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与永恒▪P2

  ..续本文上一页在有这些珍宝之后,却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很希望盖一栋房子。」

   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说:「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可是走了几步又回头放回原位。

   国王疑惑地再问:「怎么啦

  」

   乞士回答:「我想,如果把这些东西拿去卖了,也只够盖一间房子;若想娶妻,也还不够呀!」

   国王说:「好吧,你拿三堆去,这样就足够娶妻建屋了。」

   乞士于是拿了三堆珍宝,转身便走:但是走了七步,他又回头把东西放在原处。

   国王很讶异地说:「你这个人真奇怪,三堆财宝难道还不够吗

  」

   他说:「我算一算,仍然不够。因为即使房子盖好,娶了妻、生了子,我还得找一些奴婢来侍候妻儿,或者把房子装潢得漂亮一点。所以,算起来还是不够用!」

   遇到这样的人,国王却也度量宽大地说:「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宝物离去。不过,走了一段路后,他又把东西原封不动地放回去。

   这时,国王微怒道:「你真是一个怪人!这些财宝够你盖房子、娶妻,也够你养奴婢、享受一生了,你还嫌不足吗

  」

   乞士叹道:「我再怎样计算,仍觉得不够!即使什么都有了,可是儿子长大后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确实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况且人生无常,我宁可过着目前这种朴实的日子,没有精神负担及家室之累,清静地过一生。我认为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

   国王听了这位乞士的话,顿有所悟。他想:「对呀!人生有永无尽头的追求,我现在已经很好了,还想追求来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报,那就永无解脱之日了。身为国王,要为百姓、国事操劳,还得防范他国的侵犯;为此忧恼,是真正的福吗

  我应该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弃欲无贪最轻安

   一般人求无止境,所以「见好不求难」。像那位国王,身为一国之尊,又富甲天下,也还觉得必须再求取来生的福;而那位乞士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仆,而且还要为未来的子子孙孙设想。人生如果像这样求无止境,多辛苦啊!

   「追求」并非全然不好,我们学佛也要「求」精进。不过,精进是为了解脱自我的心灵,「求」突破人间色欲的诱惑。因此,要用脱俗的精神追求心灵清净,才能达到「弃欲无贪」的轻安境界!

  广学博究·事理通达

   一般人追求智识,要能够专心学习已经很困难;能够专心,又能用心深入研究,就更难了。所以说,「广学博究难」。

   平常人只讲究「广学」,想学的事物很多,但都不能持之以恒、专精深入,刚学会一点毛皮,就又想学别的东西。一天到晚心不能专、行不能精,整天都在想这个、学那个,可是却没有一项真正做得象样。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专心。果真有耐心,即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也能够一路到底地学下去;能专心研究,便能「一理通,万理彻」——一种道理精通了,其他的道理也就会触类旁通,处理事情就更能得心应手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专心,所以不能对道理了解得很透彻。

   以管窥天徒自扰

   战国时代,有一位自认为「通今博古」的人,常说过去的书籍、人物、历史他都懂,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对于当前社会的种种,他也自以为完全了解。有一天,他心想:大家都很称赞庄子,却没有人知道有个才华过人的他。因此,他想去和庄子辩论一番。

   于是,他怀着自以为博学多闻的傲慢心态,前去拜访庄子。他一见到庄子,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滔滔不绝、如水一泻千里地高谈阔论;但是庄子只是微笑着,不发一言地听他讲。等到他把想说的话都讲完了,庄子便以温和而郑重的态度回答他的问题,反驳他不周到的理论。

   这位自以为通今博古的人,听了之后非常吃惊;原先他以为天下只有他最了不起、最了解一切事理,当下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所知道的,只不过是表面、浅显的道理;真正有深度见解的,是沉默稳重的庄子。听了庄子那精简而微细的分析后,他心中的高傲之气完全被折服,也才知道普天之下还有比他更了不起的人。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想想自己平日又学了多少呢

  自以为通今博古的人,到底又「通」了多少

  那位傲慢的人确实也学了不少,但是,为什么不如庄子

  只因庄子是一个生活淡泊、精神愉悦、逍遥自在的人。从庄子的〈逍遥游〉一文即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生活何其逍遥自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执着「闻学」与「闻学知行」不同。

   「有心」还要「用心」

   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可以很逍遥而无烦恼,可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层层迭迭的烦恼呢

  因为看人家的脸色即生起烦恼,听人家的口气也起烦恼;其实,人家根本无意让我们烦恼,自己却偏偏要把它记挂于心,才会产生种种烦恼。如果常常牵挂外境,每次遇到障碍就认为「他人是冲着我而来、故意要为难我」,那么,这个「我」的生活就太痛苦了!

