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与永恒▪P5

  ..续本文上一页畏惧邪教毒誓而不敢接近佛教。这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被迷信所缚,无法自在解脱。

   所以,我才常常说,与其迷信不如无信。无信之人接受了佛教的教理之后,自然会萌发正念的道苗;而迷信之人,若要他转迷入正,则必须再花费一番功夫。因此,我们一定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不可因一念之迷而步步皆错。

   有一对夫妻,年轻有为,是台湾新生代的企业家。这对夫妻问我说,他们想入佛门,但不知入佛门的初步基础。我告诉他们:「你们若想入佛门,首先在心灵上要有正确的了解。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它能净化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并教导我们如何预防心中存有自私不净的欲念。而这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做起,进而感化自己的家庭,使社会和睦安详;若能做到这些,就已经进入佛门的初机阶段了。」

   许多人都误以为佛法深奥难懂,而不敢去亲近。其实,佛教的深奥是后世人为的,并非佛教本身的教理有多么艰涩。佛陀在世时,也是依照日常生活行为所需的准则,以及待人接物的道理为基础来教导弟子。但是,为什么后人会觉得佛法很深奥呢

  这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经年累月下来,由于人们对其尊仰、崇敬,难免有各种精深的描述。

   如此代代相传,无非要使众生了解佛法是无上的妙法、是高深的道理,然后众生才会加以珍惜而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所以学者、专家才会费尽心思,将浅易的道理化为深奥的文字。若往上推溯到佛陀的时代,佛法并不是那么深奥,而是真正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教育,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人的道理而已。

   因此,我们若能抱持「佛教是日常生活的教育、提升心灵的妙法」的心念,则进入佛门之后,自然能得知佛教的真正义理。

  知足感恩保安康

   我们生于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有不足,而不满足的心大都由比较而起。其实,天高地厚,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人与人比较,永远不会有绝对满意之时。

   较量之心,永无休止

   传说古代山中有一种怪兽——夔,牠只有一只脚。有一天,牠遇到在地上爬行的蜈蚣,就以自己的情况和蜈蚣比较,说:「我天生只有一只脚,用单脚走路,一方面我很羡慕你,另一方面也替你担心。你有那么多脚,走起路来会不会有障碍

  」

   多足的蜈蚣说:「虽然你只有一只脚,但走路也还自在;我有这么多只脚,也是顺着自然,所以走起路来不会有障碍!」

   蜈蚣又和蛇比较:「我用这么多只脚走路,而你虽然没有脚,可是跑起来却矫捷迅速!」言下之意非常羡慕蛇。蛇回答:「我不过是顺着自然,用脊骨的力量配合腰身的摆动,游走于地上罢了!」

   蛇又对风说:「我虽无足,但还能爬行无碍;可是你无形无色,能从北到南、速度飞快地到达,真是令人欣羡啊!」风回答:「我的速度虽快,却比不上人的眼睛。人的眼睛一瞬间就能看清极远的景物,我却不能。」

   眼睛对风说:「虽然我一眨眼就可以看到极远的地方,可是却比不上心的辽阔迅速。」一只脚的羡慕多脚的,多脚的又和无脚的比较,无脚的又和无形无色的风比较,无形无色的风反而又欣羡有形有色之物。像这样无穷尽的比下去,多痛苦啊!

   总之,一切比较都是由心而起。欢喜由心,苦恼由心;幸福由心创造,烦恼也是由心创造。

   行有余力,最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呢

  能知足、不向外比的人最幸福。像慈济医院的志工,每天早上抱着愉快的心情去医院为苦难的众生服务,这表示他们的身体很健康、强壮。因为行有余力才能为病患服务,而「行有余力」的心最能让人满足。

   现在的社会真的生病了,病在人的心态有所偏差。我曾经听过一则不幸的个案:有一位年轻人,因为不满现实又满怀好奇心,因而吸食安非他命;吸食之后,精神变得恍恍惚惚。在一次药性发作时,他竟然把自己的眼球挖出来。被人发现时,一个眼球已完全挖出,另一眼也受了伤。经送医后,虽然医生马上为他做了紧急的处理,但是因为伤及视神经,所以视力变得非常微弱,这真是不智的人生。

   年纪轻轻的,就有不健康的心态,他不满现实,而不满起于多比较;又因好奇而吸食安非他命,想借着药物的效力满足自己的幻想,才会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

