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是自己的生命因素时,观世音菩萨的像只是个媒介,其实你拜的是自性,这样自性才会成长。整个经文的理论你要弄清楚,语言模式、思惟模式、行为模式已经从头交代地很清楚了,一点矛盾也没有。可是,若你只是依文解义,那就处处是矛盾了,尤其是你把经书当成一般的书来看时,那矛盾又更多了。
经文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你要能解读,才能看出他的殊胜、伟大和可贵之处,这样你才会珍惜,否则就会把他看成跟一般的《土地公经》差不多。土地公庙里头也常常供奉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的阶级比较高,就把他摆到中间去坐,土地公反而做旁边去了,假如你诵《普门品》跟诵《土地公经》一样,那就是按照世间的文字相在解,这样就无法了解《普门品》在讲什么,为什么叫《普门品》。为什么叫《普门品》?因为每一门都通,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生命因素,而且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串联、融入所有的生命因素。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
这一会我们已经将整个法义开展出来了,各位也听得很清楚了,你也是这一会的当机中。整个经文背后的语言、思维都交代清楚了,背后的行为固然无法全部讲,但相信也都点到了,应该是交代的相当清楚了。这一会的殊胜,相信各位跟法华会上的佛菩萨一样完全具足,不要看这么短短的一篇,法华会上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法华经》里的一偈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议,何况受持这一品经?那功德更是不可言说。
接着往下看经文结论的部分,结论这部分其实是经家或翻译家整理出来的一个结论,既不是佛讲的,也不是无尽意菩萨讲的。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坐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持地菩萨帮我们做印证。持地菩萨大家知道吗?持地菩萨除了《普门品》这里出现外,另外《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也有出现,他是修地水火风的“地”法门;土地公这个行业有一个坚牢地神,以《地藏经》来讲,坚牢地神是所有土地公的队长、总司令,持地菩萨是这个总司令上面的总统,知道吗?只要你是脚踩大地的众生,他都护持,换言之,只要你是真修行,持地菩萨就护持你。
持地菩萨也是生命因素,只要是真修行,生命中就会有一个生命因素来护持你。怎么护持?经文这里讲“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观世音菩萨品》里的自在之业,就是这个生命因素的自在功德。“普门示现”就是讲到各个生命因素的交融神通力,他的作用、妙用。这部分不知道各位确实听懂了没,不过大家都听到了,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他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闻是观世音菩萨品”,没有讲“普门品”,你生命中要试着去修观世音菩萨这个法门,这部分包括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这个部分听了以后要去行,只要去行,持地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你的福报就现前了,至于究竟是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因素来加持你,还是持地菩萨的生命因素来加持你,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在菩提道上的种种困难都能够解决了,关键就在这里。但我们还是期望各位,不要修到变成惯性,“今天没有念观世音菩萨就觉得怪怪的,有念就很好睡……”那就变成惯性了。
刚开始早课、晚课一定要做,但重点是在培养觉性,觉性能起,这个因素才能起作用。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修了老半天,结果睡着了,那不行,一定要带着觉醒的心。至于怎么培养那个觉醒?这部分要自己来,问人也没有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觉醒,但觉醒不是紧张,若是会紧张,一定弄错了。比如我们讲禅修时有三个条件,置心一处、放轻松,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你要觉醒,清清楚楚,同时也是放轻松的。很多人一放松就睡着了,不是那种放松,放松,然后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做什么。
经文最后出现持地菩萨,这也是一种普门示现,意思是告诉各位这个法门,持地菩萨会加持你。所以他有一种普门示现,意思是告诉各位修这个法门,持地菩萨会加持你。所以他有一个叫做圆通的法门,意思是他到处会示现,让你处处圆融、圆满,这就是此一法门示现给我们的。至于这个法门应该如何修比较好呢?这就要看各位了。我们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
【会后提问】
问:请问师父,佛是这样的慈悲,为什么他不把经文背后的意义,像师父这样明白的讲出来?很多经文都是重复再重复,无非也是让众生明白,那为何当初他不直接了当的讲明白?