   「学」,要学得化烦恼为智慧、化有心为用心;想到要多学只是「有心」而已,并非真正用心。

   庄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心,所以他学得很透彻,能把所学的一切化为他的生活、思想、文化;「学」的深度,便在这里。日常生活中,每一事物都是我们学习的目标;若能学得很自在,也用得很恰当自然,就是深度。

   博究勿忘广学

   要「博究」,的确不容易。不过,以现在的社会情况而言,却刚好相反;因为现代人,有很多是「博究」但不「广学」。

   现代的科学、知识很深奥,大家在求学时,要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而且要专心去攻读。单是「医学」这一门科系,就有许多细目要分。如果选了外科,就得专心研究,时常做解剖的工作,然后才能运用于人体;有了丰富的经验,才能真正走入临床的工作。

   而外科又细分很多科,如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还有整形外科、脑神经外科……。一般外科门诊若来了一位头部受伤的人,医师可能不敢接诊,因为头部受伤是属于脑神经外科处理的范围;虽然他们研究得很专精,但却不广泛,所以和「广学」正好相反。过去的人什么都学,但是每一样都学得不彻底;而现代医生所学的知识,则必定要一门专精。

   人生就是这么难于完美,普通人每一样都想学,却没有一样能彻底的学好;而对于专业的人,他所学的知识很专精,但是又隔行如隔山,这实在也是一种缺憾。

   所以,现代人应该「广学」,而且也要能「博究」,才能知己知彼。就像知道自己的脾气,也要知道别人的脾气,不能说:「我的脾气本来就这样嘛!」就要人家都顺着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先去了解别人的性情,当对方生气的时候,就少说两句;等他气消了,再和他讲理。若能这样,待人处事就会很圆满,也才是「广学博究」的心态啊!

   希望人人学习时,要打开心门——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

  触事无心·时刻自在

   珍惜单纯的生活

   人生本来可以在很单纯、逍遥自在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凡夫无明一生起,就会把最简单、轻安、逍遥的生活复杂化,因而产生种种烦恼和痛苦。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是偏偏在生活中尽和一些人事起冲突。时间分秒不停地流逝,而我们的心却常记挂着以往的人我是非,在脑海中不停地打转,这就是烦恼的凡夫心。所以,佛陀说:「触事无心难。」

   许多人总是在烦恼中度日,为什么

  因为以曲折之心去比较,对人事起了分别心。比如工作上计较自己做得多、别人做得少,这是「骄慢心」;或者认为别人做得多,没什么了不起,自己做得少也不觉得惭愧,这是「卑劣慢」。不管是骄慢或是卑劣慢的心态,都是烦恼。

   人生应该要「随分随力」,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能够如此,才不会在人我是非中,触事而生烦恼。

   无比较心即得安乐

   在《庄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北海,有一条活了几千年、身长好几里的大鱼。有一天,海上忽然刮起一阵大旋风,这条大鱼顺着旋风竟变成一只大鹏鸟。大鹏鸟的身长也有好几里长,牠乘风振翅一冲,便能飞腾到九千里外的高空;从北海飞到南海,牠只需花半年的时间。

   在这半年的时间当中,牠不停地飞啊飞!从高空往下一望,可以看到白云朵朵,有如万马行空一样;抬头往上看,则是一片无边无际、灰茫茫的天空。除此之外,一无他物。经过六个月的飞行,牠终于到达了南海。

   那时,地面上有只小麻雀看到了大鹏鸟,心想:飞得那么高,何必呢

  纵有那么大的身体,要到达南海还不是得不断地辛苦飞行

  像我身体小巧玲珑,飞行的时候可以轻轻松松地,只要一枝小小的枝枒,就可以做为栖身之地;累了,还可以到地面走走。如果想飞高一点又飞不上去时,就干脆停落到草地上,像这样也很逍遥啊!大鹏鸟也没什么了不起呀!

   这是一则寓言,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只大鹏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麻雀存着和大鹏鸟比较的心。是否小麻雀真的比较逍遥自由呢

  其实,这只小麻雀是因为自己的体型、力量太小,无法像大鹏鸟一飞冲天,就自我安慰地说;自己能够在树梢上飞行,比较逍遥;又批评大鹏鸟,何必多此一举飞得那么高

  这也正是酸葡萄——卑劣慢的心理在作祟。

   事实上,大鹏鸟的体型庞大,两翅张开便有几里长。牠若不冲向高空,如何飞行

  如何生活

  而且有那么大的身体,便有极大的力气,自然能飞得高,并不是刻意的卖弄才华。

   而小麻雀虽然小巧,但是小巧有小巧的好处。因此,小麻雀无须和大鹏鸟比较,大鹏鸟当然也不必羡慕小麻雀的逍遥自在。

   单纯心把握当下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量力而为;事过境迁就让它过去,不要老是记挂着…

《无常与永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