   一切唯心造。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有美满的人生;而健康的心态,来自感恩和知足。因此,人人如能时时培养感恩、知足的心,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社会自然无病,世间也必能呈现一片美善、祥和的风貌。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凡,所以常会轻视他人。佛陀说:「能够不轻视未学的人很难。」因为凡俗之人稍有名气,就或多或少有贡高骄傲的心。

   自命不凡造成社会不安

   看看现在的社会情势,令人多么不安!因为社会有太多自认不凡的人,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样不肯屈服、认输的反对者出来抗争,所以叫喊示威的声音就愈叫愈大了。结果,让人觉得社会充斥一股暴戾之气,人心也跟着烦躁不安。

   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为不凡的心态在作祟,大家充满了自大我慢之心。其实,现在的社会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认平凡,自然声色柔和,互相谦虚礼让、彼此敬重;如此,社会不就平和、安详了吗

  

   健全的社会,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稳;平凡,才会自在快乐;平凡,我们才会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们能互相敬重,心态自能安定,生活质量也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应是这种互敬礼让的生活,这才是美丽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实在很难去除。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说:「除灭我慢难。」正因为难,所以要下一番苦功,把人生之难化为不难!

   未学并不表示学不会

   很多人不只我慢,还时常会轻慢他人,自以为比别人能干,学问也比别人好,而主管却让他做那么卑微的小事,于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平衡;而且这种习气还根深柢固,若看到别人能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轻慢之心。

   自以为博学多闻的人,要他不轻视未学之人确实很难。其实,世间没有天生就是博学者,博学也需要靠时间的累积及环境的培养;而未学的人,也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未开始学习罢了。所以,我们要常常抱着敬重他人之心,不可轻视未学的人。

   黄帝也不敢轻视牧童

   古时候,黄帝有一次带着六名随从到具茨山看大隗,不料却在途中迷路了。正当不知该何去何从之际,巧遇一位牧童,黄帝便趋前问道:「你知道具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吗

  」牧童说:「知道啊!」随即指引他们方向。

   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对他说:「看你年纪这么小,但是好像很多事你都懂得不少啊!」接着便问他:「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他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野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理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

   黄帝听了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牧童年幼,可能什么都不懂;没想到他从日常生活学来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统治人群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都不可轻视。

   佛陀说:「不轻未学难。」一般人的潜意识中,常有轻视他人的心态。所以,能够完全做到不轻视他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既然有心自我修持,不但不能以此为难,还要好好尊重别人、调伏自我。见到人要有尊重之心,不只对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轻视,因为他们将来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存着这分敬重之心,则「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勇于面对困境

   人,生活在这堪忍的世间,常常互相对立、彼此怨恨,导致怨憎会苦。原本很祥和的团体,因为人性有不愿成就他人之美、不肯忍耐等种种弱点,致使暴力、怨气充斥其间。

   圣人之勇

   孔子在世时,当时魏国有一位无恶不做的人——阳虎。他专门欺压良善,因此人皆恨之。很巧,孔子的长相和他极为相似。有一天,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魏国某乡村时,村人把孔子误认为阳虎,因此全村的人就把孔子师徒团团围住。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内,孔子与学生们均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几乎到了断绝水谷的程度。

   学生们都非常着急,因为再等下去不是病死也会饿死。但是,孔子始终安然自在,依旧天天为学生讲学。尽管学生很不安,他还是镇定如常。

   有一天,子路忍不住问孔子:「老师,我们现在面临极大的危机,但是您为什么一点也不动摇

  」孔子回答:「一个敢入水的人到水中,他就不怕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若敢进入深山,他就不怕老虎,这是猎人之勇;若有人志愿上战场,他就不怕刀枪,这叫军人之勇。」由此可见孔子安然勇毅的心态。

   人生本来就坎坷,但是若能认命、知足,知道贫贱富贵皆由天,一旦遇到困苦、坎坷之事时,也就能泰然面对。人若能遇到危机而不恐惧,处处尽本分、尽自己的功能,其他则听天由命安排、不卑不亢,这就是圣人之勇,也是真正的勇敢。

   面对社会的现实情况,能安然处之,这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间,各有各的业力,既来之则安之;虽有正报、依报的业缘,但是来到人间就应该面对现实,并且妥善处理一切境遇。

   静而能安

   前些时候,有一群教育界人士前来精舍。他们向我提出许多问题,其中一项是:「您对社会的观感如何

  」我说:「心静自然安。不管现在社会如何动荡,每个人若能把心静一静,怎会不安定呢

  」毕竟,此地还有许多默默行善的人;不要因为少数人的叫喊、争…

《无常与永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