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吵而惶惶不安,更不可盲目跟从叫喊,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这是身为现代国民应有的观念。
人人要勇于面对此时此刻的环境,并且尽量发挥自己的功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更进步!所以,社会祥和与否,决定在我们是否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勇毅心态。
做人应具备宽大的心量,将佛陀教育我们的「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若能处处宽容,心自然不会有压迫感,更不会有彼此对立的现象。
现代社会,就是缺乏这四无量心;若能将「慈悲喜舍」建立在人人心中,我们的社会就会很祥和。
真诚的力量
自从去年(一九九一年)十月中旬以来,经过不断地努力沟通,慈济赈灾团数次往返安徽全椒、江苏兴化等洪涝灾区,先后完成物资发放——给予灾胞们金钱和御寒衣物,并且为他们所建的房屋破土奠基。如今,全椒县和兴化市已分别完成「慈济村」的民宅。想到不久后,受灾的同胞将能在新家迎接平安、温暖的新年,就令人感到身心轻安、欢喜无限。
古人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真正发挥善心、勇敢去做,世间没有不能顺利完成的事。人人都有爱心、善念,只要加以启发,大家自然能够布施行善;而点滴力量的累积,就可以聚沙成塔,成就美事。所以,面对任何该做的事,即使艰困不易,我们也一定要有信心、勇气去推动。
若是想:「目标那么远大,我能做得到吗
」还没动手做就先没了信心,这样怎能成事
或是认为:「兹事体大,我一个人的力量微小,能有什么影响
多一个我或少一个我,也差不了多少啊!」如此一来,任何事情都做不了,这是没有勇气的借口!
想要走远路,一定要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烦杂的事能挺身而出,也要靠勇气和毅力,而勇气和毅力则出自于内心的真诚。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一座好的铜钟,必定要用七宝合成,敲出来的声音才会悠远、宏亮。制作铜钟的成本很高,但是楚王并没有拨经费给北宫奢,希望他自行劝募经费,北宫奢只好依命行事。于是,他在城外立了一座祭坛,并贴出告示,让大家知道经费需要多少,请民众随喜响应。
三个月后,钟架建好了,铸造铜钟的款项也陆续进来。当时,北宫奢的好友王子庆很替他担忧,深怕他因铸钟的经费不足,无法完成王命。可是,现在钟架竟然做好了,而且铜钟的款项也陆续募得。
王子庆内心深感奇怪,便问北宫奢:「你用什么方法劝募
怎么有这种大本领
」北宫奢很诚恳地回答:「我在城外筑坛、贴告示后,就一心一意准备造钟制图。有人来时,不管乐捐是多或少,或者来了没有乐捐,我都同样感恩!我不会计较、追究对方为何不肯捐献,只是全心朝既定的目标认真去做,让大家欢喜捐助。在没有影响人民生活的情况下,点点滴滴聚集资金,事情自然能够有所进展。」
这则故事,和慈济的发展状况很类似!慈济人也是以欢喜、感恩心行布施,不管金额是大或小,或者只是口头上的赞叹随喜,我们都非常感谢。像为了大陆赈灾,慈济委员到大街小巷劝募、义卖。不管对方捐或不捐,委员都是露出诚恳的笑容,低头鞠躬向他们说:「感谢您!功德无量!」这叫平等心,也是欢喜心。只要有目标、做应该做的事,就能把不可能化为可能。
我一方面替受灾的大陆同胞拥有三新——「新房子、新衣服、新棉被」感到庆幸和欢喜;另一方面,感恩委员们不惜辛劳,提起劝募的勇气和毅力,还有爱心人士的乐捐赞助。布施若无勇气和毅力,是舍不出点滴爱的力量来啊!
