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七、真正成就的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要想去做”能夠專精,那麼你就能夠“一念不生”。

  但是我們也不必刻意去經營,否則就叫作攀緣,一切隨緣就行了。隨緣要怎麼做好,那是自己的事,我們在認知的前提之下,一直去努力就好。我們一直以爲“一念不生”大概就像木頭,其實它是告訴我們不起妄念。像水在河中流,澎湃不絕,那叫一念不生,它絕不會流到一半就說我要到岸上去。我們的生命要跟河水一樣,繼續不斷地往前流,但是我不起心作意,這叫一念不生,這種生命才是惬意的、潇灑的。所以一念不生不是叫我們都不動念。

  “前後際斷”,這是相對于一念不生而講的,有一天孔子指著流水對弟子們說:“逝者如斯乎……!”這逝者如斯是指事實的真相,各位留意看看:河水永遠不停地流,你一腳踩在河裏,舉起後再放下腳,請問這時的河水與方才的河水有沒有一樣?幻境使你以爲腳踩的都是同樣的水,其實已經是不相同的水了。

  你這輩子做人,下輩子也可能再做人,但已不是同樣的一個人了。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子一直過去,所以去年我來了,今年我又來了,並不同等,這叫“世間相常住”,我們叫“無常”。但我們又把無常誤會了,以爲去年的那一個已不在,今年這一個是新的,其實去年那一個和今年這一個同樣的新,只是去年那一個不再來,今年這一個也回不到去年去;去年那一個是轉移到另外一個時空象限裏去了,這叫“世間相常住”。

  當你自己修行的頻率到達那個地方,你就到達那個象限去,所以你一有天眼通,過去如何、未來如何你都會一清二楚;這裏是這裏,那裏是那裏,不要以爲水流仍是水流,之前的水滴與之後的水滴各是獨立的,這叫“前後際斷”。

  “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照”是動詞,“體”是本體,照體和能照的本體都是獨立的,不是依靠的,它講即心即佛就是無依,所以才叫獨立,不是依靠什麼而存在的。譬如晚上沒亮燈,你會說什麼也沒看到,其實你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問你聽到什麼聲音?你會說一點聲音也沒有,其實你聽到的是一片寂靜音。這就是你有依,當有依的狀況沒出現,而出現另一種狀況,你卻說它沒有,這就是錯誤的觀念。

  你若是無依,則什麼狀況都會出現,因爲你有依,所以你認爲的那個依,那個才叫做出現,即使出現你認爲不是的那個,你也沒看到。這種情況很多,像在車站等人的時候,來來往往的人那麼多,你只看到心目中所等的人,你有依,所以那個人出現你才看到,其它都無依,于是你有所選擇地把他們排除掉了,因此我們的記性會變得非常的弱,這裏有一萬個人出現給你看,你卻一個也認不得,因爲你已集中在那個你所要找的人上面。一個無依的人他就是這麼厲害,一萬個人出現,他一萬個都記起來,有依無依差別就在此,所以爲什麼有依的人不能成就?關鍵就在這裏。

  “照體獨立”,這個能照的本體是獨立的,在這獨立的時候他才會産生“物我皆如”。一萬個人他都能看得到、記得起來,而我們只是記得那個自己要找的人。不信可以試試看,求學時期的同學若有二十個從你眼前走過,你記得的有幾個?記得的那幾個一定都和你有特殊因緣,譬如曾借你錢,或向你借錢的,你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其他泛泛的就記不起來了,這叫照體不獨立,物我皆不如。

  “直照心源,無智無得”。直透本體都照到你的心源,若按照唯識來講,心和識都有區別,識、心、根、智這幾個字我們通常略掉不講,假如沒有弄清楚就好像同一個,其實完全不一樣。曾向各位做過這種區別:識是分別認知,根只有知,智是認知,那麼心是什麼?心不是根,假如只講心源的話就是“知”,心的根源是知,但心是什麼?根指對這個境界只是知道,而且能夠交融。心則對這個境界有一種“現”的能力,現就沒有知只能現,心假如不能現出來就不能知了。心具備把境現出的能力,所以我們常講“能證能知”,“所證昕知”,這個“能”就是主詞、動詞,“所”是受詞是名詞,這叫能所,所以這個“能”就是講心,心能夠現,“能”是能現,“所”是所現,所知是一個外在的境界,能知能現是內在的境界,所以心是包括了識、智兩部分。

  心包括的範圍比較廣,所以我們通常都用心比較多,它能現,這當中又包括能知;能認知,又能分別,所以談心性的人一談到心會打哆嗦。因爲它包括很多東西在裏面,你講的心到底是講哪一個部分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它最根本的意義來講,心就是現,也不要講能現,它是能現沒錯,就像它能知一樣,這能知就變成認知了。因此在心上不加動詞,在根上面它就是知,不能加名詞,這基本定義定到這裏,完全符合現代的定義方法,增加或減少一個因素它都會變了,不能隨便加上去的。

  “心源”,心的上面或下面常被加上字,那字一加上去就不是原來的心了,心源就變根了,妄心就變識了,真心又變知、智慧了。所以佛門中用字,一字錯了自己都不知道,大家先把這些定義弄清楚了!自己慢慢去感受,感受到的話整體都是你的。

