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畏懼邪教毒誓而不敢接近佛教。這是因爲他的內心已經被迷信所縛,無法自在解脫。
所以,我才常常說,與其迷信不如無信。無信之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後,自然會萌發正念的道苗;而迷信之人,若要他轉迷入正,則必須再花費一番功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地選擇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錯。
有一對夫妻,年輕有爲,是臺灣新生代的企業家。這對夫妻問我說,他們想入佛門,但不知入佛門的初步基礎。我告訴他們:「你們若想入佛門,首先在心靈上要有正確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它能淨化我們的精神和心靈,並教導我們如何預防心中存有自私不淨的欲念。而這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做起,進而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會和睦安詳;若能做到這些,就已經進入佛門的初機階段了。」
許多人都誤以爲佛法深奧難懂,而不敢去親近。其實,佛教的深奧是後世人爲的,並非佛教本身的教理有多麼艱澀。佛陀在世時,也是依照日常生活行爲所需的准則,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爲基礎來教導弟子。但是,爲什麼後人會覺得佛法很深奧呢
這是因爲它源遠流長,經年累月下來,由于人們對其尊仰、崇敬,難免有各種精深的描述。
如此代代相傳,無非要使衆生了解佛法是無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後衆生才會加以珍惜而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爲了適應世人的心理,所以學者、專家才會費盡心思,將淺易的道理化爲深奧的文字。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時代,佛法並不是那麼深奧,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教育,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因此,我們若能抱持「佛教是日常生活的教育、提升心靈的妙法」的心念,則進入佛門之後,自然能得知佛教的真正義理。
知足感恩保安康
我們生于世間,最苦的莫過于心有不足,而不滿足的心大都由比較而起。其實,天高地厚,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人與人比較,永遠不會有絕對滿意之時。
較量之心,永無休止
傳說古代山中有一種怪獸——夔,牠只有一只腳。有一天,牠遇到在地上爬行的蜈蚣,就以自己的情況和蜈蚣比較,說:「我天生只有一只腳,用單腳走路,一方面我很羨慕你,另一方面也替你擔心。你有那麼多腳,走起路來會不會有障礙
」
多足的蜈蚣說:「雖然你只有一只腳,但走路也還自在;我有這麼多只腳,也是順著自然,所以走起路來不會有障礙!」
蜈蚣又和蛇比較:「我用這麼多只腳走路,而你雖然沒有腳,可是跑起來卻矯捷迅速!」言下之意非常羨慕蛇。蛇回答:「我不過是順著自然,用脊骨的力量配合腰身的擺動,遊走于地上罷了!」
蛇又對風說:「我雖無足,但還能爬行無礙;可是你無形無色,能從北到南、速度飛快地到達,真是令人欣羨啊!」風回答:「我的速度雖快,卻比不上人的眼睛。人的眼睛一瞬間就能看清極遠的景物,我卻不能。」
眼睛對風說:「雖然我一眨眼就可以看到極遠的地方,可是卻比不上心的遼闊迅速。」一只腳的羨慕多腳的,多腳的又和無腳的比較,無腳的又和無形無色的風比較,無形無色的風反而又欣羨有形有色之物。像這樣無窮盡的比下去,多痛苦啊!
總之,一切比較都是由心而起。歡喜由心,苦惱由心;幸福由心創造,煩惱也是由心創造。
行有余力,最是幸福
什麼是幸福的人生呢
能知足、不向外比的人最幸福。像慈濟醫院的志工,每天早上抱著愉快的心情去醫院爲苦難的衆生服務,這表示他們的身體很健康、強壯。因爲行有余力才能爲病患服務,而「行有余力」的心最能讓人滿足。
現在的社會真的生病了,病在人的心態有所偏差。我曾經聽過一則不幸的個案:有一位年輕人,因爲不滿現實又滿懷好奇心,因而吸食安非他命;吸食之後,精神變得恍恍惚惚。在一次藥性發作時,他竟然把自己的眼球挖出來。被人發現時,一個眼球已完全挖出,另一眼也受了傷。經送醫後,雖然醫生馬上爲他做了緊急的處理,但是因爲傷及視神經,所以視力變得非常微弱,這真是不智的人生。
年紀輕輕的,就有不健康的心態,他不滿現實,而不滿起于多比較;又因好奇而吸食安非他命,想借著藥物的效力滿足自己的幻想,才會造成個人和家庭的不幸。
一切唯心造。有健康的心態,才能有美滿的人生;而健康的心態,來自感恩和知足。因此,人人如能時時培養感恩、知足的心,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社會自然無病,世間也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
心存敬重·不輕未學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爲自以爲不平凡,所以常會輕視他人。佛陀說:「能夠不輕視未學的人很難。」因爲凡俗之人稍有名氣,就或多或少有貢高驕傲的心。
自命不凡造成社會不安
看看現在的社會情勢,令人多麼不安!因爲社會有太多自認不凡的人,他們認爲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樣不肯屈服、認輸的反對者出來抗爭,所以叫喊示威的聲音就愈叫愈大了。結果,讓人覺得社會充斥一股暴戾之氣,人心也跟著煩躁不安。
社會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爲不凡的心態在作祟,大家充滿了自大我慢之心。其實,現在的社會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認平凡,自然聲色柔和,互相謙虛禮讓、彼此敬重;如此,社會不就平和、安詳了嗎
健全的社會,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穩;平凡,才會自在快樂;平凡,我們才會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們能互相敬重,心態自能安定,生活質量也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應是這種互敬禮讓的生活,這才是美麗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實在很難去除。一個人要將幾十年的習氣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說:「除滅我慢難。」正因爲難,所以要下一番苦功,把人生之難化爲不難!
