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些烦恼的往事。过去的事再去想它,便是杂乱心,就是烦恼;忽略现在而寄望未来,则是妄想心。何不好好把握当下的这秒钟,在当下把一句话讲好、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们走路时,虽然是踏地而行,但是脚底永远不会黏在大地上,而是「踏前脚,抬后脚」,这样才能向前迈进。原本单纯的生活,何必一定要「触事生心」把它复杂化了呢
「触事无心」虽然难,只要我们能回归自己的本性,是难亦不难。不要把单纯的事情复杂化;若能把复杂事单纯化,生活自然轻安快乐。
万事万物皆可师
我们学佛若能拨开成见,则万事万物无不是佛法。古德云:「大道无言说。」所谓「言语道断」,是指「道」绝对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的;但是我们若用很单纯的心、很纯真的意去行动,则无一不是佛法。
佛陀又说:「会善知识难。」离是非恶友的确很难,然而要和善知识相会更加困难。什么叫「善知识」
就是能启发你的良知和智慧的人。在你陷于烦恼之际,他可以开导你、解除你的心结,使你从凡夫黑暗的一面,转向圣人光明的境界。
然而在这世间,能劝导化解、圆融人我是非,并降伏我们的烦恼的善知识何在呢
设若因缘具足遇到一位善知识,但是自己却无法断除成见,那么即使再好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还是无法吸收他的知识与教化。所以说,「成见若迷茫,则法界善知识难逢」。
人人若能将成见去除,则善知识所说的话就能解除人我是非的烦恼。修行就是要保持天真的本性,如有「妄念」就是不真实、有迷情。有些人说话的用意很好,但是听者若用妄见的是非心或烦恼心去承受,就容易扭曲了对方的好意,以是为非。
虽然别人说的是真话,但是听的人还是会起疑心,怀疑他对自己有偏见;或者看到他人在交谈时,就以为他们是在谈论自己的是非,在毁谤、中伤自己。这是自我产生的是非心,也是妄见与痴迷的情结;若不去除妄见,则面对再好的佛法,自己也无法接受。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随时把周围的人当作善知识看待。好的人,他所展现的人格典范必定充满光明、希望,让人欢喜、赞叹,当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而坏的人,因为表现出不好的行为,让我们明显地比较是非对错,而能生出自我警惕的省思。因此,他对我们仍有教化之功,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修行,必定要回归纯真的本性。我们要以宽阔的心胸来看待所有的人,时时缩小自己、护佐他人,以不断学习的心态去接受一切顺逆境遇;若能如此,则世间一切万物形态,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呢
何者不能引导我们见道得法呢
只要大家能用纯真、正直的心去面对各种境界,必定能有所领会——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人人都是你我学习的好对象啊!
不言是非·道在口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与「色」。「声」是指言语声音,「色」是表现于外的举动形态。言行举止能让人起欢喜心,表示这个人的修养好;相反的,若让人不高兴,则表示这个人的修养还不够好。
以谈话为例,我们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离来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让对方正好听得清楚为最恰当。若声音太小,使听者无法听清楚,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远,可是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不只是无礼,也会吵到别人,这就是没有修养。想想,连讲话的音量控制都有这么多学问,何况是其它的动作习气呢
人们常会随着自己的好恶之心待人。若对某人有好感便赞叹他,即使对方有缺点也会帮着掩饰,只说好的一面;若对某人没有好感,那么即使对方再有才干,也可能视如不见。若是知道对方有一点点缺失,就紧抓住这个机会毁谤他。随着欢喜或厌嫌所表现于外的言谈,就是所谓的「口业」。口舌是传达人们思想心念的关卡,一般人的开口动舌,大都是在谈论是非,不可不慎!
