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常與永恒▪P6

  ..續本文上一頁吵而惶惶不安,更不可盲目跟從叫喊,導致整個社會動蕩不安,這是身爲現代國民應有的觀念。

   人人要勇于面對此時此刻的環境,並且盡量發揮自己的功能,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更進步!所以,社會祥和與否,決定在我們是否有「既來之則安之」的勇毅心態。

   做人應具備寬大的心量,將佛陀教育我們的「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若能處處寬容,心自然不會有壓迫感,更不會有彼此對立的現象。

   現代社會,就是缺乏這四無量心;若能將「慈悲喜舍」建立在人人心中,我們的社會就會很祥和。

  真誠的力量

   自從去年(一九九一年)十月中旬以來,經過不斷地努力溝通,慈濟赈災團數次往返安徽全椒、江蘇興化等洪澇災區,先後完成物資發放——給予災胞們金錢和禦寒衣物,並且爲他們所建的房屋破土奠基。如今,全椒縣和興化市已分別完成「慈濟村」的民宅。想到不久後,受災的同胞將能在新家迎接平安、溫暖的新年,就令人感到身心輕安、歡喜無限。

   古人雲:「一勤天下無難事。」只要真正發揮善心、勇敢去做,世間沒有不能順利完成的事。人人都有愛心、善念,只要加以啓發,大家自然能夠布施行善;而點滴力量的累積,就可以聚沙成塔,成就美事。所以,面對任何該做的事,即使艱困不易,我們也一定要有信心、勇氣去推動。

   若是想:「目標那麼遠大,我能做得到嗎

  」還沒動手做就先沒了信心,這樣怎能成事

  或是認爲:「茲事體大,我一個人的力量微小,能有什麼影響

  多一個我或少一個我,也差不了多少啊!」如此一來,任何事情都做不了,這是沒有勇氣的借口!

   想要走遠路,一定要有信心和勇氣;面對煩雜的事能挺身而出,也要靠勇氣和毅力,而勇氣和毅力則出自于內心的真誠。

   戰國時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宮奢鑄造一座大銅鍾。一座好的銅鍾,必定要用七寶合成,敲出來的聲音才會悠遠、宏亮。製作銅鍾的成本很高,但是楚王並沒有撥經費給北宮奢,希望他自行勸募經費,北宮奢只好依命行事。于是,他在城外立了一座祭壇,並貼出告示,讓大家知道經費需要多少,請民衆隨喜響應。

   叁個月後,鍾架建好了,鑄造銅鍾的款項也陸續進來。當時,北宮奢的好友王子慶很替他擔憂,深怕他因鑄鍾的經費不足,無法完成王命。可是,現在鍾架竟然做好了,而且銅鍾的款項也陸續募得。

   王子慶內心深感奇怪,便問北宮奢:「你用什麼方法勸募

  怎麼有這種大本領

  」北宮奢很誠懇地回答:「我在城外築壇、貼告示後,就一心一意准備造鍾製圖。有人來時,不管樂捐是多或少,或者來了沒有樂捐,我都同樣感恩!我不會計較、追究對方爲何不肯捐獻,只是全心朝既定的目標認真去做,讓大家歡喜捐助。在沒有影響人民生活的情況下,點點滴滴聚集資金,事情自然能夠有所進展。」

   這則故事,和慈濟的發展狀況很類似!慈濟人也是以歡喜、感恩心行布施,不管金額是大或小,或者只是口頭上的贊歎隨喜,我們都非常感謝。像爲了大陸赈災,慈濟委員到大街小巷勸募、義賣。不管對方捐或不捐,委員都是露出誠懇的笑容,低頭鞠躬向他們說:「感謝您!功德無量!」這叫平等心,也是歡喜心。只要有目標、做應該做的事,就能把不可能化爲可能。

   我一方面替受災的大陸同胞擁有叁新——「新房子、新衣服、新棉被」感到慶幸和歡喜;另一方面,感恩委員們不惜辛勞,提起勸募的勇氣和毅力,還有愛心人士的樂捐贊助。布施若無勇氣和毅力,是舍不出點滴愛的力量來啊!

  還我本來面目

   我們常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句話說起來很流暢、很順口,其實往往在這簡單易懂的道理上,卻無法完全體會其內涵。

   我們所知道的平等、天真、自由的本性,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說而已,極少有人能了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因爲很多人雖具有「人形」,卻不能發揮人身的功能,只是空有人形而已;若能發揮身體的良能,即與佛心相近。可是,凡夫總是做不到,所以稱之爲「衆生」;而衆生與佛的距離就很遙遠了。

   雞會啼、狗會叫,但是牠們卻都無法體會真理的存在,因爲畜生道的境界暗鈍、愚癡。雖然牠們也有天真的本性,卻沒有被啓發和接近真理的因緣,所以離佛的境界非常遙遠;而人類的領悟力較強,周圍的環境無不是讓我們體會、學習和及時反省的因緣境界,這是人接近佛性的最佳機緣。

   可惜,很多人卻讓機會白白流失,放棄領悟本性的機緣,反而學習無實、虛幻的玄理。例如偏向追求神通、感應或福報,這些並非學佛的本意和目的。

   學佛,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般洗滌我們的身心,洗去無明和汙染心,這就是學佛的本意;把我們平時疏忽的功能再修練,進而發揮淨愛的功能于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學佛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求神通、求感應,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我們所要求的是,現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不後悔的那一念心;若能如此,學習佛法才能定心。如果我們常常後悔昨天的錯誤或剛才講錯的話、做錯的事,心老是停留在前念後念中,就無法專注于現前此時的人事物了。

