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有這些珍寶之後,卻還是過著流浪的生活,所以很希望蓋一棟房子。」
國王聽了覺得有道理,就說:「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可是走了幾步又回頭放回原位。
國王疑惑地再問:「怎麼啦
」
乞士回答:「我想,如果把這些東西拿去賣了,也只夠蓋一間房子;若想娶妻,也還不夠呀!」
國王說:「好吧,你拿叁堆去,這樣就足夠娶妻建屋了。」
乞士于是拿了叁堆珍寶,轉身便走:但是走了七步,他又回頭把東西放在原處。
國王很訝異地說:「你這個人真奇怪,叁堆財寶難道還不夠嗎
」
他說:「我算一算,仍然不夠。因爲即使房子蓋好,娶了妻、生了子,我還得找一些奴婢來侍候妻兒,或者把房子裝潢得漂亮一點。所以,算起來還是不夠用!」
遇到這樣的人,國王卻也度量寬大地說:「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寶物離去。不過,走了一段路後,他又把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這時,國王微怒道:「你真是一個怪人!這些財寶夠你蓋房子、娶妻,也夠你養奴婢、享受一生了,你還嫌不足嗎
」
乞士歎道:「我再怎樣計算,仍覺得不夠!即使什麼都有了,可是兒子長大後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確實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況且人生無常,我甯可過著目前這種樸實的日子,沒有精神負擔及家室之累,清靜地過一生。我認爲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逍遙自在的生活方式。」
國王聽了這位乞士的話,頓有所悟。他想:「對呀!人生有永無盡頭的追求,我現在已經很好了,還想追求來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報,那就永無解脫之日了。身爲國王,要爲百姓、國事操勞,還得防範他國的侵犯;爲此憂惱,是真正的福嗎
我應該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棄欲無貪最輕安
一般人求無止境,所以「見好不求難」。像那位國王,身爲一國之尊,又富甲天下,也還覺得必須再求取來生的福;而那位乞士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仆,而且還要爲未來的子子孫孫設想。人生如果像這樣求無止境,多辛苦啊!
「追求」並非全然不好,我們學佛也要「求」精進。不過,精進是爲了解脫自我的心靈,「求」突破人間色欲的誘惑。因此,要用脫俗的精神追求心靈清淨,才能達到「棄欲無貪」的輕安境界!
廣學博究·事理通達
一般人追求智識,要能夠專心學習已經很困難;能夠專心,又能用心深入研究,就更難了。所以說,「廣學博究難」。
平常人只講究「廣學」,想學的事物很多,但都不能持之以恒、專精深入,剛學會一點毛皮,就又想學別的東西。一天到晚心不能專、行不能精,整天都在想這個、學那個,可是卻沒有一項真正做得象樣。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專心。果真有耐心,即使是一件很艱苦的事,也能夠一路到底地學下去;能專心研究,便能「一理通,萬理徹」——一種道理精通了,其他的道理也就會觸類旁通,處理事情就更能得心應手了。問題就是因爲我們無法專心,所以不能對道理了解得很透徹。
以管窺天徒自擾
戰國時代,有一位自認爲「通今博古」的人,常說過去的書籍、人物、曆史他都懂,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對于當前社會的種種,他也自以爲完全了解。有一天,他心想:大家都很稱贊莊子,卻沒有人知道有個才華過人的他。因此,他想去和莊子辯論一番。
于是,他懷著自以爲博學多聞的傲慢心態,前去拜訪莊子。他一見到莊子,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滔滔不絕、如水一瀉千裏地高談闊論;但是莊子只是微笑著,不發一言地聽他講。等到他把想說的話都講完了,莊子便以溫和而鄭重的態度回答他的問題,反駁他不周到的理論。
這位自以爲通今博古的人,聽了之後非常吃驚;原先他以爲天下只有他最了不起、最了解一切事理,當下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所知道的,只不過是表面、淺顯的道理;真正有深度見解的,是沈默穩重的莊子。聽了莊子那精簡而微細的分析後,他心中的高傲之氣完全被折服,也才知道普天之下還有比他更了不起的人。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也想想自己平日又學了多少呢
自以爲通今博古的人,到底又「通」了多少
那位傲慢的人確實也學了不少,但是,爲什麼不如莊子
只因莊子是一個生活淡泊、精神愉悅、逍遙自在的人。從莊子的〈逍遙遊〉一文即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生活何其逍遙自在,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執著「聞學」與「聞學知行」不同。
「有心」還要「用心」
我們的日常生活,應該可以很逍遙而無煩惱,可是爲什麼人人都有層層疊疊的煩惱呢
因爲看人家的臉色即生起煩惱,聽人家的口氣也起煩惱;其實,人家根本無意讓我們煩惱,自己卻偏偏要把它記挂于心,才會産生種種煩惱。如果常常牽挂外境,每次遇到障礙就認爲「他人是沖著我而來、故意要爲難我」,那麼,這個「我」的生活就太痛苦了!
