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與永恒▪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這只雞血氣方剛、鬥志高昂,還不宜上場。」

   再過幾天,周宣王又問同樣的問題,紀渻子的回答仍是:「還不能上場。因爲牠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就會沖動。」

   又過了多天,周宣王再問,這次紀渻子說:「可以了。因爲牠看到其他的鬥雞或聽到牠們的聲音時,一動也不動;牠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動,就像一只『木雞』般,所以可以上場了。」

   後來,這只鬥雞果然一上場就穩穩地站立,即使其他雞對牠百般挑釁,牠還是像只『木雞』一樣如如不動。牠只以眼睛注視著對方,對方就會産生莫測高深的畏懼,而不敢向前攻擊。連禽獸都有這種「不鬥而勝」的心理戰術,何況是人類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分不瞋的涵養,不要動不動就心浮氣躁,以爲別人都在與我們作對;而是要以寬容的心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鬥鬥看,他還以爲我很傻」的想法。

   有句話說:「大智若愚。」不要怕被人家笑傻,要擔心的是人家說我們太聰明;因爲太聰明就是狡猾,不是好聽的話。如果人家說:「他怎麼那麼傻,任人家欺負,一點也不在乎!」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做到「被辱不瞋」,才是真功夫。

  能

   曾經有人問我:「師父,你看目前的社會能夠很和睦、很平靜嗎

  」我都會告訴他們:「能,一定能。」

   也有人問我:「師父,人生在世,能不斷地提升人生的幸福嗎

  」我也同樣回答:「能,一定能。」

   「能」字的意義很廣泛,我們來談談其中叁項——「本能」、「功能」以及「良能」在人生中的意義。

   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人一出生、離開母體後,就會哭、會睡、也會吃,這就是本能——肚子餓了會吃,吃飽了會睡,這是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本能」。

   人生的「功能」,可以說是學識的發揮。譬如會教書的人不一定會種田,會種田的人不一定懂工業,而懂工業的人也不一定會做生意。因爲這些都要靠專業知識,必須經由不斷地努力學習才能獲得。結合各行各業的人士,才能成爲一個健全的社會。

   功能主要是爲了謀生,其目的是爲了應付生活的需要。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舉例來說,「電」有照明的功能,但是誤觸卻有致命的危險;雙手萬能,爲善爲惡也正是這雙手。有些人爲了要學得謀生的功能而互相競爭,往往走上偏路造成破壞,這種功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功能。

   「良能」則是功能層次的提升,是清淨無所求的,是建設性的,也是升華的。

   要如何才能升華人格,發揮良能

  佛教有句話:「量周沙界。」心量寬廣,可以周遍沙界。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這種精神,打開心胸,容納、關愛普天下的衆生。

   真正的大愛,是沒有分別心,無分親疏遠近,視普天下的衆生與我一體而發出的平等愛心。人生有愛才會幸福,人生有愛才能祥和,人生有愛才會快樂。

   人生的幸福、祥和與快樂,是人人追求的。社會是大家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反觀自性,發揮清淨無求的良能來關愛社會,我們的社會必定祥和、安定,生活又怎會不幸福呢

  

   所以,愛能改造人生,愛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大愛需要大衆的力量來共同完成,若人人都能以誠懇的愛心啓發良知、發揮良能,則天下絕對沒有難以成就的事,絕對是「能」的。

  沒有分別的愛

   佛教徒多數會念佛,但卻不一定都能了解「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的真義。

   凡夫心有如野馬、猿猴,因爲沒有任何依靠、目標,所以容易有妄想雜念;有了妄想雜念,行動往往會有錯誤,有時一念之差、一步之錯就造成終身的遺憾。

   學佛的人,心要有依靠,就要經常系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依靠、歸命之意,將凡夫心歸向于聖人的清淨境界;時時刻刻以歸依爲念,可以返妄歸真,所以要常念佛。

   但是,念佛不光在口頭上念,更要念佛的心,使佛心成爲我們的心,將凡夫心換成佛心。人人的念心如有佛心,則時時刻刻看到的境界,都會是美好、祥和的境界——彼此相互扶持,處處充滿了愛。

   看看外面的草木,隨著歲月季節彼此循環相讓。春天來了,大地草木就生長出茂盛的花葉;如夏天,就換成夏季的花朵盛開;秋冬也是一樣。四季之間,連草木都能更替如儀,在該茂盛時茂盛,該落葉時就葉落紛紛。我們如果用心,就能體會這種無聲的說法。

   樹木的茂盛與凋零,就像人生的過程,可以啓悟人生無常多變的真理。心靜時,則一草一木無不是清淨之境,無不是美好的世界。所以,要時時刻刻將心守于專一、無欲無爭,多爲人群奉獻自己的力量。若能如此,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對人生奉獻的大小,不在于年齡。有時童子的清淨之心,反能無分別地奉獻愛心,讓人覺得純真可愛。臺中有兩位小朋友,從小就常被委員媽媽帶來見我,所以兄弟倆對于慈濟的一切非常清楚。他們爲了響應我所呼籲的大陸赈災,小小年紀竟然拿出大毅力,和母親約法叁章:「一年內不吃糖果,請媽媽代捐一萬元給師公救人。」

