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
迷、悟是一起的,真、妄也是相对待的,不能单独去找个迷或悟或真或妄。理论的东西和经文不一样,经文会举例子作说明,不像理论它会很清楚地说出来,但是理论说出来,我们却好像知道了,然而却又感觉不到。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迷悟更依”,表示迷、悟是同一个,真、妄也是同一个,我们并不是从理上去知道这个区别就好了,或是知道它的意义就好了。若把迷、悟当成两件事情,那么它怎么也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因为它始终是两个。假如把真、妄看成相对待的话,则真、妄始终是两个,若要它交融在一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学佛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去体验,交融一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交融一体到底是怎么一个状况?学佛首先要从这里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例如头发与头是一体的,但是你会觉得头发长出来以后,它是另一个东西;指甲是身体的一部分,它长出来以后又会发现它是独立的一部分。当你认为它是独立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就没办法成为一体了。佛法所讲的真理也是一样,对于我们的认知(不要说对于生命的本来面目怎么样),从日常的生活过程里、历史渊源里,意识状态一直灌输,使我们在很纯洁的心灵上染上了很多意识状态。这些意识状态有对有不对,我们现在已没有办法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挣扎。
譬如挣扎,这些制度对我好像是多余的,但是我又没办法违抗这些制度,这就是在生命的本质中存在原始、纯真的一部分。而这原始的部分常常引起很大的洄流,因为大家都不敢明讲,可是内心深处却有一股无奈的感受。例如我们说什么叫对?什么叫不对?人类应该和平相处,这句话应该没有错,但是遇到有问题产生时,我们却又要奋起而战,那到底是要和平相处还是要战争?
刚开始会一直投入战争,但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又会觉得这样子好像不对,于是问题就来了,社会意识状态是既成的,而我们自己的生命是纯洁的,这时候生命的本质被外面的意识状态一直污染下来,对于这个污染要怎么样才能过滤和澄清,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迷是迷在对悟这件事情的不了解,而悟是悟在对迷这件事情的了解上面,因此两个是同一个,也就是迷、悟同一个。迷是迷于自己本来面目的正确认知;悟是悟了对本来面目正确的认知。换句话说也就是它的差异是在认知上,认知正确叫悟,认知不正确就叫迷。
这样来讲,迷、悟好像是分开的,可是迷、悟的本体却是同一个,迷和悟在相上来看虽是两个,可是这两个还是一个。我们之所以迷,是相对于悟而产生的;而悟是相对于迷而产生的。没有迷就没有悟;没有悟也没有迷。从这个地方来看,各位可能还感受不出来,明明两个是不一样,怎么又会是一样呢?
举个例子看看: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就表示又有很多坏人,因为若没有坏人就不知有好人。这个好人是相对于坏人而存在的,这个叫相对立,由于相对立而显现出来的。当这个社会上只有好人或只有坏人时,也就不会有好人、坏人这个问题了。譬如这是一条线A,你只见到一条线而已,不会比较,若再画一条线B,就会发现A比B短,B比A长,因为有两条相比较,长短就比出来了。现在以颜色来作说明,你会发现一是绿线,另一是红线,于是比较又出来了,红线比绿线长。
所以随着状况的对立,分别也就一直出来,因此从这个相上来看,它的本质只是线而已,它的长短或颜色是我们附加给它的,原来它存在的现象里既没有长短也没有颜色的差异,原来那条线你叫它黑线或绿线或红线……它都是一样的线。又如我们画个图型△,你并不觉得怎么样,当你再画一个图型○,很明显地就比较出来了。像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生的变化那么多样性、趣味性也就在这个地方。
佛法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说你不能存在于这种状况之下,人对于生活都会去追求最好的,问题是当你想要达到目标的时候,所产生的执着、追求,会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烦恼,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罪过。
罪过是自己要承担的,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这些呢?佛法在这里告诉我们,应该对于眼前的状况感到满足,若想追求更好的状况,你应该随缘,而不是刻意一定要追求那个目标。当你刻意要追求达到那个目标的时候,你会产生痛苦和烦恼。佛法告诉我们,生活、生命应该是要多样化的,多样化不是罪过,多样化当中会趋向于一种和谐的统一。假如你的生活是多样化的,而又不能统一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很散乱的生活方式,而散乱本身也是一种痛苦。
