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八、執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

  八、執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

  迷、悟是一起的,真、妄也是相對待的,不能單獨去找個迷或悟或真或妄。理論的東西和經文不一樣,經文會舉例子作說明,不像理論它會很清楚地說出來,但是理論說出來,我們卻好像知道了,然而卻又感覺不到。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迷悟更依”,表示迷、悟是同一個,真、妄也是同一個,我們並不是從理上去知道這個區別就好了,或是知道它的意義就好了。若把迷、悟當成兩件事情,那麼它怎麼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因爲它始終是兩個。假如把真、妄看成相對待的話,則真、妄始終是兩個,若要它交融在一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學佛的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去體驗,交融一體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交融一體到底是怎麼一個狀況?學佛首先要從這裏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例如頭發與頭是一體的,但是你會覺得頭發長出來以後,它是另一個東西;指甲是身體的一部分,它長出來以後又會發現它是獨立的一部分。當你認爲它是獨立的一部分的時候,它就沒辦法成爲一體了。佛法所講的真理也是一樣,對于我們的認知(不要說對于生命的本來面目怎麼樣),從日常的生活過程裏、曆史淵源裏,意識狀態一直灌輸,使我們在很純潔的心靈上染上了很多意識狀態。這些意識狀態有對有不對,我們現在已沒有辦法去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掙紮。

  譬如掙紮,這些製度對我好像是多余的,但是我又沒辦法違抗這些製度,這就是在生命的本質中存在原始、純真的一部分。而這原始的部分常常引起很大的洄流,因爲大家都不敢明講,可是內心深處卻有一股無奈的感受。例如我們說什麼叫對?什麼叫不對?人類應該和平相處,這句話應該沒有錯,但是遇到有問題産生時,我們卻又要奮起而戰,那到底是要和平相處還是要戰爭?

  剛開始會一直投入戰爭,但是到了一個階段以後,又會覺得這樣子好像不對,于是問題就來了,社會意識狀態是既成的,而我們自己的生命是純潔的,這時候生命的本質被外面的意識狀態一直汙染下來,對于這個汙染要怎麼樣才能過濾和澄清,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以迷是迷在對悟這件事情的不了解,而悟是悟在對迷這件事情的了解上面,因此兩個是同一個,也就是迷、悟同一個。迷是迷于自己本來面目的正確認知;悟是悟了對本來面目正確的認知。換句話說也就是它的差異是在認知上,認知正確叫悟,認知不正確就叫迷。

  這樣來講,迷、悟好像是分開的,可是迷、悟的本體卻是同一個,迷和悟在相上來看雖是兩個,可是這兩個還是一個。我們之所以迷,是相對于悟而産生的;而悟是相對于迷而産生的。沒有迷就沒有悟;沒有悟也沒有迷。從這個地方來看,各位可能還感受不出來,明明兩個是不一樣,怎麼又會是一樣呢?

  舉個例子看看:社會上有很多好人就表示又有很多壞人,因爲若沒有壞人就不知有好人。這個好人是相對于壞人而存在的,這個叫相對立,由于相對立而顯現出來的。當這個社會上只有好人或只有壞人時,也就不會有好人、壞人這個問題了。譬如這是一條線A,你只見到一條線而已,不會比較,若再畫一條線B,就會發現A比B短,B比A長,因爲有兩條相比較,長短就比出來了。現在以顔色來作說明,你會發現一是綠線,另一是紅線,于是比較又出來了,紅線比綠線長。

  所以隨著狀況的對立,分別也就一直出來,因此從這個相上來看,它的本質只是線而已,它的長短或顔色是我們附加給它的,原來它存在的現象裏既沒有長短也沒有顔色的差異,原來那條線你叫它黑線或綠線或紅線……它都是一樣的線。又如我們畫個圖型△,你並不覺得怎麼樣,當你再畫一個圖型○,很明顯地就比較出來了。像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生的變化那麼多樣性、趣味性也就在這個地方。

  佛法告訴我們的,並不是說你不能存在于這種狀況之下,人對于生活都會去追求最好的,問題是當你想要達到目標的時候,所産生的執著、追求,會給自己造成痛苦和煩惱,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罪過。

  罪過是自己要承擔的,爲什麼一定要去追求這些呢?佛法在這裏告訴我們,應該對于眼前的狀況感到滿足,若想追求更好的狀況,你應該隨緣,而不是刻意一定要追求那個目標。當你刻意要追求達到那個目標的時候,你會産生痛苦和煩惱。佛法告訴我們,生活、生命應該是要多樣化的,多樣化不是罪過,多樣化當中會趨向于一種和諧的統一。假如你的生活是多樣化的,而又不能統一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是一種很散亂的生活方式,而散亂本身也是一種痛苦。

  今天佛教社會裏産生的現象就是不敢追求多樣化,所以一直刻板化。而刻板化也不是不好,在學佛初期也確實有必要稍微刻板一點。尤其在這樣一個信息太複雜的時代裏,我們已經很混亂,因此在這時候有個正確的指導,讓我們不要再去貪得信息,把自己定下來,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就應該趨向于單純化。

