请问师父,我该怎么做呢
我说:「你是董事长,但董事长是谁在叫的呢
是你那些员工叫你的。你能做董事长,是因为有他们在帮你做事,才能让你的事业发展、稳定。听说你的办公室很豪华,不管是客户或员工,都必须经过好几个关卡才能见到你。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办公室如果没有员工帮你打扫,你就变成一位垃圾堆中的董事长了。」
他说:「师父,以前我都没有想到这些耶!我向来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现在我知道错了。」
过完春节开始上班后,他的态度改变了。每次在进入办公室之前,一定先在电梯内向镜子微笑;等到电梯门打开,他就保持这个笑容踏进办公室,然后向员工说:「大家好!」
刚开始没有人敢回应,他心中有些懊恼!但是一想到「如果没人打扫,我就成了垃圾堆中的董事长」时,他就不断替自己打气:我一定还要笑下去。所以,他每天一进办公室,还是向员工们亲切地道好、问安。
最近,他告诉我:「师父,和气和关怀真是一股大力量!」他说以前要出货时,他都很气恼!因为要员工加班时,总是有许多人溜走;如今,除了和气地和员工打招呼外,还会常常主动闸怀他们:「如果太辛苦,订单就少接一些。」员工们听了都说:「为了回报老板的体谅,我们应该再『打拚』些。」每看到员工们很晚了还在加班,他会说:「早点回去吧!不要太辛苦了。」员工们口中说好,却仍很卖力地赶工。
他又告诉我:「师父,我的员工人数没有增加,但是业务却增长了好几倍。」这就是爱的管理。现在的社会,劳工意识抬头,谁愿意被管呢
谁也管不了谁。如果能多用一分关心和爱去启发员工,相信他们会自爱地发挥功能,为公司尽心尽力啊!
一个人即使拥有很大的事业,很懂得企画经营,但是若欠缺爱心与宽容,就会被批评是「冷漠无情」甚或「为富不仁」,虽然他很富有,却无法避免别人的责骂、批评,这种人生有何价值可言
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地位有多高或财富有多少;人生的尽头也只是黄土一坏,到底它的价值如何定位呢
我想,如果能惜福自己所拥有的,进一步再造福,贡献社会、利益众生,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善的循环
美国洛杉矶曾发生黑人暴动事件,传播媒体争相报导当地的混乱情势,当时我内心也十分担忧!不久,位在加州的慈济美国分会特地传真一份数据回来,告诉我当地一切平安。
知道他们人人平安时,大家无比欣慰;而更令人感到欢喜的是,后来我行脚至南部时,高雄一位刘委员兴奋地赶到屏东分会见我,他说:「师父,我有一位吴姓会员,多年前搬到洛杉矶定居。前几天她打国际电话给我,说她蒙慈济的庇荫而逃过一劫。」
据刘委员叙述,吴女士于日前驾车出门,途中被一群黑人拦截诘问:「妳是韩国人
日本人
还是中国人
」吴女士强忍心中害怕,回答:「我是台湾人。」这群黑人竟一改态度,十分友善地放她离开,并指示她最安全的行车方向,要她「快快回家,这一带很乱。」
对于自己表明身分后,能得到礼遇的情形,吴女士百思不解。她回到家后,向家中的黑人帮佣询问,才知原来洛城的黑人普遍知道「台湾有个『慈济会』在此地回馈黑人社会」,因此,他们有一致的共识:此次暴乱,以不涉及华人的安危为原则。所以,吴女士才能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慈济美国分会成立以来,先后做了许多国际性的救援工作。当地的委员、会员也都能坚守佛心师志,就地募款、就地济助个案。他们除了不定时帮忙一些急难事件和流浪汉外,更固定在每年的圣诞节准备了五百份礼品,赠送给洛城的黑人贫民区,并提供奖学金给就读护理学校的黑人学生。
吴女士在离开台湾之前,曾经是慈济的会员,如今在异国他乡因慈济而幸免于难,遂难掩感激之情,以国际电话向台湾的亲友报平安。她欢喜庆幸自己能和慈济结缘,加入回馈人群的行列,因而得以避离灾厄。
秉持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教化,慈济美国分会的默默作为,发挥了「善的循环」。有句话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慈济当初对黑人朋友无所求的付出,从未料到会有使国人同胞幸免于难的回报。所以,我常强调:「爱不分种族,爱一定要普施天下。」我们为天下做天下事,福报必然会响应在自己的身上。
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没有什么特殊。事实上,行善之后真正获得利益的是我们自己;如同洛杉矶这位会员的经历,正是「善因善果,功不唐捐」的最好印证啊!