   現前的心已不能專,而想求他心通,即易入邪道,那就離佛道愈來愈遠了!我們自己的心無法「通」,如何能通他人的心呢

  正確的學佛,應該要面對現前的人生。我們要常常反觀自己有多少功能

  是否已付出這分功能

  

   我曾說過一個小故事——

   某間古寺的前面有一個水池,池裏住了很多蟾蜍。這些蟾蜍經常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邊。有一天,蟾蜍群跳到池塘邊時,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莊嚴的腳步,嘴裏念著響亮的佛號,心裏很羨慕;其中一只蟾蜍,當人家在大殿開始拜佛時,立刻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地祈禱,希望佛陀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像人類一樣可以雙腳走路。

   由于牠很虔誠,感動了一位天神,于是天神就滿了牠的心願。牠感到既高興又驕傲,因爲所有的蟾蜍都須四腳跳躍而行,只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來了一條蛇,很多蟾蜍看到凶惡的大蛇時,都趕緊跳到水池裏躲起來。那只兩足立行的蟾蜍心裏也很害怕,但是兩足走路總比不上四足跳躍快;最後,牠還是被蛇追到且被一口咬住。當牠痛苦地掙紮時,心裏非常後悔!牠想:「我何苦放棄原本具有的功能

  只爲了追求兩足立行,竟落得亡命于蛇口,真是後悔莫及!」

   這雖是一則童話故事,但也可以作爲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就是要恢複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仍不擇手段去追求,終究會失敗。有些人到寺院說要學道,卻迷于追求神通,因而常會走火入魔,不但亂了精神且斷了慧命,這樣就太可惜了!

   希望大家都能清明照見自己的本性功能,若是無法透徹了悟,則即使面對至道,也很難體會真理。所以,佛陀才有「見性學道難」之歎。其實,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們卻往往舍近求遠;就像我們的眼睛能看清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臉一樣。所以,距離最近的事物,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學佛無非是要我們從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貼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功能」,切莫舍近求遠啊!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

   何謂精進

  精就是「不雜」,進就是「無退」。做任何事,必須專心才做得成;無有二念,才能進步。若要完成功德事業,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信心,二是精進,叁是攝持,四是智慧。

   佛陀在世時,因爲衆生多煩惱、多無明,以致造業。佛陀得道後,爲了改正衆生觀念的偏差,因而四處講經、教化衆生。在經典中,有這麼一段故事:

   某個時候,佛陀在一村落裏,那個村落的東莊與南莊隔著一條河。東莊約有五百戶人家,莊內的衆生常造惡業,每天總是在吃喝玩樂、安逸懈怠中度過。佛陀心生憐憫,因此行化到東莊欲度化他們。

   東莊人聽到佛陀要來,心裏都很高興。因爲佛陀成道後,即受到全印度人的崇拜與愛戴。所以,東莊人很虔誠地禮敬佛陀,並請佛陀爲他們說法。佛陀說法的那幾天,東莊人形態上雖表現得很虔誠,但是心理上卻無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裏、悲憫在心裏,也只能空歎無可奈何。

   有一天,從河的對岸南莊來了一個人,全身濕淋淋的走到佛陀的面前虔誠禮拜。那分虔誠、恭敬的行儀,讓見聞者都心生感動與無比的信心。

   佛陀問他:「你是什麼人

  怎麼來的

  來此要做什麼

  」

   他恭敬地回答:「我是一個愚直的人,住在南莊那邊。久聞世尊遊化人間,開啓人心智慧,除滅衆生的愚迷煩惱,所以我虔誠一心要來聽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趕來,途中卻橫隔著一條河,別人告訴我:河很深,必須渡船才能過;但是當時岸邊無船,而我又求法心切,這時有人告訴我:既然你那麼急,何不涉水過去?因此,我就涉水而來了。」

   佛陀聽了非常感動,贊歎地說:「信能渡淵,攝爲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信能渡淵,意思是: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淵大河也可以渡過;相反的,若沒有信心的話,即使近在咫尺也無法到達。

   再說「攝爲船師」,攝就是接受。即使沒有渡船,但是只要你有信念、肯接受佛法,這個法就像一條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進」就是離苦,離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樂;有智慧就可證彼岸。

   所以說,信心、精進、攝持、智慧就是脫離叁界、離開五欲的主要條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開世間物欲的煩惱,也就能安貧樂道,從凡夫境界升華到聖人的境域。

   佛陀說這段話,其實是一語雙關。他一方面贊歎那位爲求佛法不惜冒險渡江的南莊人;另一方面,則在鞭策近在咫尺的東莊人。東莊人雖近于佛前,卻不起誠敬的信念,也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進、智慧的道心。這是因爲東莊的人瞋欲心熾盛,所以求道心念不專誠。

   道心就是理性。欲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製止欲心。

   現在社會上的人,多數由于「欲」的牽引而造業。這個「欲」不知淪喪了多少人的志節,害慘了多少人?所以說,「欲」會引誘我們進入煩惱的深淵。

   人生的確是多欲爲苦,多欲會使惡業增長。佛陀教誡我們:要離欲、精進功德、增長智慧,多做利益人群的福業;別讓物欲沖昏良知、埋沒良能,這些都是菩薩該做的。所以說,常行精進,便能破煩惱惡。

  

  

《無常與永恒》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