今天佛教社会里产生的现象就是不敢追求多样化,所以一直刻板化。而刻板化也不是不好,在学佛初期也确实有必要稍微刻板一点。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太复杂的时代里,我们已经很混乱,因此在这时候有个正确的指导,让我们不要再去贪得信息,把自己定下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就应该趋向于单纯化。
单纯化不是目标,而是过渡的手段,透过这个手段让我们的心达到宁静以后,我们的心应该要起妙用。一起妙用就要多样化,否则不能起作用。这里就告诉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会不会把目的和手段混淆了,我们常常对目的交代不清楚,结果把手段,也就是过程,当作目的。有个同修问了一个问题:“止观的定,锁住一点,可是没办法观,这个要怎么办?”其实这是弄错了,把心锁住一个地方只是个过程、媒介,而不是目标。我们透过用心锁住一个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内心清净没有杂染,这才叫目标。所以“定”的定义就是内心清净没有杂染。可是我们却都把它定义为心锁在一个地方,这就完了,再怎么讲也讲不清楚,你若没弄清楚,在整个修学上问题就很大了。
除此以外,我们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几乎都犯了同样的毛病,譬如持戒只是手段,我们透过持戒达到解脱的目的。很多人却锁在戒上而不能去解脱,那岂不是颠倒了吗?我们常把媒介当作目标,这就好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认识进而结婚,可是当事人却偏偏找上媒人要结婚。媒人只是媒介而已,并不是目标,目前学佛人很多就类似这样找错目标。为什么我们目标没有弄清楚呢?就是在诠释上发生这么严重的问题。禅宗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心放在一个地方会产生一个效果——内心的清净没有污染——就是目的。内心清净没有污染的时候,一切境界自然现前,也就无事不办。而现在因为我们一直追求那个过程的成就,结果置心一处就想要达到目标,也就错了。置心一处以后内心会达到清净没有污染的地步,这地步若不现前,那么无事不办也就做不到。
念佛只是一种手段,透过念佛的手段会达到内心的宁静、安详、和谐,到那时候要起观也就成就了,无事不办了。若一直执着在念佛的手段上,又想要达到它应有的目的,即使念二十年、二百年也没用,这就是学佛的一个关键处。
这里告诉我们的也是一样,迷、悟只是个手段,手段只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是处在迷还是悟的现象里?通常我们是处在迷的现象里。假如我们是处在悟的现象里,那就不必学了。既然我们经常处在迷的现象里,你有没有觉悟到要怎样把迷改过来?事实上当你觉悟到自己是处在悟的现象里,那就已经悟了。
华严宗分析这个部分就是“三觉五位”,也就是本觉(不觉)、始觉(觉到原来我的本觉)、究竟觉,意思是说当我始觉发生时,我的不觉就消失了,始觉就是觉悟到我有不觉的情况,因此不觉当然就消失了,所以不觉是迷,本觉是觉体,始觉以后才开始修,所以这个地方本觉位、始觉位,最后有究竟觉位。始觉里面又划分名字觉(名字上觉悟了)、相似觉(好像觉悟了)、随分觉(真觉悟了但未圆满),究竟觉位又叫圆觉(圆满了)。我们这地方讲圆觉位、随分觉位、相似觉位、名字觉位、本觉位,这叫五位,三觉就是本觉、始觉、究竟觉。
这里告诉我们迷、悟之间的关系就在始觉觉本觉,始觉觉本觉时,不觉就消失了,所以悟应从始觉开始讲,始觉悟到我有本觉体,这时不觉就消失了。迷悟之间的关系其实只有一个本觉的关系,所以才叫“迷悟更依”。互相依靠在一起都是本觉,不觉就是“不觉本觉”、悟也是悟到本觉。所以迷悟之间没有差别,它的本体都是本觉。
我们现在要讲的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在相上不同,本体是一样的。我们现在都不觉,你若觉悟到不觉,你的本觉就现前,所以产这个地方它是一致的,所以是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也一样是同一个而不是两个。譬如我们现在妄想纷飞,我们是处在妄境里面,若说要把妄给除掉,另外求一个真,这是不可能的。若能把妄的相破除掉,当下那个就是真。我们说转娑婆成极乐,极乐就是在我们当下,娑婆就是妄,极乐就是真。
生死涅槃本非二,本来就是同一个而不是两个,都是指这个意思——“迷悟更依,真妄相待”,烦恼即菩提也是一样,在两句话里统统把它包括了。在这里希望各位能真正去体验这些东西,“迷悟更依、真妄相待、烦恼即菩提、转娑婆成极乐、生死即涅檗、转八识成四智、舍识用根、转识成智……”等等,都是同样情形。
“识”和“智”差别也就如“真”与“妄”一样。我们曾向各位讲识和智,差别只在识是认知跟分别,智是认知而没有分别。因为识有了分别的作用,一面认知又一面分别,我们说世间人很聪明,他业力很强就是因为他一面认知一面分别。
我们只要认知就好,不要去分别。譬如你知道这是一串念珠,你又想到念珠要怎么用、怎么恭敬,那就是分别了。若说念珠是菩提子很好,蜜腊念珠更好,这就是分别了。有时叫你不要分别,你反而会傻在那里,那岂不是要笨笨的?笨笨的是连认知都没有,识和智的差别就在这…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八、执着于行善本身就是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