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这只鸡血气方刚、斗志高昂,还不宜上场。」
再过几天,周宣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的回答仍是:「还不能上场。因为牠一看到其他鸡的影子,就会冲动。」
又过了多天,周宣王再问,这次纪渻子说:「可以了。因为牠看到其他的斗鸡或听到牠们的声音时,一动也不动;牠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就像一只『木鸡』般,所以可以上场了。」
后来,这只斗鸡果然一上场就稳稳地站立,即使其他鸡对牠百般挑衅,牠还是像只『木鸡』一样如如不动。牠只以眼睛注视着对方,对方就会产生莫测高深的畏惧,而不敢向前攻击。连禽兽都有这种「不斗而胜」的心理战术,何况是人类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分不瞋的涵养,不要动不动就心浮气躁,以为别人都在与我们作对;而是要以宽容的心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斗斗看,他还以为我很傻」的想法。
有句话说:「大智若愚。」不要怕被人家笑傻,要担心的是人家说我们太聪明;因为太聪明就是狡猾,不是好听的话。如果人家说:「他怎么那么傻,任人家欺负,一点也不在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做到「被辱不瞋」,才是真功夫。
能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你看目前的社会能够很和睦、很平静吗
」我都会告诉他们:「能,一定能。」
也有人问我:「师父,人生在世,能不断地提升人生的幸福吗
」我也同样回答:「能,一定能。」
「能」字的意义很广泛,我们来谈谈其中三项——「本能」、「功能」以及「良能」在人生中的意义。
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离开母体后,就会哭、会睡、也会吃,这就是本能——肚子饿了会吃,吃饱了会睡,这是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本能」。
人生的「功能」,可以说是学识的发挥。譬如会教书的人不一定会种田,会种田的人不一定懂工业,而懂工业的人也不一定会做生意。因为这些都要靠专业知识,必须经由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结合各行各业的人士,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
功能主要是为了谋生,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举例来说,「电」有照明的功能,但是误触却有致命的危险;双手万能,为善为恶也正是这双手。有些人为了要学得谋生的功能而互相竞争,往往走上偏路造成破坏,这种功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功能。
「良能」则是功能层次的提升,是清净无所求的,是建设性的,也是升华的。
要如何才能升华人格,发挥良能
佛教有句话:「量周沙界。」心量宽广,可以周遍沙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这种精神,打开心胸,容纳、关爱普天下的众生。
真正的大爱,是没有分别心,无分亲疏远近,视普天下的众生与我一体而发出的平等爱心。人生有爱才会幸福,人生有爱才能祥和,人生有爱才会快乐。
人生的幸福、祥和与快乐,是人人追求的。社会是大家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反观自性,发挥清净无求的良能来关爱社会,我们的社会必定祥和、安定,生活又怎会不幸福呢
所以,爱能改造人生,爱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大爱需要大众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若人人都能以诚恳的爱心启发良知、发挥良能,则天下绝对没有难以成就的事,绝对是「能」的。
没有分别的爱
佛教徒多数会念佛,但却不一定都能了解「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的真义。
凡夫心有如野马、猿猴,因为没有任何依靠、目标,所以容易有妄想杂念;有了妄想杂念,行动往往会有错误,有时一念之差、一步之错就造成终身的遗憾。
学佛的人,心要有依靠,就要经常系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依靠、归命之意,将凡夫心归向于圣人的清净境界;时时刻刻以归依为念,可以返妄归真,所以要常念佛。
但是,念佛不光在口头上念,更要念佛的心,使佛心成为我们的心,将凡夫心换成佛心。人人的念心如有佛心,则时时刻刻看到的境界,都会是美好、祥和的境界——彼此相互扶持,处处充满了爱。
看看外面的草木,随着岁月季节彼此循环相让。春天来了,大地草木就生长出茂盛的花叶;如夏天,就换成夏季的花朵盛开;秋冬也是一样。四季之间,连草木都能更替如仪,在该茂盛时茂盛,该落叶时就叶落纷纷。我们如果用心,就能体会这种无声的说法。
树木的茂盛与凋零,就像人生的过程,可以启悟人生无常多变的真理。心静时,则一草一木无不是清净之境,无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要时时刻刻将心守于专一、无欲无争,多为人群奉献自己的力量。若能如此,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对人生奉献的大小,不在于年龄。有时童子的清净之心,反能无分别地奉献爱心,让人觉得纯真可爱。台中有两位小朋友,从小就常被委员妈妈带来见我,所以兄弟俩对于慈济的一切非常清楚。他们为了响应我所呼吁的大陆赈灾,小小年纪竟然拿出大毅力,和母亲约法三章:「一年内不吃糖果,请妈妈代捐一万元给师公救人。」
然而,有一位教授和我见面时,特地问起:「你为什么要去救大陆的水灾
