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P3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开始,柔和也应从自己开始。只要求别人对我好、对我柔和善顺是不可能的事,需要人人反求诸己,培养爱心、善顺待人。修行即在「和谐」呀!

  发挥人性之爱

   ——响应孟加拉救灾行动

   入夏以来,气温偏高,天气燠热。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一股燥热感;除非是在冷气房里,才能免于暑热侵袭。

   现在社会,人人都习惯吹冷气;但是在冷气房中,又得加件外衣,内外的气温差异非常显著。此时天气炎热是很自然、正常的,而室内的凉爽则是由人工造成的。现代科技确实带给人们莫大的享受。

   孟加拉天灾不断

   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世界上正有许多国家因自然气候的剧变而造成灾害。

   例如孟加拉,在短短的十数日内,天灾接二连三地降临。一阵飓风,损伤了十几万人的性命;接着一场台风豪雨,使得许多人的房子倒塌;还有洪水泛滥成灾,又有几万人的生命因而丧生。真是雪上加霜,苦难不断。

   在一个月内,灾祸连连。根据最保守的估计,目前死亡人数已近二十万人之多,失踪者则无法估计。因为灾区范围很大,要加以确实统计很困难。

   想想,生活在同一个天地间,我们可以享受风和日丽的气候,虽然有时不免闷热难耐,但是比起风雨不调、天灾人祸不断的国家,我们真是幸福多了,应该要知福、惜福。

   伸出援手拔苦舆乐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到慈济医院探望病人,经常远远地就听见一阵快乐的笑语声。我循声走过去,看到快乐的志工们与病人乐成一片;病患抛开病痛,满面笑容沐浴在欢欣愉悦的气氛中。可见,医院里虽有苦痛的一面,却也有快乐的一面。

   快乐是人为的,也是心理的感受。尽管现实的病痛是悲伤、痛苦的,但是若有人以爱心展开辅导的工作,使患者转变心态,便能使痛苦成为「痛快」的感受。

   而孟加拉地区,触目所见都是水灾、风灾留下来的惨象——房子倒塌了、田园流失了、人畜伤亡……,无家可归的人、瘟疫患者、饥饿者、受伤者到处都是,真的是满目疮痍!像这种情形,要如何去引导他们「以心转境」呢

  最好的办法,是赶紧伸出援手,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美国分会发起救灾

   慈济美国分会和德州支会,在当地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在美国劝募相当不容易!他们劝募了三天,才汇集二、三千元美金,实在非常困难。不过,大家还是不畏辛苦地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地为灾民努力劝募。

   美国分会的第一次劝募活动,是为了救助中东战争结束后的儿童。当地库德族的战后孤儿流离失所,境况非常悲惨。于是,加州分会将劝募所得的一万美金交给红十字会,由该会展开救助的行动。红十字会收到这笔钱后,非常感动,他们说民间的团体,很少有这么团结的行动,捐献的数目也少有如此庞大的金额。

   我很欣慰分会能够如此自动自发地展现「人性之爱」,大家节省一些不影响生活的钱来救助灾民,就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

   节省一块面包钱

   我们也应该发这分心;在美国是「一人一元」美金,我们是否可以每人节省一个面包的钱,来响应这个活动呢

  只要每人捐出一个面包的钱,众资聚集,我想这个数额就不小了。我们不要轻视微小的力量,慈济就是从很小的力量做起的。

   我呼吁大家把这分讯息传达出去,随分随力展开活动。虽然劝募的数目不敢预估太多,但是多少也能够救助一些异国的灾民——希望大家共同伸出援手、奉献心力,这是我目前最期待的事。

   请大家在福中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远离渴爱

   所谓「渴爱」,是指我们内心对物质无止境的欲望渴求。

   一般人所追求的东西,大抵不离天地间有形的事物。以日常生活而言,食物是维持我们色身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些人虽然只吃青菜、豆腐,照样精神充沛、身体健康;而有人却每天无鱼、无肉就难以下箸。

   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多气力,但仍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而欲望淡泊的人,少愁少烦恼,便能够安稳满足、快乐地过一生。

   所以,同样是在过生活,饮食的目的只是求温饱,穿着也只是为了护身之需;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呢

  若是凌越这个基本范围而一味追求华美,那就变成「渴爱」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只会导致心灵的枯槁,就好像被太阳照射的沙漠一般——沙漠本来就缺水,又被烈阳直接照射,其枯槁可想而知。「渴爱」的痛苦,类似于此。

   人若能体会这个观念,善用物质维持基本的需求,就可以节省无谓的时间及物质,挪注于「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正途。

   我们活在天地之间,若只是随波逐流,让形体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死,那实在是毫无意义的人生;若能节省追求食、衣、住、行等欲望的时间与心力,就可以定静下来,追求我们的人生正道。