  單純化不是目標,而是過渡的手段,透過這個手段讓我們的心達到甯靜以後,我們的心應該要起妙用。一起妙用就要多樣化,否則不能起作用。這裏就告訴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會不會把目的和手段混淆了,我們常常對目的交代不清楚,結果把手段,也就是過程,當作目的。有個同修問了一個問題:“止觀的定,鎖住一點,可是沒辦法觀,這個要怎麼辦?”其實這是弄錯了,把心鎖住一個地方只是個過程、媒介,而不是目標。我們透過用心鎖住一個目標,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內心清淨沒有雜染,這才叫目標。所以“定”的定義就是內心清淨沒有雜染。可是我們卻都把它定義爲心鎖在一個地方,這就完了,再怎麼講也講不清楚,你若沒弄清楚,在整個修學上問題就很大了。

  除此以外,我們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幾乎都犯了同樣的毛病,譬如持戒只是手段,我們透過持戒達到解脫的目的。很多人卻鎖在戒上而不能去解脫,那豈不是顛倒了嗎?我們常把媒介當作目標,這就好像媒人介紹男女雙方認識進而結婚,可是當事人卻偏偏找上媒人要結婚。媒人只是媒介而已,並不是目標,目前學佛人很多就類似這樣找錯目標。爲什麼我們目標沒有弄清楚呢?就是在诠釋上發生這麼嚴重的問題。禅宗講“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心放在一個地方會産生一個效果——內心的清淨沒有汙染——就是目的。內心清淨沒有汙染的時候,一切境界自然現前,也就無事不辦。而現在因爲我們一直追求那個過程的成就,結果置心一處就想要達到目標,也就錯了。置心一處以後內心會達到清淨沒有汙染的地步,這地步若不現前,那麼無事不辦也就做不到。

  念佛只是一種手段,透過念佛的手段會達到內心的甯靜、安詳、和諧,到那時候要起觀也就成就了,無事不辦了。若一直執著在念佛的手段上,又想要達到它應有的目的,即使念二十年、二百年也沒用,這就是學佛的一個關鍵處。

  這裏告訴我們的也是一樣,迷、悟只是個手段,手段只是讓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處的境界,是處在迷還是悟的現象裏?通常我們是處在迷的現象裏。假如我們是處在悟的現象裏,那就不必學了。既然我們經常處在迷的現象裏,你有沒有覺悟到要怎樣把迷改過來?事實上當你覺悟到自己是處在悟的現象裏,那就已經悟了。

  華嚴宗分析這個部分就是“叁覺五位”,也就是本覺(不覺)、始覺(覺到原來我的本覺)、究竟覺,意思是說當我始覺發生時,我的不覺就消失了,始覺就是覺悟到我有不覺的情況,因此不覺當然就消失了,所以不覺是迷,本覺是覺體,始覺以後才開始修,所以這個地方本覺位、始覺位,最後有究竟覺位。始覺裏面又劃分名字覺(名字上覺悟了)、相似覺(好像覺悟了)、隨分覺(真覺悟了但未圓滿),究竟覺位又叫圓覺(圓滿了)。我們這地方講圓覺位、隨分覺位、相似覺位、名字覺位、本覺位,這叫五位,叁覺就是本覺、始覺、究竟覺。

  這裏告訴我們迷、悟之間的關系就在始覺覺本覺,始覺覺本覺時,不覺就消失了,所以悟應從始覺開始講,始覺悟到我有本覺體,這時不覺就消失了。迷悟之間的關系其實只有一個本覺的關系,所以才叫“迷悟更依”。互相依靠在一起都是本覺,不覺就是“不覺本覺”、悟也是悟到本覺。所以迷悟之間沒有差別,它的本體都是本覺。

  我們現在要講的凡夫和聖人的差別就在相上不同,本體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都不覺,你若覺悟到不覺,你的本覺就現前,所以産這個地方它是一致的,所以是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也一樣是同一個而不是兩個。譬如我們現在妄想紛飛,我們是處在妄境裏面,若說要把妄給除掉,另外求一個真,這是不可能的。若能把妄的相破除掉,當下那個就是真。我們說轉娑婆成極樂,極樂就是在我們當下,娑婆就是妄,極樂就是真。

  生死涅槃本非二,本來就是同一個而不是兩個,都是指這個意思——“迷悟更依,真妄相待”,煩惱即菩提也是一樣,在兩句話裏統統把它包括了。在這裏希望各位能真正去體驗這些東西,“迷悟更依、真妄相待、煩惱即菩提、轉娑婆成極樂、生死即涅檗、轉八識成四智、舍識用根、轉識成智……”等等,都是同樣情形。

  “識”和“智”差別也就如“真”與“妄”一樣。我們曾向各位講識和智,差別只在識是認知跟分別,智是認知而沒有分別。因爲識有了分別的作用,一面認知又一面分別,我們說世間人很聰明,他業力很強就是因爲他一面認知一面分別。

  我們只要認知就好,不要去分別。譬如你知道這是一串念珠,你又想到念珠要怎麼用、怎麼恭敬,那就是分別了。若說念珠是菩提子很好,蜜臘念珠更好,這就是分別了。有時叫你不要分別,你反而會傻在那裏,那豈不是要笨笨的?笨笨的是連認知都沒有,識和智的差別就在這…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八、執著于行善本身就是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