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些煩惱的往事。過去的事再去想它,便是雜亂心,就是煩惱;忽略現在而寄望未來,則是妄想心。何不好好把握當下的這秒鍾,在當下把一句話講好、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們走路時,雖然是踏地而行,但是腳底永遠不會黏在大地上,而是「踏前腳,擡後腳」,這樣才能向前邁進。原本單純的生活,何必一定要「觸事生心」把它複雜化了呢
「觸事無心」雖然難,只要我們能回歸自己的本性,是難亦不難。不要把單純的事情複雜化;若能把複雜事單純化,生活自然輕安快樂。
萬事萬物皆可師
我們學佛若能撥開成見,則萬事萬物無不是佛法。古德雲:「大道無言說。」所謂「言語道斷」,是指「道」絕對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的;但是我們若用很單純的心、很純真的意去行動,則無一不是佛法。
佛陀又說:「會善知識難。」離是非惡友的確很難,然而要和善知識相會更加困難。什麼叫「善知識」
就是能啓發你的良知和智慧的人。在你陷于煩惱之際,他可以開導你、解除你的心結,使你從凡夫黑暗的一面,轉向聖人光明的境界。
然而在這世間,能勸導化解、圓融人我是非,並降伏我們的煩惱的善知識何在呢
設若因緣具足遇到一位善知識,但是自己卻無法斷除成見,那麼即使再好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還是無法吸收他的知識與教化。所以說,「成見若迷茫,則法界善知識難逢」。
人人若能將成見去除,則善知識所說的話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煩惱。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實、有迷情。有些人說話的用意很好,但是聽者若用妄見的是非心或煩惱心去承受,就容易扭曲了對方的好意,以是爲非。
雖然別人說的是真話,但是聽的人還是會起疑心,懷疑他對自己有偏見;或者看到他人在交談時,就以爲他們是在談論自己的是非,在毀謗、中傷自己。這是自我産生的是非心,也是妄見與癡迷的情結;若不去除妄見,則面對再好的佛法,自己也無法接受。
孔子說過:「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也是在提醒我們,要隨時把周圍的人當作善知識看待。好的人,他所展現的人格典範必定充滿光明、希望,讓人歡喜、贊歎,當然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而壞的人,因爲表現出不好的行爲,讓我們明顯地比較是非對錯,而能生出自我警惕的省思。因此,他對我們仍有教化之功,所以說:「叁人行必有我師。」
修行,必定要回歸純真的本性。我們要以寬闊的心胸來看待所有的人,時時縮小自己、護佐他人,以不斷學習的心態去接受一切順逆境遇;若能如此,則世間一切萬物形態,哪一個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何者不能引導我們見道得法呢
只要大家能用純真、正直的心去面對各種境界,必定能有所領會——普天之下,萬事萬物、人人都是你我學習的好對象啊!
不言是非·道在口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兩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與「色」。「聲」是指言語聲音,「色」是表現于外的舉動形態。言行舉止能讓人起歡喜心,表示這個人的修養好;相反的,若讓人不高興,則表示這個人的修養還不夠好。
以談話爲例,我們要把音量控製得宜,以彼此的距離來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讓對方正好聽得清楚爲最恰當。若聲音太小,使聽者無法聽清楚,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遠,可是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不只是無禮,也會吵到別人,這就是沒有修養。想想,連講話的音量控製都有這麼多學問,何況是其它的動作習氣呢
人們常會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待人。若對某人有好感便贊歎他,即使對方有缺點也會幫著掩飾,只說好的一面;若對某人沒有好感,那麼即使對方再有才幹,也可能視如不見。若是知道對方有一點點缺失,就緊抓住這個機會毀謗他。隨著歡喜或厭嫌所表現于外的言談,就是所謂的「口業」。口舌是傳達人們思想心念的關卡,一般人的開口動舌,大都是在談論是非,不可不慎!