未學並不表示學不會
很多人不只我慢,還時常會輕慢他人,自以爲比別人能幹,學問也比別人好,而主管卻讓他做那麼卑微的小事,于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平衡;而且這種習氣還根深柢固,若看到別人能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輕慢之心。
自以爲博學多聞的人,要他不輕視未學之人確實很難。其實,世間沒有天生就是博學者,博學也需要靠時間的累積及環境的培養;而未學的人,也並不表示他永遠都學不會,只是還未開始學習罷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抱著敬重他人之心,不可輕視未學的人。
黃帝也不敢輕視牧童
古時候,黃帝有一次帶著六名隨從到具茨山看大隗,不料卻在途中迷路了。正當不知該何去何從之際,巧遇一位牧童,黃帝便趨前問道:「你知道具茨山要往哪個方向走嗎
」牧童說:「知道啊!」隨即指引他們方向。
黃帝又問:「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裏嗎
」他說:「知道啊!」黃帝吃了一驚,對他說:「看你年紀這麼小,但是好像很多事你都懂得不少啊!」接著便問他:「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
」他說:「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樣。只要把牛的野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理天下不也是一樣嗎
」
黃帝聽了非常佩服,真是後生可畏,原以爲牧童年幼,可能什麼都不懂;沒想到他從日常生活學來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統治人群的方法。所以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都不可輕視。
佛陀說:「不輕未學難。」一般人的潛意識中,常有輕視他人的心態。所以,能夠完全做到不輕視他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既然有心自我修持,不但不能以此爲難,還要好好尊重別人、調伏自我。見到人要有尊重之心,不只對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輕視,因爲他們將來會成爲國家社會的棟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時時刻刻存著這分敬重之心,則「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勇于面對困境
人,生活在這堪忍的世間,常常互相對立、彼此怨恨,導致怨憎會苦。原本很祥和的團體,因爲人性有不願成就他人之美、不肯忍耐等種種弱點,致使暴力、怨氣充斥其間。
聖人之勇
孔子在世時,當時魏國有一位無惡不做的人——陽虎。他專門欺壓良善,因此人皆恨之。很巧,孔子的長相和他極爲相似。有一天,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魏國某鄉村時,村人把孔子誤認爲陽虎,因此全村的人就把孔子師徒團團圍住。在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內,孔子與學生們均得不到糧食的補給,幾乎到了斷絕水谷的程度。
學生們都非常著急,因爲再等下去不是病死也會餓死。但是,孔子始終安然自在,依舊天天爲學生講學。盡管學生很不安,他還是鎮定如常。
有一天,子路忍不住問孔子:「老師,我們現在面臨極大的危機,但是您爲什麼一點也不動搖
」孔子回答:「一個敢入水的人到水中,他就不怕蛟龍,這是漁夫之勇;一個人若敢進入深山,他就不怕老虎,這是獵人之勇;若有人志願上戰場,他就不怕刀槍,這叫軍人之勇。」由此可見孔子安然勇毅的心態。
人生本來就坎坷,但是若能認命、知足,知道貧賤富貴皆由天,一旦遇到困苦、坎坷之事時,也就能泰然面對。人若能遇到危機而不恐懼,處處盡本分、盡自己的功能,其他則聽天由命安排、不卑不亢,這就是聖人之勇,也是真正的勇敢。
面對社會的現實情況,能安然處之,這也是一種勇敢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間,各有各的業力,既來之則安之;雖有正報、依報的業緣,但是來到人間就應該面對現實,並且妥善處理一切境遇。
靜而能安
前些時候,有一群教育界人士前來精舍。他們向我提出許多問題,其中一項是:「您對社會的觀感如何
」我說:「心靜自然安。不管現在社會如何動蕩,每個人若能把心靜一靜,怎會不安定呢
」畢竟,此地還有許多默默行善的人;不要因爲少數人的叫喊、爭…
《無常與永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