《四十二章经》中提到:「人有二十难」,其中有「不说是非难」。凡夫不谈是便说非,要人们不说是非实在很难!佛陀又说:「大道无言说。」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诠释的。就如我平时说给大众听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确的呢
若想想这句话——「大道无言说」,那么我平时所讲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过,有很多事情还是必须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如何传达彼此的感情呢
修行就是要修到言谈之间,能使每个人「气能和、心能定」;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学道。
《庄子》一书中,有记载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名为「泰清」的人,去访问「无穷」。无穷是位有道之士,泰清问他:「听说您道行高深,上知天文、下彻地理,请问何谓天之大道
」无穷回答:「我不知道。」
泰清大失所望,辗转向另一位得道者「无为」请教:「天之大道,你是否了解
」无为回答:「可贵可贱,可大可小谓之『道』。」泰清听了并不满意。
于是,他又再去找一位叫「无始」的人。泰清详述自己的访道过程后,便问无始:「他们一个说『不知』,一个说『知』,到底哪一个才对
」无始回答:「知即不知。知足浅显的道,不知是深远的道。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语所能宣说的;天地宇宙的真理,实在无法说尽,能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范围而已。」
由此可见,有道者对听和说并不刻意去表现,他无所求,因为并不是光靠声音言说就能道断一切。平时讲话若无法传达很透彻的道理,不如不讲的好。
人与人之间的言谈交流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对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偏,往往好的会被说成坏的,坏的则被说成好的;这种偏见之言,会导致别人对被批评的人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随着自己的好恶来议论。
此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却偏要说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这样不但会让人嘲笑,而且常会说错话。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用心,不要以为开口动舌很简单,心想;我又不是骂人,随便说说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道在口中!
佛陀在「人有二十难」中说:「不说是非难。」如何把此「难」转为「不难」,端看我们个人的用心了。
被辱不瞋是真功夫
人在生气的时候,常会说:「这口气我忍不下!」为什么忍不下呢
因为「我被人欺负了,人家占我便宜!」或「他不讲道理!」……大多是这些问题让人忍不下这口气。
气,由贪、瞋、痴来
「气」由何而来
由「贪、瞋、痴」而来。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三毒之念,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贪、瞋、痴,会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让;社会也是因为人有「瞋」念,而互相计较、斗争。本来人生应该是很美好的,就是因为人有贪、瞋、痴三项心理病态,所以被人家占了点便宜就忍不下来。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体中能忍别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击,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艰难之事。
慈悲心调伏象
当年在佛陀的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比丘,是佛陀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统领僧团,因此和阿阇世王勾结,二人互通计谋。
提婆达多得知佛陀的大弟子们带着僧众离开佛陀而分散各地时,便向阿阇世王说:「现在城里只留下佛陀、阿难以及五百僧众,我们可以趁着人少的机会消灭他们。」
提婆达多便建议阿阇世王,明天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他自己则计划用酒灌醉五百只大象,等佛陀走到半途时,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图利用醉象去践踏佛陀及僧众。
象不但力气很大,被灌醉后更会发狂而到处攻击人畜,极为危险。他们决定了计谋之后,阿阇世王第二天就依计行事,请佛陀来受供。
佛陀虽然知道他们的计谋,仍然欢喜地接受供养。隔天,佛陀依约和阿难率领五百僧众向王宫前进。到了半路,一群疯狂的大象冲出来,所有的民众都惊慌走避。但是,佛陀、阿难和僧众却安立不动。
奇怪地,这群原本疯狂怒奔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的跟前时,竟然都安静了下来;而且,每只大象都温顺驯服地跪下来。佛陀露出安详的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后穿过象群,走入王宫。
阿阇世王看到这幕景象,心里很吃惊!他发觉佛陀不只具有调伏人群的威德,即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驯服。此时,他内心起了敬畏之意,于是恭敬地供养佛陀。
佛陀对这件人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养后,还真诚地祝福阿阇世王。
这即是佛陀的忍德。
慈悲宽谅·化解瞋恨
普通人受到他人一点欺侮时,便想力争到底,而佛陀却是「被辱不瞋」;甚至到了被人加害生命的地步,仍能毫不动气,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净如明镜,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经常存着无量的爱心。
爱、慈悲、宽谅,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个人若有爱心、慈悲宽容的心,怎会产生瞋怒
既能消除瞋怒,又怎会有人我是非
多数的人都会钻牛角尖,本来人家并没有不敬之念,也没有对不起我们的地方,如果一直要往坏的方面猜疑,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气柔心细,不战而胜
周朝时,有一位专门养斗鸡的纪渻子。「斗鸡」,顾名思义,是好斗成性的鸡。当两只鸡对立时,一只稍微一动,另一只就会立即反应,于是两只鸡就冲突起来,彼此攻击。有时斗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牠们还是不肯罢休;到最后通常是两败俱伤,甚至必须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欢看斗鸡,这位纪渻子专门为他饲养斗鸡。有一天,有人从外面买来一只很强壮的斗鸡,周宣王高兴地把牠交给纪渻子。过了几天,周宣王就问道:「几天前买回来的斗鸡,你把牠训练得怎样了
可以上场比斗了吗
」
纪渻子说:「还不可以…
《无常与永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