《四十二章經》中提到:「人有二十難」,其中有「不說是非難」。凡夫不談是便說非,要人們不說是非實在很難!佛陀又說:「大道無言說。」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語诠釋的。就如我平時說給大衆聽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確的呢
若想想這句話——「大道無言說」,那麼我平時所講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過,有很多事情還是必須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如何傳達彼此的感情呢
修行就是要修到言談之間,能使每個人「氣能和、心能定」;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學道。
《莊子》一書中,有記載一則小故事:有一位名爲「泰清」的人,去訪問「無窮」。無窮是位有道之士,泰清問他:「聽說您道行高深,上知天文、下徹地理,請問何謂天之大道
」無窮回答:「我不知道。」
泰清大失所望,輾轉向另一位得道者「無爲」請教:「天之大道,你是否了解
」無爲回答:「可貴可賤,可大可小謂之『道』。」泰清聽了並不滿意。
于是,他又再去找一位叫「無始」的人。泰清詳述自己的訪道過程後,便問無始:「他們一個說『不知』,一個說『知』,到底哪一個才對
」無始回答:「知即不知。知足淺顯的道,不知是深遠的道。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語所能宣說的;天地宇宙的真理,實在無法說盡,能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範圍而已。」
由此可見,有道者對聽和說並不刻意去表現,他無所求,因爲並不是光靠聲音言說就能道斷一切。平時講話若無法傳達很透徹的道理,不如不講的好。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偏,往往好的會被說成壞的,壞的則被說成好的;這種偏見之言,會導致別人對被批評的人産生誤解。所以,我們對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議論。
此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卻偏要說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這樣不但會讓人嘲笑,而且常會說錯話。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用心,不要以爲開口動舌很簡單,心想;我又不是罵人,隨便說說有什麼關系呢
有關系,因爲道在口中!
佛陀在「人有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如何把此「難」轉爲「不難」,端看我們個人的用心了。
被辱不瞋是真功夫
人在生氣的時候,常會說:「這口氣我忍不下!」爲什麼忍不下呢
因爲「我被人欺負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講道理!」……大多是這些問題讓人忍不下這口氣。
氣,由貪、瞋、癡來
「氣」由何而來
由「貪、瞋、癡」而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這叁毒之念,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貪、瞋、癡,會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讓;社會也是因爲人有「瞋」念,而互相計較、鬥爭。本來人生應該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爲人有貪、瞋、癡叁項心理病態,所以被人家占了點便宜就忍不下來。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體中能忍別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擊,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艱難之事。
慈悲心調伏象
當年在佛陀的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比丘,是佛陀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統領僧團,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結,二人互通計謀。
提婆達多得知佛陀的大弟子們帶著僧衆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時,便向阿阇世王說:「現在城裏只留下佛陀、阿難以及五百僧衆,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消滅他們。」
提婆達多便建議阿阇世王,明天請佛陀入宮接受供養;他自己則計劃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陀走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陀及僧衆。
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後更會發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爲危險。他們決定了計謀之後,阿阇世王第二天就依計行事,請佛陀來受供。
佛陀雖然知道他們的計謀,仍然歡喜地接受供養。隔天,佛陀依約和阿難率領五百僧衆向王宮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沖出來,所有的民衆都驚慌走避。但是,佛陀、阿難和僧衆卻安立不動。
奇怪地,這群原本瘋狂怒奔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衆的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了下來;而且,每只大象都溫順馴服地跪下來。佛陀露出安詳的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後穿過象群,走入王宮。
阿阇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裏很吃驚!他發覺佛陀不只具有調伏人群的威德,即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馴服。此時,他內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養佛陀。
佛陀對這件人爲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後,還真誠地祝福阿阇世王。
這即是佛陀的忍德。
慈悲寬諒·化解瞋恨
普通人受到他人一點欺侮時,便想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不瞋」;甚至到了被人加害生命的地步,仍能毫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淨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經常存著無量的愛心。
愛、慈悲、寬諒,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個人若有愛心、慈悲寬容的心,怎會産生瞋怒
既能消除瞋怒,又怎會有人我是非
多數的人都會鑽牛角尖,本來人家並沒有不敬之念,也沒有對不起我們的地方,如果一直要往壞的方面猜疑,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氣柔心細,不戰而勝
周朝時,有一位專門養鬥雞的紀渻子。「鬥雞」,顧名思義,是好鬥成性的雞。當兩只雞對立時,一只稍微一動,另一只就會立即反應,于是兩只雞就沖突起來,彼此攻擊。有時鬥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牠們還是不肯罷休;到最後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必須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歡看鬥雞,這位紀渻子專門爲他飼養鬥雞。有一天,有人從外面買來一只很強壯的鬥雞,周宣王高興地把牠交給紀渻子。過了幾天,周宣王就問道:「幾天前買回來的鬥雞,你把牠訓練得怎樣了
可以上場比鬥了嗎
」
紀渻子說:「還不可以…
《無常與永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