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一旦開放,接受別人的供養,恐怕會迷失。如果不是佛陀出現人間,我所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不過是辟支佛的境界;今生得遇佛陀,我應該要超越,顧好我的身心。所以,只要我還能動的一天,體力能自如的時刻,希望還是能保持這種苦行,這可以讓人人知道人生本來是苦,苦中能安住這念心,就不覺得什麼是苦了。感恩佛陀的慈悲與關懷。」
我們從這段故事中,能體會當時修行者的生活形態,佛與弟子同樣是人,跟常人一樣有老病時。人老了,身體的氣力會衰弱,形態看起來就老邁龍鍾。佛陀雖然超脫一切,但是對弟子的感情,同樣有一分關懷。這就是佛陀在世時,與弟子生活中的互動。
與佛同世——與佛同識
世俗人在世間往往只是追求享受,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是那分清淨的境界,生活中的享受,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我們離佛世已經很遠了,印度與臺灣在地理上的距離也很遠,但是在心理上,應該要永遠與佛同世,與佛同識,要心中有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做到「修行如初」。
迦葉尊者就是堅持修行如初,當他發心修行時,佛陀的教法是遊化人間,日中一食,叁衣一缽,樹下一宿,這都是他年輕時,佛陀的教育,他就一直堅持下去。所以,一心一念一志非常重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好奸把心顧好,這就是修行。請大家守住一心,同時要護住一念,不要受到周圍環境的感受,而搖動了我們的道心。
結語
在人世間「觀受是苦」,很多佛教徒都說我們要修行,我要超脫六道,不要再來六道輪回。大家都不想來六道輪回,如果六道都消除了,那第自然就不用再來了,但是可能嗎?目前還是不可能。所以說我們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堪忍的世界。
來到這裏在要學會忍耐,世間是苦,因爲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此五都糾纏不休。濁,就是不幹淨,就是煩惱;劫是長時間,長時間充滿煩惱,充滿苦難,總是苦不堪言。
慈濟是道場
慈濟是一個道場,我們要福慧雙修,首先要守好自己的戒律。慈濟人要守十戒。前五戒是佛陀所製定,其他的五戒則是因應時代不同,學佛修行者所應遵循的方向。
現在的社會要如何使之祥和,就從守戒開始,要淨化人心就是要心中無汙染;要心中無汙染,就要在行動中不犯錯,不犯錯才不會有汙染,所以戒很重要。我們要學佛,不要當自了漢,記得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
假如有出世的精神,就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則人圓;與事無爭,則事圓;與事無爭,則事圓;與理無爭,則理圓,人事都不爭,就可以海闊天空,就可以做到及時造福。
福,在智慧中成;智慧,也要在福中求。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要用開闊的心,與人無爭,才能具備德行。
常說「功德無量」,功就是內能自謙,自己已經下了功夫,還要常常警惕自己,縮小自己。要縮小到進入別人的眼裏、心裏。占一個很重要的信置,這才是真功夫。外能禮讓就是德,縮小自己,對人有禮有敬有讓,就才是修學的根本。
我們的使命,就是佛陀的精神——淨化人心。接引衆生,要以愛讓他感受到如沐春風。他就會跟著你一起行動,一起推動。
人我之間,有一念善起,要趕快讓它增長;未生的,要盡量去啓發,讓這一顆善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下種生根。還要做一個心田的農夫,不要讓心田中的雜草叢生,雜草一生,好的種子就被破壞了。希望大家的這畝心田好好地耕耘之後,能很快收成。
收成後,不是放在倉庫的布袋裏,倉庫裏老鼠很多喔!
黑白二鼠
大家是否聽過一個故事,有黑白二鼠,白鼠代表白天,黑鼠代表夜晚,白天與黑晚夜,黑白鼠都不斷在啃咬我們的慧命,雖說觀身不淨,但是身體也是載道器,我們要趕快利用生命,去發揮人生的使用權。切莫有了福慧種子,卻不及時播種耕耘,放在倉庫裏就被黑白咬光了,布袋破了,種子沒了,這就很可惜了。
要記得四正勤,正就是不偏邪,人生的道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所以心中的正念要把握好,勤就是要精進認真。時間分分秒秒都不會爲我們停留,因此要分秒不空過。
明天與無常誰先到?
不見得每個人都還有明天。
有一天,閻羅王感覺最近來到地獄的人愈來愈少!就邀集牛頭馬面小鬼等一起來想辦法,讓世間多一些人下地獄。牛頭先提出建議,就說:「我去告訴世人做善事不會上天堂,因爲根本沒有天堂。」閻羅王聽了,不是很滿意。
接下來馬面說:「那麼,我去告訴世人爲惡不會下地猝,所以不必有所憚。」閻羅王覺得這也不吸引人。于是獄卒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提議。但是,閻羅王還是搖搖頭,這些辦法都不好。
這時,群體中竄出一個小鬼,臉上透著一股奸詐,就說:「報告閻羅王!我來告訴世間人說,『你還有明天』。世間人總是認爲還有明天,所以就不積極,爲善不積極不就會墮落了嗎?」閻羅王聽了撫掌大笑……。]…
這雖然是一個故事,卻是深深令人警惕。所以,我們不要常常認爲今天不做,明天再做,反正還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的明天,但是都沒有想到無常。到底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這都是不可預知的事。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恒持刹那,在觀念上真正多用一點心。
這個世間仍然充滿希望,只要我們殷勤認真,朝著正確的方向精進不懈忌。這樣的話,世間就有希望 。
慈濟人啊!希望大家常常警惕自己。慈濟的四大志業以悲喜舍爲本懷,慈是慈善,悲是醫療,喜是文化,舍是教育,這是外在的行動。內心的精神則是誠正信實,學佛無非是要學習誠正信實的胸懷,我們的外在與內涵一定要內外合一。
誠正信實是內修,慈悲喜舍是外行,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這是人間不可缺少的四件事情。請大家要多學習。佛陀曾經教示世人:「學我所說教,行我所行道,雖離我千裏,亦如同一處室。」最後我們便以此共勉。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