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23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是自己的生命因素時,觀世音菩薩的像只是個媒介,其實你拜的是自性,這樣自性才會成長。整個經文的理論你要弄清楚,語言模式、思惟模式、行爲模式已經從頭交代地很清楚了,一點矛盾也沒有。可是,若你只是依文解義,那就處處是矛盾了,尤其是你把經書當成一般的書來看時,那矛盾又更多了。

  

經文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行爲模式你要能解讀,才能看出他的殊勝、偉大和可貴之處,這樣你才會珍惜,否則就會把他看成跟一般的《土地公經》差不多。土地公廟裏頭也常常供奉觀世音菩薩,因爲觀世音的階級比較高,就把他擺到中間去坐,土地公反而做旁邊去了,假如你誦《普門品》跟誦《土地公經》一樣,那就是按照世間的文字相在解,這樣就無法了解《普門品》在講什麼,爲什麼叫《普門品》。爲什麼叫《普門品》?因爲每一門都通,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生命因素,而且這個生命因素可以串聯、融入所有的生命因素。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世尊告訴無盡意菩薩。

  

這一會我們已經將整個法義開展出來了,各位也聽得很清楚了,你也是這一會的當機中。整個經文背後的語言、思維都交代清楚了,背後的行爲固然無法全部講,但相信也都點到了,應該是交代的相當清楚了。這一會的殊勝,相信各位跟法華會上的佛菩薩一樣完全具足,不要看這麼短短的一篇,法華會上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法華經》裏的一偈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受持這一品經?那功德更是不可言說。

  

接著往下看經文結論的部分,結論這部分其實是經家或翻譯家整理出來的一個結論,既不是佛講的,也不是無盡意菩薩講的。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坐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衆中八萬四千衆生皆發無等等阿缛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這是持地菩薩幫我們做印證。持地菩薩大家知道嗎?持地菩薩除了《普門品》這裏出現外,另外《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也有出現,他是修地水火風的“地”法門;土地公這個行業有一個堅牢地神,以《地藏經》來講,堅牢地神是所有土地公的隊長、總司令,持地菩薩是這個總司令上面的總統,知道嗎?只要你是腳踩大地的衆生,他都護持,換言之,只要你是真修行,持地菩薩就護持你。

  

持地菩薩也是生命因素,只要是真修行,生命中就會有一個生命因素來護持你。怎麼護持?經文這裏講“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觀世音菩薩品》裏的自在之業,就是這個生命因素的自在功德。“普門示現”就是講到各個生命因素的交融神通力,他的作用、妙用。這部分不知道各位確實聽懂了沒,不過大家都聽到了,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他這個地方講的很清楚,“聞是觀世音菩薩品”,沒有講“普門品”,你生命中要試著去修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這部分包括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這個部分聽了以後要去行,只要去行,持地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你的福報就現前了,至于究竟是觀世音菩薩的生命因素來加持你,還是持地菩薩的生命因素來加持你,已經不重要了,因爲你在菩提道上的種種困難都能夠解決了,關鍵就在這裏。但我們還是期望各位,不要修到變成慣性,“今天沒有念觀世音菩薩就覺得怪怪的,有念就很好睡……”那就變成慣性了。

  

剛開始早課、晚課一定要做,但重點是在培養覺性,覺性能起,這個因素才能起作用。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修了老半天,結果睡著了,那不行,一定要帶著覺醒的心。至于怎麼培養那個覺醒?這部分要自己來,問人也沒有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覺醒,但覺醒不是緊張,若是會緊張,一定弄錯了。比如我們講禅修時有叁個條件,置心一處、放輕松,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你要覺醒,清清楚楚,同時也是放輕松的。很多人一放松就睡著了,不是那種放松,放松,然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做什麼。

  

經文最後出現持地菩薩,這也是一種普門示現,意思是告訴各位這個法門,持地菩薩會加持你。所以他有一種普門示現,意思是告訴各位修這個法門,持地菩薩會加持你。所以他有一個叫做圓通的法門,意思是他到處會示現,讓你處處圓融、圓滿,這就是此一法門示現給我們的。至于這個法門應該如何修比較好呢?這就要看各位了。我們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

  

【會後提問】

  

問:請問師父,佛是這樣的慈悲,爲什麼他不把經文背後的意義,像師父這樣明白的講出來?很多經文都是重複再重複,無非也是讓衆生明白,那爲何當初他不直接了當的講明白?

  

答:佛不是不直截了當的講明白,叁千年前講的,當時的人聽的明白,可是叁千年後的人就看不懂了,這也是爲何代代都要有人講經,經文必須隨著時空、名族性、文化性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诠釋,這也是發願講經者的天職,他的基本責任。你想想看,倘若佛陀當時用“完全競爭”、“經濟成長”、“飛機”這些名詞跟大家講,當時的人肯定聽得一頭霧水,是不是?就拿治病來說,叁千年後的看病方式,肯定和現在不一樣;同樣的,你看叁千年前的人治病,像《藥師經》裏面記載的那種治病方法,肯定會說那是迷信。叁千年前的轉變,他是慢慢地,像數位那樣一格一格跳過去的,可是你現在來看叁千年前的語言文字,當然會看不懂了。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一定要有“依”,依一個師父,因爲不同的師父有不同的語言模式和解讀方法,我們姑且不論他講的對不對,因爲對不對那個師父是要負責的。我們已經把這些狀況很清楚地剖析出來了,語言的表達、思維的那種狀況、及行法,其實都是可以串聯起來。

