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開始,柔和也應從自己開始。只要求別人對我好、對我柔和善順是不可能的事,需要人人反求諸己,培養愛心、善順待人。修行即在「和諧」呀!
發揮人性之愛
——響應孟加拉救災行動
入夏以來,氣溫偏高,天氣燠熱。不論走到哪裏,都有一股燥熱感;除非是在冷氣房裏,才能免于暑熱侵襲。
現在社會,人人都習慣吹冷氣;但是在冷氣房中,又得加件外衣,內外的氣溫差異非常顯著。此時天氣炎熱是很自然、正常的,而室內的涼爽則是由人工造成的。現代科技確實帶給人們莫大的享受。
孟加拉天災不斷
在我們享受現代科技的同時,世界上正有許多國家因自然氣候的劇變而造成災害。
例如孟加拉,在短短的十數日內,天災接二連叁地降臨。一陣飓風,損傷了十幾萬人的性命;接著一場臺風豪雨,使得許多人的房子倒塌;還有洪水泛濫成災,又有幾萬人的生命因而喪生。真是雪上加霜,苦難不斷。
在一個月內,災禍連連。根據最保守的估計,目前死亡人數已近二十萬人之多,失蹤者則無法估計。因爲災區範圍很大,要加以確實統計很困難。
想想,生活在同一個天地間,我們可以享受風和日麗的氣候,雖然有時不免悶熱難耐,但是比起風雨不調、天災人禍不斷的國家,我們真是幸福多了,應該要知福、惜福。
伸出援手拔苦輿樂
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到慈濟醫院探望病人,經常遠遠地就聽見一陣快樂的笑語聲。我循聲走過去,看到快樂的志工們與病人樂成一片;病患抛開病痛,滿面笑容沐浴在歡欣愉悅的氣氛中。可見,醫院裏雖有苦痛的一面,卻也有快樂的一面。
快樂是人爲的,也是心理的感受。盡管現實的病痛是悲傷、痛苦的,但是若有人以愛心展開輔導的工作,使患者轉變心態,便能使痛苦成爲「痛快」的感受。
而孟加拉地區,觸目所見都是水災、風災留下來的慘象——房子倒塌了、田園流失了、人畜傷亡……,無家可歸的人、瘟疫患者、饑餓者、受傷者到處都是,真的是滿目瘡痍!像這種情形,要如何去引導他們「以心轉境」呢
最好的辦法,是趕緊伸出援手,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美國分會發起救災
慈濟美國分會和德州支會,在當地發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勸募活動。在美國勸募相當不容易!他們勸募了叁天,才彙集二、叁千元美金,實在非常困難。不過,大家還是不畏辛苦地推動這項工作,不斷地爲災民努力勸募。
美國分會的第一次勸募活動,是爲了救助中東戰爭結束後的兒童。當地庫德族的戰後孤兒流離失所,境況非常悲慘。于是,加州分會將勸募所得的一萬美金交給紅十字會,由該會展開救助的行動。紅十字會收到這筆錢後,非常感動,他們說民間的團體,很少有這麼團結的行動,捐獻的數目也少有如此龐大的金額。
我很欣慰分會能夠如此自動自發地展現「人性之愛」,大家節省一些不影響生活的錢來救助災民,就有許多人因此而得救!
節省一塊面包錢
我們也應該發這分心;在美國是「一人一元」美金,我們是否可以每人節省一個面包的錢,來響應這個活動呢
只要每人捐出一個面包的錢,衆資聚集,我想這個數額就不小了。我們不要輕視微小的力量,慈濟就是從很小的力量做起的。
我呼籲大家把這分訊息傳達出去,隨分隨力展開活動。雖然勸募的數目不敢預估太多,但是多少也能夠救助一些異國的災民——希望大家共同伸出援手、奉獻心力,這是我目前最期待的事。
請大家在福中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遠離渴愛
所謂「渴愛」,是指我們內心對物質無止境的欲望渴求。
一般人所追求的東西,大抵不離天地間有形的事物。以日常生活而言,食物是維持我們色身不可或缺的東西。有些人雖然只吃青菜、豆腐,照樣精神充沛、身體健康;而有人卻每天無魚、無肉就難以下箸。
同樣是過一輩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多氣力,但仍無法滿足他的需求;而欲望淡泊的人,少愁少煩惱,便能夠安穩滿足、快樂地過一生。
所以,同樣是在過生活,飲食的目的只是求溫飽,穿著也只是爲了護身之需;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深層的意義呢
若是淩越這個基本範圍而一味追求華美,那就變成「渴愛」了。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只會導致心靈的枯槁,就好像被太陽照射的沙漠一般——沙漠本來就缺水,又被烈陽直接照射,其枯槁可想而知。「渴愛」的痛苦,類似于此。
人若能體會這個觀念,善用物質維持基本的需求,就可以節省無謂的時間及物質,挪注于「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正途。
我們活在天地之間,若只是隨波逐流,讓形體隨著時間而生老病死,那實在是毫無意義的人生;若能節省追求食、衣、住、行等欲望的時間與心力,就可以定靜下來,追求我們的人生正道。
慈忍
「慈」是愛的表現,不管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些愛通常指的是人間的愛,是有範圍的,所愛的對象都只是與「我」有關系的人、與「我」有緣的人。
