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活動,都會很熱心地參與。有一次冬令救濟時,他也回來精舍幫忙打包東西。正巧,他的一位員工也回來,看到他正忙著打包,就悄悄地繞進屋子對我說:「師父,我們董事長正在外面賣力的工作,我還以爲看錯人哪,真奇怪,他怎會變成這樣
」我問:「這樣有什麼不對嗎
」他回答:「師父,您不知道,我們董事長在公司裏好凶耶!他老是繃著一張臉,全公司的員工都好怕他;大家如果正在談笑時,一聽到他來了,就像碰到『瘟神』一樣,一句話也不敢吭。所以,只要他不在公司,我們都好高興哦!」
等到冬令救濟工作做完,新春期間,他帶著一家大小來花蓮向我拜年。一家人坐下後,我說:「嗯!你很像一位董事長!」他聽了很緊張地問:「師父,您怎麼這樣說呢
」我說:「聽說你在公司時,董事長派頭十足,員工都對你敬畏有加。」他說:「忏悔、忏悔!請問師父,我該怎麼做呢
我說:「你是董事長,但董事長是誰在叫的呢
是你那些員工叫你的。你能做董事長,是因爲有他們在幫你做事,才能讓你的事業發展、穩定。聽說你的辦公室很豪華,不管是客戶或員工,都必須經過好幾個關卡才能見到你。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辦公室如果沒有員工幫你打掃,你就變成一位垃圾堆中的董事長了。」
他說:「師父,以前我都沒有想到這些耶!我向來認爲那是他們應該做的,現在我知道錯了。」
過完春節開始上班後,他的態度改變了。每次在進入辦公室之前,一定先在電梯內向鏡子微笑;等到電梯門打開,他就保持這個笑容踏進辦公室,然後向員工說:「大家好!」
剛開始沒有人敢回應,他心中有些懊惱!但是一想到「如果沒人打掃,我就成了垃圾堆中的董事長」時,他就不斷替自己打氣:我一定還要笑下去。所以,他每天一進辦公室,還是向員工們親切地道好、問安。
最近,他告訴我:「師父,和氣和關懷真是一股大力量!」他說以前要出貨時,他都很氣惱!因爲要員工加班時,總是有許多人溜走;如今,除了和氣地和員工打招呼外,還會常常主動閘懷他們:「如果太辛苦,訂單就少接一些。」員工們聽了都說:「爲了回報老板的體諒,我們應該再『打拚』些。」每看到員工們很晚了還在加班,他會說:「早點回去吧!不要太辛苦了。」員工們口中說好,卻仍很賣力地趕工。
他又告訴我:「師父,我的員工人數沒有增加,但是業務卻增長了好幾倍。」這就是愛的管理。現在的社會,勞工意識擡頭,誰願意被管呢
誰也管不了誰。如果能多用一分關心和愛去啓發員工,相信他們會自愛地發揮功能,爲公司盡心盡力啊!
一個人即使擁有很大的事業,很懂得企畫經營,但是若欠缺愛心與寬容,就會被批評是「冷漠無情」甚或「爲富不仁」,雖然他很富有,卻無法避免別人的責罵、批評,這種人生有何價值可言
人生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地位有多高或財富有多少;人生的盡頭也只是黃土一壞,到底它的價值如何定位呢
我想,如果能惜福自己所擁有的,進一步再造福,貢獻社會、利益衆生,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
善的循環
美國洛杉矶曾發生黑人暴動事件,傳播媒體爭相報導當地的混亂情勢,當時我內心也十分擔憂!不久,位在加州的慈濟美國分會特地傳真一份數據回來,告訴我當地一切平安。
知道他們人人平安時,大家無比欣慰;而更令人感到歡喜的是,後來我行腳至南部時,高雄一位劉委員興奮地趕到屏東分會見我,他說:「師父,我有一位吳姓會員,多年前搬到洛杉矶定居。前幾天她打國際電話給我,說她蒙慈濟的庇蔭而逃過一劫。」
據劉委員敘述,吳女士于日前駕車出門,途中被一群黑人攔截诘問:「妳是韓國人
日本人
還是中國人
」吳女士強忍心中害怕,回答:「我是臺灣人。」這群黑人竟一改態度,十分友善地放她離開,並指示她最安全的行車方向,要她「快快回家,這一帶很亂。」
對于自己表明身分後,能得到禮遇的情形,吳女士百思不解。她回到家後,向家中的黑人幫傭詢問,才知原來洛城的黑人普遍知道「臺灣有個『慈濟會』在此地回饋黑人社會」,因此,他們有一致的共識:此次暴亂,以不涉及華人的安危爲原則。所以,吳女士才能夠逢凶化吉,化險爲夷。
慈濟美國分會成立以來,先後做了許多國際性的救援工作。當地的委員、會員也都能堅守佛心師志,就地募款、就地濟助個案。他們除了不定時幫忙一些急難事件和流浪漢外,更固定在每年的聖誕節准備了五百份禮品,贈送給洛城的黑人貧民區,並提供獎學金給就讀護理學校的黑人學生。