  “直照心源”就是本體直接照到你的根性,心源就是根性,根性就是知的能力;在知的領域裏“無智無得”,若有智有得就不在心源的範圍裏了,而是變成識性了。佛是什麼?生命的本然狀態是什麼?例如溪頭風景的美,漫步其間什麼也不想,好好地去享受投入,使自己成爲畫面中的一個景,而不是高喊:風景好美,我要擁抱大地!回家之後大作文章描寫境界,都只是講理論而沒有去享受、沒有融入境界裏。生命的享受僅僅是一點點的差異,也會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世界。所以你陶醉、感受、投入、享受的那一幕,那是無智無得的境界。

  原本是無智無得,但凡夫要的都是有智有得,而無智無得才是全部。《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是有次第的,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講凡夫;再來講無十二因緣法,乃至無老死盡,這是破獨覺;再講無苦集滅道,這是破聲聞;第四階段無智亦無得破菩薩,到最後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破佛。你若還有成佛不成佛的想法,是不對的;到後面“是大明咒”破聲聞,“是大神咒”破獨覺,“是無上咒”破菩薩,“是無等等咒”破佛的執著。各位聽經會不會聽?誦經會不會誦?或是只要它能消災免難就可以了?這地方講無智無得就是已全破了,是圓融的,所以一破則全破,不像《心經》講次第。《心經》爲什麼這麼翻譯?它現在講從凡夫到佛國,一破破到底,心法若是沒有,《心經》即使再念一百輩子,也還是不會懂。

  “直照心源,無智無得”。直接照徹心的根源,什麼都沒有了,不要執著了。有智有得,但智、得若以分析法來了解,也是什麼都沒有,可是它有啊!像鏡中像、水中月,能起作用,但不能粘著于它,這種境界在公案中很多。例如淨土宗第四代大師在吃飯時,缽裏現出五臺山境界兩次,當第叁次再現時,人家就勸他朝五臺山去,在那兒他蓋了聖竹林寺,這究竟有沒有呢?若說沒有,那麼境界現前就在他缽裏,怎麼不在你缽裏出現呢?這裏面就是有一個無智無得的東西。

  我們也有一個叫“直照心源”的東西,要不然這兩個不會相應,就在這兩個相應的情況之下境界才能出現。所以即心即佛看似肯定的東西,但是它的內容統統都是要斷、要舍,若不能舍,那麼即心即佛的境界便不能現前。非心非佛也是講這個,與即心即佛完全一樣,各位不要被文字轉了。

  “不取不舍,無對無修”。不取不舍也不可取舍,像水中的月怎麼去撈?撈不到但它卻又在水中,生命存在的本然現象也是一樣,很多人講要好好把握住美好時光,你怎麼去好好把握住?怎麼珍惜美好時光呢?各位這個心念要常常提起來,這兩種狀況都可以用,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所謂美好的時光你要怎麼珍惜,譬如說我們這一會在這裏共同研究華嚴,這是很殊勝的美好時光,你有沒有想到?有沒有感恩種種因緣促成?只要感恩心一起,就對了,這是在順境的時候。真正去體會到我現在是這會中的一分子,其它都不要管,這是最真實的。

  就像鏡中像現前,有沒有感受到自己就在鏡中?現在鏡中的像現前,有沒有感受到自己就是鏡裏的一分子?要不然它很快就流逝了,因爲無常,所以它已經轉到另外一個時空象限裏了,若是你能感受到,生生世世我們的緣分都很好,這是大智慧。世間人總是喜歡來個合照紀念……等等,這就表示你留住了。

  另一種是逆境時,我們都曾遇到窩囊人生、沒意思的時候,不管遇到什麼挫折,身體的健康、感情的不順、事業的失敗……,種種不如意的事,這種經驗在這一生當中絕不能讓它白白地過去,否則自己所吃的虧、所受的苦豈不是白受了,所以若能把這個經驗與教訓仔細的回味一番,這是大智慧才能做得到的。

  當躺下來睡覺時,有沒有享受一下你的床鋪?這一刻有沒有感受到我在享受它?每天吃叁餐,有沒有用心在感受自己在享受它,或是像牛吃草一樣,一直吞下去,只是好吃、不好吃而已。一個修行人和凡夫不同之處就在于這一口吞下去之前,停了一下,自己去感受它,那一口的感受就是普賢大行。可惜一般人不會去感受,所以告訴各位,順、逆境都一樣,平等感受吧!好吃、難吃都是平等的,去感受吧!若是不采用感受的方法,就只有區別了,你就只是物理現象的反應好不好吃而已。去感受一下——知(根性),你認爲好不好吃——識(識性)。生命的存在不要去取,也不要去舍,只要去感受它,再講的都是多余的,這裏面不取不舍,無對也無修,沒有對立也不要特別怎麼修,本然的現象就讓它自然現前。

  佛法在人間,佛法就在生活中,無非是要我們去體驗、去展現。要怎麼修?爲什麼要對立?若把對立消除了,根本就不用修了,因爲“修”本身就對立了。佛法的真谛、真理就是本體,從這裏去學習、體會、領略那偉大、殊勝不可說的境界,我們可以從這裏獲得證明,希望各位在理上、事上,都能通達。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七、真正成就的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