爱惜物命·珍视资源
从八十年四月以来,慈济和金车教育基金会合办了一系列「预约人间净土」的活动。我们希望社会大众能够透过参与活动,了解、接受「慈爱、悲怀、喜舍、感恩」的理念,进而改变生活习性、践行善念,使人人发挥所能回馈社会,造就台湾成为一片人间净土。
要预约人间净土,就要先净化人心;人心如果净化,每个人的行为自然会净化。比如八十年四月十九日,我们发起一项「知福惜福再造福——回收废纸救台湾林木」的活动。当天,全省的慈济人在各县市设立了九个回收点,鼓励民众响应资源回收的呼吁,大家同时发挥「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在这股团结力量下,一天之中所回收的废纸总共有一百六十多公吨之多。
依照专家的评估,一百六十多公吨的废纸,有百分之七十可以再制;而这些再生纸的数量,相当于砍伐二千四百零九棵高八公尺、直径十六公分,树龄在二十年以上的大树来制造生产。
想想看,我们只发挥一天「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就可回收一百六十多公吨的废纸,挽救二千四百零九棵大树。所以,这个社会要净化,需要你我建立共识,为维护清洁美丽的人间净土,一起动手努力。
地球的资源有限,我们应该为后代子孙爱惜居住环境、保护资源。以台湾目前的用纸人口而言,每人每年平均要用掉八百公斤的纸,这是多么可观的数字啊!因此,我们必定要加强惜物护生的观念。如果人人都能珍惜物命,就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相信每个人都不愿与垃圾为邻,处处有人示威、抗议,拒绝与垃圾掩埋场为邻;人人厌憎垃圾,却又制造垃圾。既要丢垃圾又不愿与垃圾为邻,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培养「爱物惜福」的观念。首先,应爱惜所有的物资;再者,是加强保护地球上的资源。
垃圾为什么会那么多
是因为人的虚荣心作祟。现代人凡事讲究新鲜、时麾,在衣、食、住、行、育、乐中不断追求变化;而垃圾也就在这些不断地追求中,大量地产生。
台湾今日的成就,是人人努力的成果,我们应该知福惜福。因此,人人都有不让垃圾成为社会问题的责任。
不久前,有位室内设计师到花莲见我,他说:「师父,听你谈起垃圾问题及惜福的道理后,我非常感动且深有同感。以前我工作时,都会建议客户标新立异、求新求变,将设计方向做大幅度的变动。如今我改变观念,当客户要求重新装潢时,都尽量鼓励他们保留原始设计,而用心地在原有的风格中做修饰和改变;如此,也能创造出一番新的品味,而且省时省钱省事,客户都非常满意!」
这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他不但减少有形的垃圾,也鼓励别人惜福,回复无形的节俭美德。深深期望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能多用一点心,时时提醒周围的人,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及时报亲恩
每次听到有关老人的问题时,我就十分感慨!将来你我也都会面临年老,与其到时坐困愁城,不如现在就探讨防治之道;而根本解决老人问题的方法是:提倡年轻人敬老尊贤,提倡为人子女者要克尽孝道、敬顺父母。
谈孝道,要由本身实际做起。老人问题不要丢给社会,你我都有责任在自己家中侍奉长上、供养老人。尽孝,是人生的根本;人生若不孝,就不算人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你们家父母谁在养
」这种话听起来很可怜,父母还需要大家用「养」的
应该说:父母由谁在「孝顺」才对。其实,许多父母不曾「吃」儿女的,甚至他们年轻时努力累积的许多资产,也都留给儿女们。大致说来,他们吃也是吃自己的,并没有让子女养;况且,碗筷也由他们自己端拿,并没有人「喂」他们。
孔子曾经说过:「侍奉父母若没有恭敬心,就像在养猪狗、牲禽一般。」倘若说有养就是孝顺,那么,养猪、牛、鸡、鸭,不也是在对牠们尽孝吗
所以,真正的孝顺是从内心产生对父母的敬爱,将这分爱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去关心、陪伴他们。
有位志工曾说,到了医院才体会到人老的确很苦,也才体会到父母爱子女的心,更体会到老而没有子女关怀的凄苦。他到医院当志工时,被分派在三楼服务,三楼有小儿科及妇科。他看到小儿科里的病童,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姑姑、阿姨……,所有的亲戚都非常关心地前来探病,充满了亲情的温馨。
当他转到妇科病房时,却发现有一位老太太没人探望、照顾,于是问她:「阿婆,您的儿子、媳妇呢
」对方回答:「他们各忙各的事。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没有空来陪我。」
同样是生病,小孩生病,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老人生病,却被遗忘在冷清、孤独的角落。这种强烈的对照,令志工悲叹不已。
此时,我们都不觉得伶仃孤单的苦;因为每个人都正值黄金岁月,都各有所忙。然而,「老」是悄悄渐至的;当我们开始感觉孤单、需要子孙围绕陪侍时,恐怕就为时已晚、求之不得了。
人生苦短,没有人能永远拥有「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景况。在可以把握的因缘下,我们应该珍惜三代、四代同堂的机会,和公婆、父母同住,以身作则展现孝道给儿女们看。若能如此,将来我们年老时,自然就能安享天伦之乐,免去孤老无依的凄凉。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曾有人问我:何谓「菩提心」
我的解释是:「菩提心」即「觉道」——觉悟的道心;而「觉」则为「最清净、透彻的了解」。
中国字很有趣,以「觉」字为例,它的下面有个「见」字——在未「觉」之前,必须先学;「学」下为「子」,意味着人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必须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例如父母的爱、兄弟姊妹的爱、老师朋友的爱、社会人群的爱,不断以爱来灌输、教育孩子;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终会「见」到、了解道理。
因此,在茫然不暸解道理之前,必须先「学」;等到学会了、「见」到了道理之后,就叫「道」。《中庸》有云:「率性之谓道。」每个人都有纯真、清净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佛心、就是「道」。所以,菩提心即是道心,道心就是与生俱来的清净本性。
学佛,最主要是要「明心见性」,而「心」与「性」,其实是相同的东西。佛陀也一直在教育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和佛的心以及众生的心并无两样,只不过众生是凡夫心,而佛是清净的觉性——佛心因不受外界污染而保有清净,有清净心就是觉性。
众生同样也有明净的觉性,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致使内心蒙上尘埃,因此转觉性为凡夫心;凡心就会有分别、竞争、功利的产生。
佛陀身为太子时,就已经具足超然的智慧,所以能放弃富贵荣华,走上苦行的路程,去探讨人间的苦难和修行者的心路历程,最后终于理解人生的真谛。
悟证得道后的佛陀,教导弟子要行菩萨道。「菩萨」两字是梵文「菩提萨埵」的译音简写,中文意译为「觉有情」;也就是说,觉悟的人不离人间,他在人间奉献爱、教育人群。由此可知,回归清净的本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你我都是活菩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