吳女士在離開臺灣之前,曾經是慈濟的會員,如今在異國他鄉因慈濟而幸免于難,遂難掩感激之情,以國際電話向臺灣的親友報平安。她歡喜慶幸自己能和慈濟結緣,加入回饋人群的行列,因而得以避離災厄。
秉持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化,慈濟美國分會的默默作爲,發揮了「善的循環」。有句話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慈濟當初對黑人朋友無所求的付出,從未料到會有使國人同胞幸免于難的回報。所以,我常強調:「愛不分種族,愛一定要普施天下。」我們爲天下做天下事,福報必然會響應在自己的身上。
做好事是人的本分,沒有什麼特殊。事實上,行善之後真正獲得利益的是我們自己;如同洛杉矶這位會員的經曆,正是「善因善果,功不唐捐」的最好印證啊!
愛惜物命·珍視資源
從八十年四月以來,慈濟和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了一系列「預約人間淨土」的活動。我們希望社會大衆能夠透過參與活動,了解、接受「慈愛、悲懷、喜舍、感恩」的理念,進而改變生活習性、踐行善念,使人人發揮所能回饋社會,造就臺灣成爲一片人間淨土。
要預約人間淨土,就要先淨化人心;人心如果淨化,每個人的行爲自然會淨化。比如八十年四月十九日,我們發起一項「知福惜福再造福——回收廢紙救臺灣林木」的活動。當天,全省的慈濟人在各縣市設立了九個回收點,鼓勵民衆響應資源回收的呼籲,大家同時發揮「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在這股團結力量下,一天之中所回收的廢紙總共有一百六十多公噸之多。
依照專家的評估,一百六十多公噸的廢紙,有百分之七十可以再製;而這些再生紙的數量,相當于砍伐二千四百零九棵高八公尺、直徑十六公分,樹齡在二十年以上的大樹來製造生産。
想想看,我們只發揮一天「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就可回收一百六十多公噸的廢紙,挽救二千四百零九棵大樹。所以,這個社會要淨化,需要你我建立共識,爲維護清潔美麗的人間淨土,一起動手努力。
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應該爲後代子孫愛惜居住環境、保護資源。以臺灣目前的用紙人口而言,每人每年平均要用掉八百公斤的紙,這是多麼可觀的數字啊!因此,我們必定要加強惜物護生的觀念。如果人人都能珍惜物命,就能夠避免資源浪費。
相信每個人都不願與垃圾爲鄰,處處有人示威、抗議,拒絕與垃圾掩埋場爲鄰;人人厭憎垃圾,卻又製造垃圾。既要丟垃圾又不願與垃圾爲鄰,要解決這個矛盾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培養「愛物惜福」的觀念。首先,應愛惜所有的物資;再者,是加強保護地球上的資源。
垃圾爲什麼會那麼多
是因爲人的虛榮心作祟。現代人凡事講究新鮮、時麾,在衣、食、住、行、育、樂中不斷追求變化;而垃圾也就在這些不斷地追求中,大量地産生。
臺灣今日的成就,是人人努力的成果,我們應該知福惜福。因此,人人都有不讓垃圾成爲社會問題的責任。
不久前,有位室內設計師到花蓮見我,他說:「師父,聽你談起垃圾問題及惜福的道理後,我非常感動且深有同感。以前我工作時,都會建議客戶標新立異、求新求變,將設計方向做大幅度的變動。如今我改變觀念,當客戶要求重新裝潢時,都盡量鼓勵他們保留原始設計,而用心地在原有的風格中做修飾和改變;如此,也能創造出一番新的品味,而且省時省錢省事,客戶都非常滿意!」
這是多麼的有智慧啊!他不但減少有形的垃圾,也鼓勵別人惜福,回複無形的節儉美德。深深期望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能多用一點心,時時提醒周圍的人,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環境,爲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及時報親恩
每次聽到有關老人的問題時,我就十分感慨!將來你我也都會面臨年老,與其到時坐困愁城,不如現在就探討防治之道;而根本解決老人問題的方法是:提倡年輕人敬老尊賢,提倡爲人子女者要克盡孝道、敬順父母。
