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常与永恒

  无常与永恒

   人命在呼吸间」,无常迅速,我们要把握时间,提起精神用功修行。

   佛陀常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世间一切,大自然有更替,人、事、物有变迁,何者是「真常」不变

  在无常变幻之间,我们若想探讨生命的奥秘、了解人生的道理,就得好好掌握时间。

   日常进退·活教科书

   我们要知己知彼,时时反观自省,注意自己是否懈怠。看到别人精进,要见贤思齐;若是看到他人有不好的言行,自己要反省。如果犯了同样的过错,应即刻改进,这样才能产生勇猛心;有勇猛之心,才能行「精进行」,而进入贤圣的境地。

   日常生活中,无一不是让自己警惕的时候。只要用心观察,别人的懈怠就是在警惕自己;所看到的恶言恶行也都是我们应警惕之处,是自我最好的教育。所以,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与坏都是我们的老师,看到好榜样应赶紧学习跟上;看到不好的言行,则要问自己是否和他一样,有没有恶言粗声、疑神疑鬼

  我们常容易忽视日常最现成的「活教科书」,舍此而读白纸黑字的经书,这不是很矛盾吗

  若是不懂得在活生生的生活教育中修持、学习,那真是既可惜又可怜!

   佛陀常宣讲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应常以此启发自己的智慧,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还要计较什么呢

  

   对于贤圣者,要随时存着敬重之心;对于行为不端或智识较差的人,则要以包容心待之。具备敬重、包容之心,就不会有计较的心态。

   诸行无常·把握因缘

   有一位年约三十多岁的先生,因丈母娘突然去世,便连夜和妻子从台南迢迢赶回花莲奔丧。他在布置灵堂时,发现少了装饰用的花,就专程骑车出去买花;没想到在回程的一个转弯处,被一辆军用车撞倒,伤重不治。一个年轻力壮的人,谁会料到他有这种突发的横祸

  若有人说他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才会丧失生命,他又如何辩白

  这不是诸行无常吗

  人生何需辩论、计较!

   我们如果把时间花费于计较别人的声色不好,说:「你错了,你的脸色不好看,你的话很难听……」如此,人我是非不断重演,而空过修学因缘,想想自己是不是很无智、愚痴

  

   德蕾萨姆姆献身苦难

   有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人士,送我一卷记录德蕾萨姆姆济世行为的录像带。世间充斥着苦难的人,看到这些贫病苦难的人,生活在垃圾堆里,那些画面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却有那么多修女愿意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投入救助贫病者的行列。他们把饿昏或病倒在街头巷尾的人抬回去,毫不嫌弃贫病者的污秽不洁。

   他们也是一群「出家」的修行者——能够放弃安定的生活,到印度的贫民窟济助饥饿贫病的人群;到最贫困脏乱的地方,把无人理睬的病人带回疗养所照顾,帮病人洗涤、喂食而不怕被病菌传染。

   舍离安逸·义务服务

   全身肮脏、重病的人,他们都愿意去爱护;反观我们生活在安定富裕的环境中,身体又健康,为何不会彼此爱护、尊重呢

  

   一个家庭若有爱的气氛,这个家庭必然很幸福;一个团体若能彼此发挥爱的功能,这个团体一定很和谐,而这都要能真正体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为懂得无常、无我,便会投入「水恒」之中,从事永恒的工作;若只计较无常之事,就会失去永恒的功德。

   要让人敬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去敬爱别人。修女们为流离失所的病人擦澡的那一幕,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志工,因为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呀,志工们大都是委员,多数家庭经济富有。他们走出安逸的家,进入病苦充斥的病房为病人清洁、护理,慰问孤苦无依的患者。修女修士们能做的,志工也能做呀!

   无常人生·唯爱永恒

   我们要体会无常、投入永恒,记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永恒不灭)」。这样,就没有什么是非值得计较。哪一个是「你」、哪一个是「我」,争执到最后,谁又真的赢了

  我们应体悟真实的我,是永恒的爱;悖离了永恒的爱,一切都是无常,也没有真实的「我」了。

  一粒米中藏日月

   ——发挥平等大爱援助大陆水患同胞

   大陆水患灾民待救援

   这些年来,我秉承「为佛教,为众生」的师训,以「慈济」担起如来家业,并以佛教的精神、社会的人群与事物来磨练自我的身体与毅力。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能流泪,」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也一样,但是最近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

   前不久(民国八十年),大陆有十九省遭受空前的大水难。从新闻媒体上得知,那里的卫生条件本来就不好,只要洪水一来,茅坑里的污物就会浮上水面;洪水退后,留下四处爬行的蛆。灾民就泡在污水里,喝的也是那些水;因为水不清洁,肝病、肠炎、霍乱……正逐渐扩大蔓延。