答:佛不是不直截了当的讲明白,三千年前讲的,当时的人听的明白,可是三千年后的人就看不懂了,这也是为何代代都要有人讲经,经文必须随着时空、名族性、文化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诠释,这也是发愿讲经者的天职,他的基本责任。你想想看,倘若佛陀当时用“完全竞争”、“经济成长”、“飞机”这些名词跟大家讲,当时的人肯定听得一头雾水,是不是?就拿治病来说,三千年后的看病方式,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同样的,你看三千年前的人治病,像《药师经》里面记载的那种治病方法,肯定会说那是迷信。三千年前的转变,他是慢慢地,像数位那样一格一格跳过去的,可是你现在来看三千年前的语言文字,当然会看不懂了。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一定要有“依”,依一个师父,因为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和解读方法,我们姑且不论他讲的对不对,因为对不对那个师父是要负责的。我们已经把这些状况很清楚地剖析出来了,语言的表达、思维的那种状况、及行法,其实都是可以串联起来。
假如你把好几部经,或是好几个师父讲的通通堆在你这边,那有可能会中毒,因为当中会产生矛盾、冲突。所以你要跟谁学,一定要确定好。不是哪个好,那个不好的问题,而是初期阶段,一定要先确定一个师傅。所以我们才跟你讲,你确定跟哪个师父学,主修的部分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它的也可以学,其它就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这样你才会交流,但是其它的部分假如学太多的话,模糊了你要修的这个法门,那就会不知道在修什么了。
问:刚才师父提到拜自性佛,可不可以请师父说明一下,什么是自性?
答:自性就是如来,如来的中文叫做自性,也就是所有的佛都是同样的本性。这部分算是很基础的部分,自己要去弄清楚,佛经要多读几本才有办法。否则即使我回答了,你后面还会有一堆“可是、不过、还有、但是......”,那就讲不完了。讲自性,你现在不懂没关系,那就带着回家慢慢炖,炖熟了,就知道自性是什么。他不是知识,没有办法用你的头脑就能想明白,一定要去糅合,要去把他炖熟一点。现在你听到这个词汇,就好像还没煮的白菜,萝卜。切下来都棱棱角角的,要先把他煮熟了,才知道萝卜是什么味道。
问:师父,如果真正要依《普门品》来修的话,是不是可以只依止“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及后面“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这几个重要的部分,这样是否就可达到您刚才说的生命因素的交融?
答:公式是这样的没错,但问题是需要功夫,功夫没有,徒有公式是没有用的。就好像我们光有桥梁的设计图一样,重点是要把那个桥梁的蓝图,透过工程将桥架设起来,不是光有蓝图,火车就可以开过去了,对不对?工程的部分要去架构起来。
我们这一会是讲到等觉菩萨的地方了,但资粮道不够的人,就会有很多地方听不懂。大乘佛法讲求广结善缘,所以来听个一、二堂课或是每堂都来的,我们通通讲功德无量,文字上看起来都是“功德无量”其实是有差别。
等觉菩萨的条件,因缘,你现在还没有具备,那不要紧,必须从头起修。像刚才讲到的五观,应该是天台的修法,因为他是天台宗的主要经法。他们怎么教是一回事,我们从华严宗的立场来看,要五观分开来教当然也可以,那就要重新创立宗派,所以我们就用华严的法界三观来修这个法。
法界三观要修《普门品》可以吗?可以,这个部分有一个特别的工程面,技术面是按照法界三观的技术面,工程面可以按照这个工程来进行,所以这里头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状况。你要修学,我们这边可以教你,但你自己要很坚定,很坦白。为何这么说?比如你要修法华,但因为找不到法华的上师,所以就来学华严,学到一半,法华的上师跑出来了,当然你会很高兴,这时你可不可以回去学法华?当然可以,只要讲清楚就好了,但是你不能偷偷地学,因为偷偷地学,本身心性就有瑕疵,人个性就有问题。
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外来的出家人,我也是常跟他们讲,要常常回去看你的师父,你不是背叛师父来的,这里不收逃兵。你应该用很光明磊落的心胸来这里修法,而不是偷偷摸摸好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这种心态都不健康。你说我本来是学什么,现在想来这里学,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你的观念要能转;修法本身不是问题,但你的观念里有很多毒素,所以当我在讲的时候,你就会“不过、但是.......”抑或是说“可是我上师说........”,你到底是要跟你的上师学,还是跟我学?那就很难指导你了。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你说“这一会我跟你学”,那也可以,那就要完全地学,学完因缘到了,该转就转了,没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人的因缘。我们这一会就讲到这里。
备注:海云继梦和上解经
海云继梦解经丛书总序
本系列所解经典共十四部,即《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法句经》《百喻经》《贤愚经》《心经》《金刚经》《坛经》《佛说阿弥陀经》《普门品》《耳根圆通章》《地藏经》《药师经》。此十四部经典为一般佛教及大乘佛教共同必修课程,虽不在华严专科之列,然仍属华严教学体系专科基础教材且为第一阶段共同必修课程。凡欲进学华严专业课程,必先经此一阶段之架构,方有共同的语言模式和思维模式。
为顺应华严佛法院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指展开,而重新开讲大众佛学课程,并由空庭书院讲教材编辑成《海云继梦解经》丛书,发行流通。
此系列虽数大众佛学,实质上,其内容程度颇高,但对有志生命改造工程人士言,深浅并非问题,关键乃在对灵性有无认知。
有鉴于此,特汇集整理出此一部分所讲之经典书籍文稿于此,与有缘者结缘!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