談孝道,要由本身實際做起。老人問題不要丟給社會,你我都有責任在自己家中侍奉長上、供養老人。盡孝,是人生的根本;人生若不孝,就不算人生。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你們家父母誰在養
」這種話聽起來很可憐,父母還需要大家用「養」的
應該說:父母由誰在「孝順」才對。其實,許多父母不曾「吃」兒女的,甚至他們年輕時努力累積的許多資産,也都留給兒女們。大致說來,他們吃也是吃自己的,並沒有讓子女養;況且,碗筷也由他們自己端拿,並沒有人「喂」他們。
孔子曾經說過:「侍奉父母若沒有恭敬心,就像在養豬狗、牲禽一般。」倘若說有養就是孝順,那麼,養豬、牛、雞、鴨,不也是在對牠們盡孝嗎
所以,真正的孝順是從內心産生對父母的敬愛,將這分愛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去關心、陪伴他們。
有位志工曾說,到了醫院才體會到人老的確很苦,也才體會到父母愛子女的心,更體會到老而沒有子女關懷的淒苦。他到醫院當志工時,被分派在叁樓服務,叁樓有小兒科及婦科。他看到小兒科裏的病童,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姑姑、阿姨……,所有的親戚都非常關心地前來探病,充滿了親情的溫馨。
當他轉到婦科病房時,卻發現有一位老太太沒人探望、照顧,于是問她:「阿婆,您的兒子、媳婦呢
」對方回答:「他們各忙各的事。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沒有空來陪我。」
同樣是生病,小孩生病,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老人生病,卻被遺忘在冷清、孤獨的角落。這種強烈的對照,令志工悲歎不已。
此時,我們都不覺得伶仃孤單的苦;因爲每個人都正值黃金歲月,都各有所忙。然而,「老」是悄悄漸至的;當我們開始感覺孤單、需要子孫圍繞陪侍時,恐怕就爲時已晚、求之不得了。
人生苦短,沒有人能永遠擁有「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景況。在可以把握的因緣下,我們應該珍惜叁代、四代同堂的機會,和公婆、父母同住,以身作則展現孝道給兒女們看。若能如此,將來我們年老時,自然就能安享天倫之樂,免去孤老無依的淒涼。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曾有人問我:何謂「菩提心」
我的解釋是:「菩提心」即「覺道」——覺悟的道心;而「覺」則爲「最清淨、透徹的了解」。
中國字很有趣,以「覺」字爲例,它的下面有個「見」字——在未「覺」之前,必須先學;「學」下爲「子」,意味著人剛出生時,什麼都不懂,必須靠後天的教育、培養。例如父母的愛、兄弟姊妹的愛、老師朋友的愛、社會人群的愛,不斷以愛來灌輸、教育孩子;如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終會「見」到、了解道理。
因此,在茫然不暸解道理之前,必須先「學」;等到學會了、「見」到了道理之後,就叫「道」。《中庸》有雲:「率性之謂道。」每個人都有純真、清淨的本性,這個本性就是佛心、就是「道」。所以,菩提心即是道心,道心就是與生俱來的清淨本性。
學佛,最主要是要「明心見性」,而「心」與「性」,其實是相同的東西。佛陀也一直在教育我們——「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的心和佛的心以及衆生的心並無兩樣,只不過衆生是凡夫心,而佛是清淨的覺性——佛心因不受外界汙染而保有清淨,有清淨心就是覺性。
衆生同樣也有明淨的覺性,只是由于後天環境的影響,致使內心蒙上塵埃,因此轉覺性爲凡夫心;凡心就會有分別、競爭、功利的産生。
佛陀身爲太子時,就已經具足超然的智慧,所以能放棄富貴榮華,走上苦行的路程,去探討人間的苦難和修行者的心路曆程,最後終于理解人生的真谛。
悟證得道後的佛陀,教導弟子要行菩薩道。「菩薩」兩字是梵文「菩提薩埵」的譯音簡寫,中文意譯爲「覺有情」;也就是說,覺悟的人不離人間,他在人間奉獻愛、教育人群。由此可知,回歸清淨的本性,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
《你我都是活菩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