   近一个月来,每次用餐时,想到大陆的灾胞现在连一粒米都没有,眼前这碗饭就难以下咽。晚上要躺下休息时,想起许多避水不及、随床浮在水面的灾民;想起报载一间楼房顶挤满了几十口人,连坐都不可能;每个人都背紧贴着背,只能站着靠在墙边睡觉的情景……,我如何能在床上安眠

  所以,我决心要进行大陆赈灾的工作。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台湾和大陆有「此岸」、「彼岸」的相对;彼此之间,似乎有着「成见」,所以有部分人对大陆救灾工作相当冷漠。

   为真正伟大的爱诠释

   慈济是以佛教的精神,致力于社会人间的志业。我们要有和佛一样悲悯众生的心——人不分种族,有爱就没有怨,有爱就能化解异己的成见;能有如此宽广的心胸,才符合佛陀救人的精神。

   「爱你的朋友不稀奇,爱你的敌人才伟大。」何况,受灾受难的是无辜的老百姓

  尤其,他们和我们又有很深的种族因缘——我们的祖先,不也是从那边来的吗

  这分缘,甚深且厚。所以,他们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要以「无缘大慈」的心,将爱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去拔除灾民的苦难。

   台湾近四十年来风调雨顺,国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是因为大家凝聚了爱心,是善业的共聚、福(善)业的因缘;有这些福业,才感得天时顺利。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福缘、善业,而彼岸的同胞们正急切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捐出一些钱,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他们的帮助却是非常的大!所以,我真切希望大家能够突破「两岸」的观念,将我们的爱跨越到大陆。

   目前,穿衣保暖比食物供给还来得重要,因为现在灾民们每天都还可以领少许的米粮维持生计;而这几个月来,大水把他们的衣服、棉被都泡烂了。秋天快到了,大陆四季分明,秋风萧瑟;紧接着又是冬天,届时将是一片冰天雪地。所以,必须让他们有衣穿、有棉被可盖、有屋可住。

   我希望能为他们盖一些可耐风吹雨淋的砖瓦屋,收容孤老无依以及伤残者;并且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重新有个栖身之所。

   一粒米,大过须弥山

   大陆赈灾,包含了几层意义——

   第一,是爱的传递。将台湾捐款人的爱心,点滴不漏地送到受灾户的手中。当他们接获这分温情时,能日夜感怀我们对他们的爱;希望进一步唤起他们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佛教中有句话说:「一粒米大过须弥山。」现在,我深深体会到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锅里煮山河」。因为此刻正是大陆灾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若能及时给他们一分恩情与爱心,他们会日日月月、岁岁年年难忘怀;相信这分爱,可以化解两地几十年来的隔阂。而经由此次的赈灾因缘,也许只是一粒米、半锅饭,亦当使两岸的山河、人心交融和合。这分爱的功能,岁月、山河可以见证。

  第二,那里的灾民,正迫切需要救援。大陆四季分明,秋天过后,冰天雪地的冬天很快就会来临。他们无衣无食亦无被,很多地区至今还泡在水里。

   以信心面对历史挑战

  此次大陆水患肆虐,灾后的重建工作艰巨,所需的灾款也很庞大,赈灾工作将是高度智慧、人力和财力的结合。但是,我们仍将一本「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以无比的信心去面对此历史性的挑战。除了实质上的帮助外,同时也是一次「教育因缘」——它启发了我们的良知,使大家有机会关爱他人、共造善业,创造出更安定的环境。

  国王与乞士

   世间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物质,足以诱惑人心、使人迷乱,要忍色忍欲不受诱惑,实在是很难。所以,佛陀说:「见好不求难。」

   贪心重的人,总是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能满足;永远觉得空虚而有失落感。由于不满现实,所以常常向外追求,因而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这分追求的欲望而误了前途的人,大有人在。

   庸碌一生何以安此心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小国的国王,富甲天下。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权重,是他过去生布施、造福的结果,所以他很喜欢造福。

   有一天,他启开珍宝库藏,以七天的时间为限,发出通告说:「人,不分远近、不分种族;只要来此,一定有求必应。」他将珍宝分成一堆堆,每堆约如六十个枣子堆起来那么大;来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给一堆。尽管这些财物有不少人来拿,但还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这位国王发如是心,可是他这样的造福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他还是有所求——求来生福。

   于是,佛陀便化身一名乞士来到国王的面前,国王问他:「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不用客气,我一定满足你的需求。」

   乞士说:「我知道国王喜欢布施造福,所以我来求取财物。」

   国王说:「好,那你就拿一堆去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宝就走,可是他只走了七步,又回头把珍宝放回原处。

   国王问:「咦!你为什么又拿回来呢

  」

   乞士说:「本来我想三餐温饱就可满足,但是现…

《无常与永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你我都是活菩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