」他讲了许多理由反对我去救灾。我告诉他,台湾的贫病者,只要我们知道的,都会尽力照顾;而且,我们的社会较富足,人情温暖,政府也设有社会服务机构,还有其他慈善机构会关心贫病者。而大陆则不同,尤其乡村偏僻地方的人民,普遍过着穷困的生活;他们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顾别人
再说,大陆地面辽阔,即使有爱心的人士想济助贫困的人,也不知如何察访
因缘俱缺,他们真的很缺乏获得济助的因缘。我们生活富足,若能把不致影响生活的力量奉献出来,将这股爱的力量汇集起来,到那里就能为二十多个乡镇的灾民盖间简单的房子,帮他们复耕、重建家园。
我解释了好久,那位教授还是不能打开心结。学识渊博的学者反对我救灾,而五岁、七岁的孩童却各拿一万元来救灾,这其中的差异,只因为在稚子单纯的心念中,「爱是没有分别的」——救援没饭吃、没衣穿、没得住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啊!
学佛,要学得真正的「慈悲喜舍」,佛陀不忍众生受苦,学佛者也应如此。
心无餍足·惟得多求
凡夫心,常常是无餍足的。财产多,还要更多;权势大,还要更大;既有娇妻,还想要有美妾;先生好,还希望他百依百顺;孩子乖,还想要他样样得第一,以光耀门楣……。这种多欲多求的生活,实在是苦不堪言!尤其易生犯罪心理,构成罪恶行为。
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常听到某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欲),以致落得潦倒落魄的地步。这些悲惨的经验,正是无穷尽追求利欲的下场。
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几年前,曾有一位太太来找我。她的先生是知名的企业家,对她百依百顺。以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她可以说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是,她仍觉得很苦;看到我时,哭得很伤心!
我问她:「妳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
她说:「师父,他对我感情不专,使我痛苦、不满。」
我问她:「到底妳要追求多少感情才能满意呢
不要太强求,感情如同一个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远。」
她问我:「那要如何解决呢
」
我告诉她:「放宽尺度。妳爱的范围太狭窄了,犹如把感情当一条绳子,缚(管)得他对妳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才使妳那么痛苦。妳应该以柔和的感情来宽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加诸在感情上面;否则先生表面又顺又爱,内心却是又烦又畏,也就难怪他会有欺骗妳的行为。妳若能把爱扩大到去爱他所爱的人,他一定会感谢妳,同时也会更珍惜这分感情中的恩情,因为妳所给予他的爱是那么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一座烘炉,只要妳多给他宽大的爱、满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会被它熔化……。」
这位为情所苦的太大,后来果真做到「去爱他所爱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芸芸众生,本来可以相处自在,过着感情和乐的安定生活,但只差在「心无餍足,惟得多求」,为了多求,难免生起烦恼、增长罪恶。因此,佛陀常教诫弟子:切莫求无餍足,为欲所苦,再造恶业。
宁愿无信·也莫迷信
人不能没有宗教信仰。一个人若没有宗教信仰,就好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舟船,没有指南针,不知何去何从
在风平浪静时,还觉得平安无事;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没有指南针指示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时,就会惊惧惶恐,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险或坎坷的环境时,仍能稳固地掌握人生之舵,平安地度过各种惊涛骇浪。
因此,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样是信仰,却有不同的目标。现在的社会,人心非常复杂,有许多迷惑人的教团。我们若不能选择事理究竟圆满的宗教,也一样会迷失,无法走出邪道,趋向光明正大的康庄大道。
我常常说,「无信」与「迷信」两者,车愿「无信」也不要「迷信」。无信之人,心中对宗教一片空白、全无概念,只要用理事圆融的道理来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张洁净的白纸一样,写上端正的字体,则字字分明、清晰可见。若是迷信之人,他已经误入迷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的心仍会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当今出现许多非正信的宗教,亦即是没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团。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须立愿发誓,例如说:「我既然入教,就必须遵守教规,否则会遭……责罚。」等各种毒誓。如此,他的心就会受到束缚。尽管后来他知道自己的信仰并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彻、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确的方向;但是,他却因…
《无常与永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