佛教說的愛是透徹的,即「無緣大慈」——給予一切衆生快樂;這包含了與我們非親非故的有情生命。除了給他們快樂,還要救拔他們的苦難,這就是慈心悲念,透徹、無邊際的愛,就是慈的真義。
透徹的愛,就是無色的愛。它不是出自汙染心,也毫無愛此憎彼的分別心。尤其于「時」不分長短,于「地」不分遠近,更不分宗教與種族;只要有苦難的「時、地、人」,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的,都會盡量設法去做,絕無索求回報之意。所以,它是無色的愛,能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幹淨利落,這就是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真淨愛。
我們都應有這股大慈悲的愛心,發揮人性愛的光芒,使大慈大悲的力量聚集,普遍救濟一切衆生,達到無緣大慈的境界。
但是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忍」字。人生所以有許多苦惱的事情,多數是出在不能忍的心理。人生在世,周遭的環境不出兩種:一是順境,一是逆境;順境是人人所喜愛追求的,逆境則是人人所畏厭的。但是,爲人處事應不避拒逆境、不企求順境,隨緣處境、能安能受;這全憑「忍」字、發揮慈愛的力量,才能以心轉境。
無挂礙
過去,大家都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我將這句話改爲「個個彌陀佛,人人觀世音」。
佛與一切衆生的心都是平等的,只有一項差別,那就是佛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本性。所以,在佛曰「性」,在凡謂之「心」。其實,「心」和「性」是同樣的東西,只不過「性」是無汙染的本性。
當我們呱呱落地時,並無善惡的分別和人我是非的競爭,每個人的本性都是那樣地良善、清淨。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社會熏染,心就生起欲念;有了欲念的心,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心就會惶恐,這叫做「我執」。
當一個人貧無一物時,會說:「我要爭一口氣,我要認真奮鬥。」一旦成功、賺大錢時,便開始惶恐、挂礙,害怕會失去這些財産。
常常有許多人很苦惱地來找我,有的人說:「師父,我被倒了好多錢!」有的人說:「師父,我的會快繳完了,卻被倒了!」
每當聽到這些話時,我都回答:「恭喜啊!」
他們就問:「師父,你爲什麼說恭喜
」
我說:「幸好不是你倒別人的錢。你被人倒,心無挂礙;心無挂礙,就沒有恐怖;沒有恐怖,就會遠離顛倒夢想,因此值得恭喜。相反的,若是換你倒人家,那麼內心將會大爲挂礙,煩惱、壓力也會很重呢!」
他說:「我賺得那麼辛苦,這樣被倒,實在不甘心!」
我說:「想想你還未賺到這筆錢的時候吧!那時,日子還不是一樣過得很好,就當那些錢原本就不存在吧!說不定,有一天對方會忽然捧著錢來給你,讓你嚇一跳呢!到時候便如福從天降一般,所以我說恭喜。」
患得患失,是我們的凡夫心。學佛就是要培養一分灑脫、無得失的心,對任何事都不挂礙、不存疑。
照顧心念·時時專注
我們常常談「心」,也一再提起「愛心」;所謂「愛心」,是要反觀自性、愛護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念照顧好。
平時如果不能照顧好清淨、無染的心念,學就會不專。雖然佛教的教理看起來非常深奧,即使投入數十年的時間研究叁藏十二部經,都無法研究透徹。不過,只要有志專心學佛,也可以說很簡單——那就是照顧好這一心念。千經萬論,無非都是教導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心念的方法。
我們若能以最簡單的方法,轉凡夫心爲聖人心,好好愛護與照顧這分心念,就可以立地成佛。修行是這樣,做事也是如此。
譬如在道場裏修行時,念佛要專心、拜佛要專心,誦經也要專心。誦經時,要用心分析經文的教理;念佛時,要如佛在眼前,抱持佛心即我心的念頭;能如此,則我心分秒都融會佛心,這不就是立地成佛了嗎
這是指修行人的心態,也就是心要「專一」。
即使在工作時也是一樣,要抱持最簡單的心念。無論做什麼事情,心、手和腳都要連在一起。我常常說,手拿東西時,要把心放在手上;開門時,也要把心放在手與門上;走路時,心要放在腳底下。心若能時時放在舉手投足間、不離開身的動作,如此,即使在做事的當下,還是不離修行。
和人說話也一樣,心要專注,用心聽別人說話、用心透過大腦思維該說什麼話;這樣,必定能爲所說的話負責任,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也就是說,每一句話都能起作用,每一句話都有分量,這即是說話專心。
如何聽話專心呢
我們要會過濾這是誰說的話
說話人的用意爲何
若聽到有啓示性、教育性的話語,就可以把它當作佛法般奉持。
慈濟有一位老師姊,在聽進一句話後,人生完全改…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