「學」,要學得化煩惱爲智慧、化有心爲用心;想到要多學只是「有心」而已,並非真正用心。
莊子時時刻刻都在用心,所以他學得很透徹,能把所學的一切化爲他的生活、思想、文化;「學」的深度,便在這裏。日常生活中,每一事物都是我們學習的目標;若能學得很自在,也用得很恰當自然,就是深度。
博究勿忘廣學
要「博究」,的確不容易。不過,以現在的社會情況而言,卻剛好相反;因爲現代人,有很多是「博究」但不「廣學」。
現代的科學、知識很深奧,大家在求學時,要選定自己感興趣的科目,而且要專心去攻讀。單是「醫學」這一門科系,就有許多細目要分。如果選了外科,就得專心研究,時常做解剖的工作,然後才能運用于人體;有了豐富的經驗,才能真正走入臨床的工作。
而外科又細分很多科,如一般外科、胸腔外科,還有整形外科、腦神經外科……。一般外科門診若來了一位頭部受傷的人,醫師可能不敢接診,因爲頭部受傷是屬于腦神經外科處理的範圍;雖然他們研究得很專精,但卻不廣泛,所以和「廣學」正好相反。過去的人什麼都學,但是每一樣都學得不徹底;而現代醫生所學的知識,則必定要一門專精。
人生就是這麼難于完美,普通人每一樣都想學,卻沒有一樣能徹底的學好;而對于專業的人,他所學的知識很專精,但是又隔行如隔山,這實在也是一種缺憾。
所以,現代人應該「廣學」,而且也要能「博究」,才能知己知彼。就像知道自己的脾氣,也要知道別人的脾氣,不能說:「我的脾氣本來就這樣嘛!」就要人家都順著你,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先去了解別人的性情,當對方生氣的時候,就少說兩句;等他氣消了,再和他講理。若能這樣,待人處事就會很圓滿,也才是「廣學博究」的心態啊!
希望人人學習時,要打開心門——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
觸事無心·時刻自在
珍惜單純的生活
人生本來可以在很單純、逍遙自在的情況下生活,可是凡夫無明一生起,就會把最簡單、輕安、逍遙的生活複雜化,因而産生種種煩惱和痛苦。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是偏偏在生活中盡和一些人事起沖突。時間分秒不停地流逝,而我們的心卻常記挂著以往的人我是非,在腦海中不停地打轉,這就是煩惱的凡夫心。所以,佛陀說:「觸事無心難。」
許多人總是在煩惱中度日,爲什麼
因爲以曲折之心去比較,對人事起了分別心。比如工作上計較自己做得多、別人做得少,這是「驕慢心」;或者認爲別人做得多,沒什麼了不起,自己做得少也不覺得慚愧,這是「卑劣慢」。不管是驕慢或是卑劣慢的心態,都是煩惱。
人生應該要「隨分隨力」,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能夠如此,才不會在人我是非中,觸事而生煩惱。
無比較心即得安樂
在《莊子》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北海,有一條活了幾千年、身長好幾裏的大魚。有一天,海上忽然刮起一陣大旋風,這條大魚順著旋風竟變成一只大鵬鳥。大鵬鳥的身長也有好幾裏長,牠乘風振翅一沖,便能飛騰到九千裏外的高空;從北海飛到南海,牠只需花半年的時間。
在這半年的時間當中,牠不停地飛啊飛!從高空往下一望,可以看到白雲朵朵,有如萬馬行空一樣;擡頭往上看,則是一片無邊無際、灰茫茫的天空。除此之外,一無他物。經過六個月的飛行,牠終于到達了南海。
那時,地面上有只小麻雀看到了大鵬鳥,心想:飛得那麼高,何必呢
縱有那麼大的身體,要到達南海還不是得不斷地辛苦飛行
像我身體小巧玲珑,飛行的時候可以輕輕松松地,只要一枝小小的枝枒,就可以做爲棲身之地;累了,還可以到地面走走。如果想飛高一點又飛不上去時,就幹脆停落到草地上,像這樣也很逍遙啊!大鵬鳥也沒什麼了不起呀!
這是一則寓言,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只大鵬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麻雀存著和大鵬鳥比較的心。是否小麻雀真的比較逍遙自由呢
其實,這只小麻雀是因爲自己的體型、力量太小,無法像大鵬鳥一飛沖天,就自我安慰地說;自己能夠在樹梢上飛行,比較逍遙;又批評大鵬鳥,何必多此一舉飛得那麼高
這也正是酸葡萄——卑劣慢的心理在作祟。
事實上,大鵬鳥的體型龐大,兩翅張開便有幾裏長。牠若不沖向高空,如何飛行
如何生活
而且有那麼大的身體,便有極大的力氣,自然能飛得高,並不是刻意的賣弄才華。
而小麻雀雖然小巧,但是小巧有小巧的好處。因此,小麻雀無須和大鵬鳥比較,大鵬鳥當然也不必羨慕小麻雀的逍遙自在。
單純心把握當下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量力而爲;事過境遷就讓它過去,不要老是記挂著…
《無常與永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