  慈忍

   「慈」是爱的表现,不管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些爱通常指的是人间的爱,是有范围的,所爱的对象都只是与「我」有关系的人、与「我」有缘的人。

   佛教说的爱是透彻的,即「无缘大慈」——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这包含了与我们非亲非故的有情生命。除了给他们快乐,还要救拔他们的苦难,这就是慈心悲念,透彻、无边际的爱,就是慈的真义。

   透彻的爱,就是无色的爱。它不是出自污染心,也毫无爱此憎彼的分别心。尤其于「时」不分长短,于「地」不分远近,更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的「时、地、人」,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的,都会尽量设法去做,绝无索求回报之意。所以,它是无色的爱,能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利落,这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真净爱。

   我们都应有这股大慈悲的爱心,发挥人性爱的光芒,使大慈大悲的力量聚集,普遍救济一切众生,达到无缘大慈的境界。

   但是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忍」字。人生所以有许多苦恼的事情,多数是出在不能忍的心理。人生在世,周遭的环境不出两种:一是顺境,一是逆境;顺境是人人所喜爱追求的,逆境则是人人所畏厌的。但是,为人处事应不避拒逆境、不企求顺境,随缘处境、能安能受;这全凭「忍」字、发挥慈爱的力量,才能以心转境。

  无挂碍

   过去,大家都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我将这句话改为「个个弥陀佛,人人观世音」。

   佛与一切众生的心都是平等的,只有一项差别,那就是佛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本性。所以,在佛曰「性」,在凡谓之「心」。其实,「心」和「性」是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性」是无污染的本性。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并无善恶的分别和人我是非的竞争,每个人的本性都是那样地良善、清净。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熏染,心就生起欲念;有了欲念的心,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心就会惶恐,这叫做「我执」。

   当一个人贫无一物时,会说:「我要争一口气,我要认真奋斗。」一旦成功、赚大钱时,便开始惶恐、挂碍,害怕会失去这些财产。

   常常有许多人很苦恼地来找我,有的人说:「师父,我被倒了好多钱!」有的人说:「师父,我的会快缴完了,却被倒了!」

   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都回答:「恭喜啊!」

   他们就问:「师父,你为什么说恭喜

  」

   我说:「幸好不是你倒别人的钱。你被人倒,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因此值得恭喜。相反的,若是换你倒人家,那么内心将会大为挂碍,烦恼、压力也会很重呢!」

   他说:「我赚得那么辛苦,这样被倒,实在不甘心!」

   我说:「想想你还未赚到这笔钱的时候吧!那时,日子还不是一样过得很好,就当那些钱原本就不存在吧!说不定,有一天对方会忽然捧着钱来给你,让你吓一跳呢!到时候便如福从天降一般,所以我说恭喜。」

   患得患失,是我们的凡夫心。学佛就是要培养一分洒脱、无得失的心,对任何事都不挂碍、不存疑。

  照顾心念·时时专注

   我们常常谈「心」,也一再提起「爱心」;所谓「爱心」,是要反观自性、爱护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念照顾好。

   平时如果不能照顾好清净、无染的心念,学就会不专。虽然佛教的教理看起来非常深奥,即使投入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三藏十二部经,都无法研究透彻。不过,只要有志专心学佛,也可以说很简单——那就是照顾好这一心念。千经万论,无非都是教导我们要照顾好这一心念的方法。

   我们若能以最简单的方法,转凡夫心为圣人心,好好爱护与照顾这分心念,就可以立地成佛。修行是这样,做事也是如此。

   譬如在道场里修行时,念佛要专心、拜佛要专心,诵经也要专心。诵经时,要用心分析经文的教理;念佛时,要如佛在眼前,抱持佛心即我心的念头;能如此,则我心分秒都融会佛心,这不就是立地成佛了吗

  这是指修行人的心态,也就是心要「专一」。

   即使在工作时也是一样,要抱持最简单的心念。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手和脚都要连在一起。我常常说,手拿东西时,要把心放在手上;开门时,也要把心放在手与门上;走路时,心要放在脚底下。心若能时时放在举手投足间、不离开身的动作,如此,即使在做事的当下,还是不离修行。

   和人说话也一样,心要专注,用心听别人说话、用心透过大脑思维该说什么话;这样,必定能为所说的话负责任,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也就是说,每一句话都能起作用,每一句话都有分量,这即是说话专心。

   如何听话专心呢

  我们要会过滤这是谁说的话

  说话人的用意为何

  若听到有启示性、教育性的话语,就可以把它当作佛法般奉持。

   慈济有一位老师姊,在听进一句话后,人生完全改…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无常与永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