  

假如你把好幾部經,或是好幾個師父講的通通堆在你這邊,那有可能會中毒,因爲當中會産生矛盾、沖突。所以你要跟誰學,一定要確定好。不是哪個好,那個不好的問題,而是初期階段,一定要先確定一個師傅。所以我們才跟你講,你確定跟哪個師父學,主修的部分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它的也可以學,其它就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這樣你才會交流,但是其它的部分假如學太多的話,模糊了你要修的這個法門,那就會不知道在修什麼了。

  

問:剛才師父提到拜自性佛,可不可以請師父說明一下,什麼是自性?

  

答:自性就是如來,如來的中文叫做自性,也就是所有的佛都是同樣的本性。這部分算是很基礎的部分,自己要去弄清楚,佛經要多讀幾本才有辦法。否則即使我回答了,你後面還會有一堆“可是、不過、還有、但是......”,那就講不完了。講自性,你現在不懂沒關系,那就帶著回家慢慢炖,炖熟了,就知道自性是什麼。他不是知識,沒有辦法用你的頭腦就能想明白,一定要去糅合,要去把他炖熟一點。現在你聽到這個詞彙,就好像還沒煮的白菜,蘿蔔。切下來都棱棱角角的,要先把他煮熟了,才知道蘿蔔是什麼味道。

  

問:師父,如果真正要依《普門品》來修的話,是不是可以只依止“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及後面“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這幾個重要的部分,這樣是否就可達到您剛才說的生命因素的交融?

  

答:公式是這樣的沒錯,但問題是需要功夫,功夫沒有,徒有公式是沒有用的。就好像我們光有橋梁的設計圖一樣,重點是要把那個橋梁的藍圖,透過工程將橋架設起來,不是光有藍圖,火車就可以開過去了,對不對?工程的部分要去架構起來。

  

我們這一會是講到等覺菩薩的地方了,但資糧道不夠的人,就會有很多地方聽不懂。大乘佛法講求廣結善緣,所以來聽個一、二堂課或是每堂都來的,我們通通講功德無量,文字上看起來都是“功德無量”其實是有差別。

  

等覺菩薩的條件,因緣,你現在還沒有具備,那不要緊,必須從頭起修。像剛才講到的五觀,應該是天臺的修法,因爲他是天臺宗的主要經法。他們怎麼教是一回事,我們從華嚴宗的立場來看,要五觀分開來教當然也可以,那就要重新創立宗派,所以我們就用華嚴的法界叁觀來修這個法。

  

法界叁觀要修《普門品》可以嗎?可以,這個部分有一個特別的工程面,技術面是按照法界叁觀的技術面,工程面可以按照這個工程來進行,所以這裏頭會産生這樣的一種狀況。你要修學,我們這邊可以教你,但你自己要很堅定,很坦白。爲何這麼說?比如你要修法華,但因爲找不到法華的上師,所以就來學華嚴,學到一半,法華的上師跑出來了,當然你會很高興,這時你可不可以回去學法華?當然可以,只要講清楚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偷偷地學,因爲偷偷地學,本身心性就有瑕疵,人個性就有問題。

  

我們這裏也有很多外來的出家人,我也是常跟他們講,要常常回去看你的師父,你不是背叛師父來的,這裏不收逃兵。你應該用很光明磊落的心胸來這裏修法,而不是偷偷摸摸好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這種心態都不健康。你說我本來是學什麼,現在想來這裏學,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你的觀念要能轉;修法本身不是問題,但你的觀念裏有很多毒素,所以當我在講的時候,你就會“不過、但是.......”抑或是說“可是我上師說........”,你到底是要跟你的上師學,還是跟我學?那就很難指導你了。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你說“這一會我跟你學”,那也可以,那就要完全地學,學完因緣到了,該轉就轉了,沒什麼不可以,那是個人的因緣。我們這一會就講到這裏。

  


  備注:海雲繼夢和上解經

  海雲繼夢解經叢書總序

  本系列所解經典共十四部,即《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法句經》《百喻經》《賢愚經》《心經》《金剛經》《壇經》《佛說阿彌陀經》《普門品》《耳根圓通章》《地藏經》《藥師經》。此十四部經典爲一般佛教及大乘佛教共同必修課程,雖不在華嚴專科之列,然仍屬華嚴教學體系專科基礎教材且爲第一階段共同必修課程。凡欲進學華嚴專業課程,必先經此一階段之架構,方有共同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

  爲順應華嚴佛法院叁階段教學法第一階段指展開,而重新開講大衆佛學課程,並由空庭書院講教材編輯成《海雲繼夢解經》叢書,發行流通。

  此系列雖數大衆佛學,實質上,其內容程度頗高,但對有志生命改造工程人士言,深淺並非問題,關鍵乃在對靈性有無認知。

  有鑒于此,特彙集整理出此一部分所講之經典書籍文稿于此,與有緣者結緣!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