   然而,有一位教授和我見面時,特地問起:「你爲什麼要去救大陸的水災

  」他講了許多理由反對我去救災。我告訴他,臺灣的貧病者,只要我們知道的,都會盡力照顧;而且,我們的社會較富足,人情溫暖,政府也設有社會服務機構,還有其他慈善機構會關心貧病者。而大陸則不同,尤其鄉村偏僻地方的人民,普遍過著窮困的生活;他們自顧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再說,大陸地面遼闊,即使有愛心的人士想濟助貧困的人,也不知如何察訪

  因緣俱缺,他們真的很缺乏獲得濟助的因緣。我們生活富足,若能把不致影響生活的力量奉獻出來,將這股愛的力量彙集起來,到那裏就能爲二十多個鄉鎮的災民蓋間簡單的房子,幫他們複耕、重建家園。

   我解釋了好久,那位教授還是不能打開心結。學識淵博的學者反對我救災,而五歲、七歲的孩童卻各拿一萬元來救災,這其中的差異,只因爲在稚子單純的心念中,「愛是沒有分別的」——救援沒飯吃、沒衣穿、沒得住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啊!

   學佛,要學得真正的「慈悲喜舍」,佛陀不忍衆生受苦,學佛者也應如此。

  心無餍足·惟得多求

   凡夫心,常常是無餍足的。財産多,還要更多;權勢大,還要更大;既有嬌妻,還想要有美妾;先生好,還希望他百依百順;孩子乖,還想要他樣樣得第一,以光耀門楣……。這種多欲多求的生活,實在是苦不堪言!尤其易生犯罪心理,構成罪惡行爲。

   在我們周圍的人群中,常聽到某人爲了追求某種利益(欲),以致落得潦倒落魄的地步。這些悲慘的經驗,正是無窮盡追求利欲的下場。

   人,總是爲了追求名利、權勢而勞碌終生;對于情愛貪求不厭,每于私情欲愛纏綿不休中,萬般痛苦不能解脫!

   幾年前,曾有一位太太來找我。她的先生是知名的企業家,對她百依百順。以世俗人的眼光來看,她可以說是幸福中的幸福人。但是,她仍覺得很苦;看到我時,哭得很傷心!

   我問她:「妳還有什麼不滿意呢

  」

   她說:「師父,他對我感情不專,使我痛苦、不滿。」

   我問她:「到底妳要追求多少感情才能滿意呢

  不要太強求,感情如同一個球,愈硬碰,它跳得愈高愈遠。」

   她問我:「那要如何解決呢

  」

   我告訴她:「放寬尺度。妳愛的範圍太狹窄了,猶如把感情當一條繩子,縛(管)得他對妳産生敬而遠之的心理,才使妳那麼痛苦。妳應該以柔和的感情來寬容他的一切,不要以占有欲、威力加諸在感情上面;否則先生表面又順又愛,內心卻是又煩又畏,也就難怪他會有欺騙妳的行爲。妳若能把愛擴大到去愛他所愛的人,他一定會感謝妳,同時也會更珍惜這分感情中的恩情,因爲妳所給予他的愛是那麼的自在。人的感情就像一座烘爐,只要妳多給他寬大的愛、滿足他的感情,再冷再硬的心也會被它熔化……。」

   這位爲情所苦的太大,後來果真做到「去愛他所愛的那些人」。夫妻的感情如此,父母子女的感情也是如此。

   芸芸衆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感情和樂的安定生活,但只差在「心無餍足,惟得多求」,爲了多求,難免生起煩惱、增長罪惡。因此,佛陀常教誡弟子:切莫求無餍足,爲欲所苦,再造惡業。

  甯願無信·也莫迷信

   人不能沒有宗教信仰。一個人若沒有宗教信仰,就好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漂流的舟船,沒有指南針,不知何去何從

  在風平浪靜時,還覺得平安無事;一旦遇到狂風暴雨,沒有指南針指示方向,分不清東西南北時,就會驚懼惶恐,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宗教信仰;如此,即使突然遇到危險或坎坷的環境時,仍能穩固地掌握人生之舵,平安地度過各種驚濤駭浪。

   因此,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樣是信仰,卻有不同的目標。現在的社會,人心非常複雜,有許多迷惑人的教團。我們若不能選擇事理究竟圓滿的宗教,也一樣會迷失,無法走出邪道,趨向光明正大的康莊大道。

   我常常說,「無信」與「迷信」兩者,車願「無信」也不要「迷信」。無信之人,心中對宗教一片空白、全無概念,只要用理事圓融的道理來感化他,就能使他依正道而行;就像一張潔淨的白紙一樣,寫上端正的字體,則字字分明、清晰可見。若是迷信之人,他已經誤入迷途,即使以正信去教育,他的心仍會迷惑不清、徘徊不定。

   當今出現許多非正信的宗教,亦即是沒有究竟教法的新教團。若有人想要入教,就必須立願發誓,例如說:「我既然入教,就必須遵守教規,否則會遭……責罰。」等各種毒誓。如此,他的心就會受到束縛。盡管後來他知道自己的信仰並非真正究竟的宗教,而且已了解佛教的教法是透徹、明朗的真理,是人生正確的方向;但是,他卻因…

《無常與永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