还我本来面目
我们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说起来很流畅、很顺口,其实往往在这简单易懂的道理上,却无法完全体会其内涵。
我们所知道的平等、天真、自由的本性,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说而已,极少有人能了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因为很多人虽具有「人形」,却不能发挥人身的功能,只是空有人形而已;若能发挥身体的良能,即与佛心相近。可是,凡夫总是做不到,所以称之为「众生」;而众生与佛的距离就很遥远了。
鸡会啼、狗会叫,但是牠们却都无法体会真理的存在,因为畜生道的境界暗钝、愚痴。虽然牠们也有天真的本性,却没有被启发和接近真理的因缘,所以离佛的境界非常遥远;而人类的领悟力较强,周围的环境无不是让我们体会、学习和及时反省的因缘境界,这是人接近佛性的最佳机缘。
可惜,很多人却让机会白白流失,放弃领悟本性的机缘,反而学习无实、虚幻的玄理。例如偏向追求神通、感应或福报,这些并非学佛的本意和目的。
学佛,是要把佛法活用,如甘露般洗涤我们的身心,洗去无明和污染心,这就是学佛的本意;把我们平时疏忽的功能再修练,进而发挥净爱的功能于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学佛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求神通、求感应,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所要求的是,现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不后悔的那一念心;若能如此,学习佛法才能定心。如果我们常常后悔昨天的错误或刚才讲错的话、做错的事,心老是停留在前念后念中,就无法专注于现前此时的人事物了。
现前的心已不能专,而想求他心通,即易入邪道,那就离佛道愈来愈远了!我们自己的心无法「通」,如何能通他人的心呢
正确的学佛,应该要面对现前的人生。我们要常常反观自己有多少功能
是否已付出这分功能
我曾说过一个小故事——
某间古寺的前面有一个水池,池里住了很多蟾蜍。这些蟾蜍经常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边。有一天,蟾蜍群跳到池塘边时,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着庄严的脚步,嘴里念着响亮的佛号,心里很羡慕;其中一只蟾蜍,当人家在大殿开始拜佛时,立刻跳到大殿门外非常虔诚地祈祷,希望佛陀能赐给牠两足站立的能力,像人类一样可以双脚走路。
由于牠很虔诚,感动了一位天神,于是天神就满了牠的心愿。牠感到既高兴又骄傲,因为所有的蟾蜍都须四脚跳跃而行,只有牠能两足站立而行。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来了一条蛇,很多蟾蜍看到凶恶的大蛇时,都赶紧跳到水池里躲起来。那只两足立行的蟾蜍心里也很害怕,但是两足走路总比不上四足跳跃快;最后,牠还是被蛇追到且被一口咬住。当牠痛苦地挣扎时,心里非常后悔!牠想:「我何苦放弃原本具有的功能
只为了追求两足立行,竟落得亡命于蛇口,真是后悔莫及!」
这虽是一则童话故事,但也可以作为我们最好的警惕。学佛,就是要恢复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仍不择手段去追求,终究会失败。有些人到寺院说要学道,却迷于追求神通,因而常会走火入魔,不但乱了精神且断了慧命,这样就太可惜了!
希望大家都能清明照见自己的本性功能,若是无法透彻了悟,则即使面对至道,也很难体会真理。所以,佛陀才有「见性学道难」之叹。其实,纯净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们却往往舍近求远;就像我们的眼睛能看清别人,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一样。所以,距离最近的事物,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学佛无非是要我们从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贴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功能」,切莫舍近求远啊!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
何谓精进
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心才做得成;无有二念,才能进步。若要完成功德事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信心,二是精进,三是摄持,四是智慧。
佛陀在世时,因为众生多烦恼、多无明,以致造业。佛陀得道后,为了改正众生观念的偏差,因而四处讲经、教化众生。在经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某个时候,佛陀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恶业,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心生怜悯,因此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东庄人听到佛陀要来,心里都很高兴。因为佛陀成道后,即受到全印度人的崇拜与爱戴。所以,东庄人很虔诚地礼敬佛陀,并请佛陀为他们说法。佛陀说法的那几天,东庄人形态上虽表现得很虔诚,但是心理上却无法接受教化。佛陀看在眼里、悲悯在心里,也只能空叹无可奈何。
有一天,从河的对岸南庄来了一个人,全身湿淋淋的走到佛陀的面前虔诚礼拜。那分虔诚、恭敬的行仪,让见闻者都心生感动与无比的信心。
佛陀问他:「你是什么人
怎么来的
来此要做什么
」
他恭敬地回答:「我是一个愚直的人,住在南庄那边。久闻世尊游化人间,开启人心智慧,除灭众生的愚迷烦恼,所以我虔诚一心要来听受佛陀的教法。一路赶来,途中却横隔着一条河,别人告诉我:河很深,必须渡船才能过;但是当时岸边无船,而我又求法心切,这时有人告诉我:既然你那么急,何不涉水过去?因此,我就涉水而来了。」
佛陀听了非常感动,赞叹地说:「信能渡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信能渡渊,意思是:只要你有信念,即使深渊大河也可以渡过;相反的,若没有信心的话,即使近在咫尺也无法到达。
再说「摄为船师」,摄就是接受。即使没有渡船,但是只要你有信念、肯接受佛法,这个法就像一条船,可以送你到彼岸。「精进」就是离苦,离此岸的苦而得到彼岸的乐;有智慧就可证彼岸。
所以说,信心、精进、摄持、智慧就是脱离三界、离开五欲的主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开世间物欲的烦恼,也就能安贫乐道,从凡夫境界升华到圣人的境域。
佛陀说这段话,其实是一语双关。他一方面赞叹那位为求佛法不惜冒险渡江的南庄人;另一方面,则在鞭策近在咫尺的东庄人。东庄人虽近于佛前,却不起诚敬的信念,也不生希求、受教、持法、精进、智慧的道心。这是因为东庄的人瞋欲心炽盛,所以求道心念不专诚。
道心就是理性。欲念如果扩张下去,就会埋没理性;理性如果能发扬起来,就可以制止欲心。
现在社会上的人,多数由于「欲」的牵引而造业。这个「欲」不知沦丧了多少人的志节,害惨了多少人?所以说,「欲」会引诱我们进入烦恼的深渊。
人生的确是多欲为苦,多欲会使恶业增长。佛陀教诫我们:要离欲、精进功德、增长智慧,多做利益人群的福业;别让物欲冲昏良知、埋没良能,这些都是菩萨该做的。所以说,常行精进,便能破烦恼恶。
《无常与永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